藍田鄉[廣東省龍門縣藍田鄉]

藍田鄉[廣東省龍門縣藍田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藍田瑤族鄉位於縣城北部,東經114.3度,北緯23.51度之間。東、北部與新豐縣交界,南與龍田鎮交界,西與地派鎮和密溪國營林場交界。總面積169平方公里。

基本概況

耕地面積10783畝,其中水田4921畝,旱地1569畝。林地24萬畝,森林覆蓋率97%。全鄉轄上東、到流、大份、小洞、藍田、新星、社前7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81個村民小組,2750戶,總人口964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75人,瑤族人口8875人,占92%。鄉人民政府駐地藍田圩,距縣城16公里。

地理特徵

藍田瑤族鄉群山環抱,地勢北高南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15座,最高點寒山頂,海拔956.8米,氣候帶有明顯的山區特點,年平均氣溫19.5℃。最高月平均氣溫34℃,最低月平均氣溫5℃,平均降雨量2100毫米。氣候及水土特別適宜中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和針葉純林等林木生長,適宜發展林業。藍田河自西北向西南注入天堂山水庫。龍新公路自南向北貫穿全境。土地多屬酸性赤紅土壤,農業生產條件較差。

民俗文化

藍田瑤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具有苗瑤語族和壯侗語族各民族的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徵,但與連南的八排瑤迥然不同,而且與粵北各縣的過山瑤有很大差別。

民風民俗獨具特色,除“舞火狗”、“男女對歌”、“不落夫家”、“月月有節”外,還有崇拜峒主爺的“接亞公”活動和“招兵”儀式等與廣東其他地區的瑤族不同的民風民俗。相傳第一任峒主是吃狗奶長大的,因此狗是藍田瑤族同胞的崇拜物,以前禁止吃狗肉,現在才有少數漢族移民吃狗肉。民族舞蹈“舞火狗”曾獲全國民族舞蹈金獎。

歷史沿革

1958年成立燎燃人民公社(包括今藍田、龍田、龍城3個鄉鎮)。

1961年成立藍田人民公社,轄上東、藍田、新星、到流4個大隊。1986年12月12日經省人民政府(粵府函[1986]341號文批准,正式成立藍田瑤族鄉,轄上東、到流、大份、小洞、藍田、新星、社前7個管理區。

企業經濟

在企業方面,1979年社辦企業僅有庚子坑、七娘寨2座電站,總收入66萬元。1987年鄉辦企業增加到木器廠、農機廠、文具廠、木箱廠、衣車板心廠和魚頭寨、大瑤山等4個電站共9個,全鄉超支現象嚴重,社隊企業缺欠銀行貸款189.45萬元。

1997年,全鄉企業(含個體工商戶)86個,工業總產值1038萬元。2000年,全鄉企業102個,工業總產值1168萬元。

農業發展

農業方面,過去由於舊的生產模式,生產結構單一,抑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因農業結構調整和建築占用土地等原因,1979、1987、1997、2000年全鄉耕地面積分別為9816、9413、8899、8899畝,耕地面積呈減少趨勢。

特別是水田,由於調整低產“山坑田”種果等原因,1979、1987、1997、2000年全鄉水田面積分別為8137、7636、7030、7010畝。但同時由於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民眾的積極性,耕作技術的提高和化肥農藥的廣泛使用,促進了全鄉糧食總產量的大幅提高,分別為3125、4017、5708、6918噸,農村人均純收入也大幅提高,分別為109、405、1797、2780元,全鄉民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林業發展

林業方面,1979年以來,鄉政府貫徹了黨的山區經濟政策,針對亂砍亂伐現象,制訂了“封、管、種結合,以封、種為主”的方針,全鄉設了13個封山點,封山面積達6萬畝,有力地保護了林業資源,促進了生態平衡。同時採取各項措施鼓勵、扶持民眾開荒造林種果,其中寒山林場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到1987年成立民族鄉時,全鄉辦起集體林場13個,造林面積16720畝,辦起私人果場65個(種果100棵以下不計在內),種植各種果樹73300棵,促進了山區經濟的發展。但由於封山育林制度、措施不完善,民眾“靠山吃山”、只砍樹不種樹的觀念沒有轉變過來,亂砍濫伐現象時有發生。1999年3月25日,鄉黨委、政府作出了《關於全面實施封山育林的決定》,規定從1999年6月1日起至2019年5月31日止,在全鄉範圍內實施全面封山育林,制定了全鄉山地逐級發包,成立護林防火巡邏隊,把嚴木材砍伐審批關,加強對木材加工廠的管理等具體措施,有效制止了亂砍濫伐現象的發生,同時採取各種措施鼓勵民眾造林綠化,從根本上促進了全鄉生態的好轉。2000年春,鄉黨委、政府提出了“全鄉人均種植一畝竹、一畝果,每戶冬種兩畝蔬菜,人均封三畝山”的“一一二三”富民工程,立足資源優勢,帶領民眾脫貧奔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到2000年,全鄉水果種植面積已達3000畝。

水利建設

小水電站方面,1979年,全鄉只建好了庚子坑、七娘寨2座小水電站,到1987年,增加了大瑤山、魚頭寨2座電站,4座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680千瓦,年發電量285萬千瓦時,除解決本鄉的照明外,還向大電網輸電,年收入10萬元。1997年,全鄉電站7個,總裝機容量為2150千瓦,總發電量550萬千瓦時,年收入78萬元。2000年,全鄉電站9個,總裝機容量2800千瓦,總發電量800萬千瓦時,年收入220萬元。

衛生

衛生方面,一直以來,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關心瑤族民眾的身體健康,醫療衛生機構逐步建立和健全。1958年,把當時的聯合診所轉辦為藍田衛生院。為方便居住分散的民眾及時就診,1967年起建立了上東、到流、藍田、社前4個村醫療站,培訓赤腳醫生11人,到1979年藍田醫療衛生機構已比較健全。1987年鄉衛生院已擁有一棟2層的業務樓,在職醫務人員27人,衛生院配備有X光機一台、顯微鏡2台、病床7張,醫療水平逐步提高,一般的常見病和小手術已能解決。1998年投入資金70萬元,在圩鎮建了衛生院門診大樓,方便了民眾就醫。到2000年,全鄉醫療衛生體系已成熟,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

教育

教育方面,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瑤鄉的教育事業,1950年在藍田墟辦起了一間完全國小,並在到流、社前、小洞3個村設立了三間國小分教處,使廣大瑤族適齡兒童有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到1979年,在上級有關部門多次撥款下擴建了校舍。1981年在鄉黨委的倡導下,全鄉上下捐款籌建藍田中學,共籌集了43萬元(其中10萬元為上級撥款),在石馬山腳下建起了一所擁有六棟2層校舍的全新中學。1987年,全鄉共有6間國小,一間國中,全鄉共有中國小教師96人,在校學生1351人,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6%。1997年,全鄉共投入教育經費120萬元實現了教育樓房化,使全鄉的辦學條件有了根本性的變化。2000年,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抓好“普九”成果的鞏固和提高,加快學校“改薄”進程,抓好辦學布局,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和再教育,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2000年考入龍門中學學生20人。

社會事業

社會福利事業方面,1996年投入20多萬元興建了300多平方米的鄉敬老院1座。1998年投入資金60多萬元打好了墟鎮3公里長的水泥街道,投入資金20多萬元建了鄉肉菜市場。

礦產資源

礦藏有大理石、花崗岩和水晶礦,其中可供開採大理石儲蓄量約300萬立方米,花崗岩儲量1000萬立方米,水晶礦的品位高,但因礦點分散,儲量未探明。此外還有少量的錫和鎢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