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藍田山石門精舍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 。
玩奇不覺遠 ,因以緣源窮 。
遙愛雲木秀 ,初疑路不同 。
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 。
舍舟理輕策 ,果然愜所適 。
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
朝梵林未曙 ,夜禪山更寂 。
道心及牧童 ,世事問樵客 。
暝宿長林下 ,焚香臥瑤席 。
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歷 。
笑謝桃源人 ,花紅復來覿 。
作品注釋
詞句注釋
1.藍田山:在陝西藍田縣東南,灞水之源,出藍田谷西。石門精舍:藍田山佛寺名。
2.漾(yàng):泛,盪。漾舟:泛舟。信:聽任,聽憑。歸風:迴風,旋風。
3.玩:《全唐詩》作“探”。探索、賞玩意。
4.因以:因而。緣:沿著,順著。《唐詩紀事》作“尋”。窮:行到盡頭。輞水北流入灞水,自輞水乘舟入灞,復溯灞水而上,尋其源頭,即可抵藍田山。
5.雲木:參天古木。
6.路不同:指沿水而行,不能到達那生長著“雲木”的地方(即石門精舍所在之處)
7.偶:偶然,恰巧。
8.舍舟:棄舟上岸。理:治,加工製作。策:拐杖。
9.愜(qiè)所適:對所到之地感到滿意。適:往,到。
10.蔭(yìn)松柏:謂有松柏遮蓋其上。語出《楚辭·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11.朝梵(fàn):和尚早晨誦經。梵: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因佛經原用梵文寫成,故稱。
12.夜禪:夜晚坐禪。
13.道心:即菩提心,佛心。菩提乃梵文之音譯,意為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
14.“世事”句:謂佛寺與世隔絕,欲知世俗之事,向樵夫打聽。
15.暝(míng):夜晚。長林:高大的樹林。
16.瑤席:用瑤草編織的蓆子。
17.明發:早晨起程。更:再。登歷:登臨遊歷之意
18.謝:告辭。
18.覿(dí):相見。
白話譯文
落日時分山水更加美好,盪起輕舟任憑晚風吹送。
玩賞奇景不覺深入已遠,於是順水探尋溪源幽境。
遙望不禁深愛雲林秀美,起初懷疑所走路徑不同。
哪知清清水流忽然折轉,卻沒想到竟與前山連通。
拄起輕便手杖舍船上岸,所去之處果然恰適心胸。
見有四五個年老的僧人,在松柏濃蔭下語笑從容。
早晨誦經林間未透曙光,夜晚參禪山中更顯寂靜。
禪心也讓牧童變得寧靜,人世事只好問上山樵翁。
入夜便在高樹下住宿,焚著香臥席上仰對星空。
溪谷里芳香暗襲人衣,山間明月照得石壁晶瑩。
再來尋找這裡恐怕迷路,天一亮啟程前當再登臨。
笑著向這些桃源人告辭,等到花紅時候再來相尋。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記游詩,寫的是往游藍田山石門精舍(佛寺)的經過。詩當作於詩人晚年隱居藍田山中的輞川別業時,大約在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前。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坐船溯流而上,經歷一種美景之後,發現另外一個與塵世完全不同的世界,主人公流連忘返,終於在末尾卒章顯志:“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詩人把這次遊覽當成了一次尋找桃花源的經歷。
第一到第八句為詩的第一部分。起筆就透露出詩人特別輕鬆、快適。“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黃昏時出發,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這個時候,一天的熱氣被微風吹散了,駕上輕舟,開始出遊了。有種晚風吹盪、溯流而上的愜意感覺。“落日山水好”,“好”這個普通而又概括的字,最能表現此時觸景而生的豐富感受。這樣的景致,這樣的情致,自然是“玩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探賞奇景奇趣,在不知不覺之間,小船馬上要盪到水的源頭了——目的地馬上就到。這一路輕舟而上,一路勝景多少,一路興致多高,歷歷如在眼前。可是詩人偏偏又要玩個小小的噱頭,“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雲木秀”是石門精舍所在處,它遙遙在望,叫人感到興奮,而且舟行至此,也要到頭了。“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寫水流曲折一轉,恰巧和前山山谷相通。如此運筆似乎在無形中與前詩中所言的“玩奇”之意相呼應了,這一路舟行水上,卻有如行進曲徑通幽處,山不轉水轉,沿途奇趣奇致接連不斷,令人目不暇接。
第九到第十八句是詩的第二部分。“舍舟”上岸,竹杖芒鞋,輕步前行,千呼萬喚,峰迴百轉,終於豁然開朗,詩人夢想中的“桃花源”到了。“果然愜所適”,表達了作者不虛此行的感慨。接下來寫到達山寺後的所見所聞,就像武陵人到了桃花源後,東張西望,看到許多與塵世不同的人和物:“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僧眾不多,且在松柏下逍遙,環境顯得清靜而不枯寂。“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這裡是寫僧人日常功課。僧人自晨至夕參禪、誦經,但在詩人看來,這些方外人生活並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樂,精神世界充實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一是指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說這裡和平寧靜,幾乎與外界不相交通,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更加濃厚。桃源人避世而居,那裡也有忙碌而有秩序的勞動生活。“世事問樵客”與桃源人向武陵漁人打聽外界情況也相似,這裡只是將“漁人”換成“樵客”,甚至詩人在這裡就是自比樵客,把自己編入桃花源故事中,十分有趣。深山發現的既是一片淨土,又是一片樂土,這叫詩人更愜意了。
最後八句是詩的第三部分。詩人寫“暝宿”和“明發”。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美景,夜晚睡得非常舒適:四周是樹木參天,林間一片空地上,月光如水靜靜地瀉在瑤席之上,瑤席也映出玉般潔淨清涼的意味。瑤席在臥,聞席旁薰香若有若無的香味,嗅澗邊野芳陣陣來襲的清芬,觀石壁之上清輝熠熠的潔淨,令人心曠神怡。“再尋畏迷誤”,這樣的世外桃源,詩人生怕早晨離開後再也找不到地方,所以“明發更登歷”,臨別之際,選擇在黎明時分,再次遊歷了一番,意欲把這裡的山山水水銘刻在記憶里臨出發時,詩人“笑謝桃源人”,笑著與桃源之人告別,透出詩人對桃源景與人的滿意;“花紅復來覿”,這樣的告別語則透出詩人與山僧、桃源依依不捨的眷戀之情。更為巧妙的是,結語“花紅”一詞既暗示詩人往游石門精舍正值花紅柳綠的春季,更將詩人對來年此處山水好時再來遊歷的憧憬暗示出來,頗有意味。
全詩總共二十四句,每八句為一層,由探幽起筆,由得奇續筆,由不捨結筆,依次寫來,步步為營,很有層次。在王維的詩中,表達世外生活的詩作很多,但是寫得這般興致勃勃的,卻唯此一篇。
名家點評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語語領趣。
明代鍾惺《唐詩歸》山水真境,妙在說得變化,似有步驟,而無端倪,作記之法亦然。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遙愛”四句,此景亦常有之。其詩亦若無意,故是佳趣。後四句世外好事語周珽曰:從入藍田水陸行徑,敘到深憩精舍中情景,始以無心,終若有得其間恍惚投足、幽寂悟機,一一從筆端傾出,毫不著相,手腕靈脫,真是飛仙。
清代黃香石《唐賢三昧集箋注》:“漾舟”字奇。“安知”二句,柳子厚小記中沈確士引此以比擬,洵為佳境佳句。“澗芳”字亦奇。
清代黃周星《唐詩快》:伯敬雲“及”字深妙難言。不但難言,亦且難想(“道心”句下)。一幅石門精舍圖。讀至“道心”二語,則又別有天地非人間矣。
清代張惣《唐風懷》:南邨曰:摩詰詩中有畫,如此篇佳境,恐畫亦不易也。
清代焦袁熹《此木軒論詩彙編》:起數語神化已極,前無曹、劉,後無李、杜。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寫山之妙,筆亦入妙(“安知”二句下)。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