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藍小明,男,1984年9月6日出生於江西省高安市。2007年6月,江西省上饒師範學院新聞學專業本科畢業。2009年於杭州開辦個人攝影工作室—“小明攝影工作室”。小明攝影工作室是一家集風光廣告、建築產品、人像寫真、新聞紀實、活動外拍、全家福、旅遊紀念照等各類攝影業務於一身的綜合攝影機構,同時兼做攝像外拍、視頻後期等業務。歡迎來電垂詢,預約攝影!歡迎聯繫購買各類圖片!
作品簡介
端午遊覽之廣濟橋(樓)
端午遊覽之開元寺
古屋的窗
是廣告,是垃圾?
攝影作品
春夏秋冬
家鄉風情
杭州靈隱風景區
雕塑
山水畫
游北高峰
陶瓷工人
居民
人物紀實
殘荷
霽虹橋
于謙景區
08端午紀實
荷花
山雨欲來
城市印象
石刻
玉皇山風光
杭州岳王廟
海灘掠影
殘荷
荷影
夏之荷
全景風光攝影
作品欣賞
端午遊覽之廣濟橋(樓)簡介: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衝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門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生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二隻鐵牛一隻溜”。梁舟結合的格局,使廣濟橋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點:一、“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橋由東、西兩段的24座橋墩和中間的十八梭船連線而成,浮橋可開可合,結構奇特,同時,還集梁橋、拱橋、浮橋於一體,這在我國橋樑史上還是個孤例;二、“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即在橋墩上建築起形式各異,用途各別的24座樓台亭閣,真可謂是重領聯閣,濟美聯芳;三、“一里長橋一里市”。
廣濟橋地處廣東省潮州市韓江中游,是廣東東部同福建、江西的必由之路,韓江又是粵東交通運輸的動脈,所以,廣濟橋一建成便成了貨物集散和轉運的重要樞紐,由於橋上店鋪林立,熱鬧非凡,所以有“到了湘橋問湘橋”的佳話。
廣濟樓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列潮州城七城樓之首,襟江控岳,護邑鎮橋,為名城標誌之一,1989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攝影師(五)
攝影師是使用照相機、感光片、光源和造型技藝在室內外拍攝人像、風景、產品及生產或生活圖像信息的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