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在歷史發展中,民族與民族之間,總會發生交流,當某種物品的名字在交流一方使用的語言中並不存在,或其中一方特彆強大時,借詞就產生了.
歷史上,日語、越南語和韓語都經歷過從漢語大量借走辭彙的過程,目前這些語言中五成以上辭彙與漢語有淵源,在韓語中,甚至“我們”的說法都被改變了(“우리”,和現在廣東話的叫法一樣);而現在,包括漢語在內的大多數“弱勢”語言都在從歐洲語言(主要是英語)借學術名詞和新鮮事物的叫法,這在沒有意譯詞系統和習慣的語言中尤為明顯。
借詞是外來詞的一種,因為它的音和義都借自外語的詞。
來自外語的漢語詞
外來詞要進入漢語的辭彙系統,必須接受漢語的語音、語法和構詞規則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漢語的發音習慣、語法和辭彙規則。漢語的單音節、象形方塊文字的特點等,使漢語對外來詞的改造要比西方語言間的詞語借用顯得複雜,卻又別具一格,更富於創造性。概括起來,漢語對外來詞所採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⒈音譯:用發音近似的漢字將外來語翻譯過來,這種用於譯音的漢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如:酷 (cool)、迪斯科 (disco)、歐佩克 (OPEC)、托福 (TOEFL)、雅皮士 (Yuppies)、特氟隆 (teflon)、比基尼 (bikini)、尤里卡 (EURECA)、披頭士 (Beatles)、臘克 (locquer)、媽咪 (mummy)、朋克 (punk)、黑客 (hacker)、克隆 (clone)等。
⒉半音半意:這種方法主要用於複合外來詞,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前半部分採用音譯,後部分採用意譯,如:呼拉圈 (hula-hoop)、冰淇淋 (ice-cream)、網際網路 (internet)、道林紙 (Dowling paper)、唐寧街 (Downing street)等。另外一種是前半部分採用意譯,後半部分採用音譯,如: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奶昔 (milk shake)等。
⒊音譯附加漢語語素:以單音節、雙音節譯詞加漢語語素的借詞使用最多:一類為音譯語素加漢語語素,如:嘉年華會 (carnival+會)、高爾夫球 (golf+球)、保齡球 (bowling+球)、桑拿浴 (sauna+浴)、拉力賽 (rally+賽)、拷機 (call+機)等。另一類為漢語語素加音譯語素,如:打的 (打+taxi)、小巴 (小+bus)、中巴 (中+bus)、酒吧 (酒+bar)等。其中音譯語素有的代表一個英語單詞,有的代表部分語素。漢語語素有的是詞根語素,有的是詞綴語素。
4、音意兼顧:即選用接近外來詞詞義的漢字進行轉寫。漢語同音字多,為譯名用字的篩選提供了方便。或者是部分或者是全部音意兼顧。如:施樂 (Xerox)、香波 (shampoo)、苦艾酒 (vercuth)、銷品茂 (shopping mall)等。漢語作為表意文字具有很強的審美意味,所選用漢字往往可以誘發人的聯想。美國有一種叫Revlon的化妝品被巧妙地譯為“露華濃”。“露華濃”一詞取自唐朝詩人李白描寫楊貴妃花容月貌的名詩《清平調三章》之一:“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這可稱為歸化的音意兼顧的譯法,堪稱兩全其美,體現了漢語在吸收外來詞時特有的漢化處理功能。
⒌借譯:按照外來詞的形態結構和構詞原理直譯過來。例如:超人 (superman)、超級明星 (superstar)、超市 (supermarket)、毫微技術 (nano-technology)、千年蟲 (millennium bug)、熱線 (hot line)、冷戰 (cold war)、綠卡 (green card)、情商 (emotional quotient)等。
⒍英文字母附加漢字:CT檢查、BP機、T恤衫、IC卡、PHS電話機、SOS兒童村、三S研究會、ABC原則、OA病、BB仔、5A辦公室、ABC革命、ZTZF學習等。
⒎英文字母縮寫形式或單詞:CD、VCD、DVD、DOS、TV、MTV、PC、BOT、CD-ROM、DNA、GRE、Windows98、cute等。
8.直接使用:這類詞多數都是日語辭彙直接引入,稱為“日制漢語”,但是不太容易甄別出來,所以不能靠感覺來判斷它是否是借詞。
“意譯詞”和“仿譯詞”不是借詞,要注意區別借詞和“意譯詞”、“仿譯詞”:
意譯詞是用本族語言的構詞材料和規則構成新詞,把外語中的某個詞的意義翻譯過來。
仿譯詞是用本族語言的語素逐個對譯外語原詞的語素造成的詞。
如:漢語中的“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蜜月”(honeymoon)等。
來自漢語的英語詞
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也是世界上辭彙量最大的語言。英語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它不斷地吸收對其有用的各種外來詞語,因而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辭彙。絕大多數的英語詞語都源自於其他語言,如拉丁語、德語、法語、希臘語、義大利語等50多個語種,其中包括漢語。
在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1989年第2版)中,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就有1300多個。不久前,美國“全球語言監督”(GLM)機構宣稱,自1994年以來,新增的英語詞語中,漢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了任何其他來源。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衣著飲食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衣著、飲食都非常講究挑剔;其形式內容更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這類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不少,例如cheongsam(長衫)、dudou(肚兜)、silk(絲綢)、nankeen(紫花布)、tofu(豆腐)、bok choy/petsai(白菜)、dim sum(點心)、spring rolls(春卷)、chow fan( 炒飯 )、chow mein(炒麵)、jiaozi (餃子)、wonton(餛飩)、chop suey(雜碎)、kaoliang(高粱/高粱酒)、Maotai(茅台酒)、tea(茶)、oolong(烏龍茶)、souchong(小種茶)、ketchup( 蕃茄醬)、Peking duck(北京烤鴨)、longan(龍眼)、lychee/litche(荔枝)、gingko( 銀杏)、ginseng(人參)等。
2.歷史文化
悠久的中國歷史賦予文化以豐富的內涵,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歷史文化對英語的影響。這類英語詞語有Confucius(孔子)、Confucianism(儒家思想)、Laozi(老子)、Tao(道/道教)、Laozi (老子)、I Ching (《易經》)、Tao Te Ching(《道德經》)、yinyang(陰陽)、feng shui(風水)、Kwan Yin(觀音)、xiucai(秀才)、lama(喇嘛)、kowtow(磕頭)、Mandarin(官話)、china(陶器)、Long(龍)、Qilin(麒麟)、chopsticks(筷子)、Spring Festival(春節)等;這些詞語不用向母語為英語的專業人士特別解釋都能被理解。
3.政治經濟
這類英語詞語往往能折射出中國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徵。例如Yamen(衙門)、Tuchun(督軍)、running dogs(走狗)、brainwashing(洗腦)、Great Leap Forward(大躍進)、Red Guards(紅衛兵)、Gang of Four(四人幫)、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改革開放政策)、township enterprises(鄉鎮企業)、peaceful?rising(和平崛起)、buzheteng(不折騰)、guanxi(關係)等。我國的貨幣單位jiao(角)和yuan(元)已被收入英語詞典中;有趣的是,yuan這個詞在英語中又經歷了詞義範圍擴大的過程,可以用來泛指錢(money)。
4.文體娛樂
中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這類英語詞語有pinju(評劇)、Yuju(豫劇)、Erhuang(二簧)、Peking opera(京劇)、Jingbai(京白)、wudan(武旦)、chou(醜)、qinyi(青衣)、hualian(花臉)、daomadan(刀馬旦)、pipa(琵琶)、erhu (二胡)、guzheng(古箏)等。中國功夫揚名天下;Kungfu(功夫)幾乎成為中國武術的代名詞,功夫影帝李小龍當立頭功;中國武術的精華還有Sanda/Sanshou(散打)、Tai Chi(太極拳)等。
5.科學技術
算盤是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也是中國人對世界科技的一大貢獻;suan pan(算盤)也就成為了最早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之一。當中國人即將邁出太空第一步的時候,一個以漢語為詞根新造出的英語單詞taikonaut(太空人),在世界各地關於“神七”的報導中頻頻出現;它是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臘詞“nautēs”(航行者)組成。西方媒體越來越多地用這個新詞來稱呼中國航天員;這個誕生不久的英語單詞已被收入主流英語詞典中。
6.網路英語
中國網民們經常用到的網路流行語被譯為英語後,已成為常用的表達方式。例如online shoppers(淘客)、angry youth(憤青)、digit head(計算機迷)、human flesh search(人肉搜尋)、knock off(山寨)、play hide and seek(躲貓貓)、get soy sauce(打醬油)、ungelivible(不給力)、pear big(鴨梨很大,即壓力很大)等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表達方式,而且使用人數眾多。這種網路英語的最大特點是時事性強。
7.中式英語
中式英語(也叫“中國式英語”)指帶有漢語語音、辭彙、語法等特色的英語,是一種洋涇浜語言。例如lose face(丟面子)、no can do(不能做/幹不了)、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no wind, no waves(無風不起浪)、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其中前面三個詞組已融入主流英語。GLM從全球視野和英語發展的角度對中式英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它將會豐富英語的表達方式。
從漢語借來的英語詞語通常採用音譯、意譯、音意合譯和音譯加詞綴這四種方式產生。這些詞語進入英語後,或多或少都經過了一定程度上的“英化”改造,基本上都融入了英語語言的辭彙體系和語用表述系統。
筆者記得我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曾在一次學術演講中說過: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是漢英兩種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中華民族與英語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及表達方式將會越來越多,從而進一步推動英語的國際化、多樣化進程。(林霖寫於香港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