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敬淵

敬淵少年喪父,從祖父讀書習文,好學上進,青年時期就以詩文見稱。 敬淵博通經史,工古文辭,詩詞蜚聲福州“三山詩壇”。 民國27年,福州淪陷於日本侵略軍,學校內遷,敬淵就聘於古田史犖伯中學任教。

基本信息

簡介

薛敬淵,字秉其,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二月出生於屏南縣雙溪鎮一個貧困家庭。敬淵少年喪父,從祖父讀書習文,好學上進,青年時期就以詩文見稱。

事跡

民國初年,在新思潮影響下,為渴求新知識,敬淵籌借路費,跋山涉水到省城福州,進前清探花陳海梅倡辦的福建經學會攻讀法律,同時應海軍上將、省長薩鎮冰聘為家庭教師。法專畢業後,先後應聘於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私立三一中學、私立陶淑女子中學任國文教員。民國20年(1931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銓敘為合格高中國文教員。

敬淵秉性篤厚,心地善良,常急人之急,解人之難。在他之後到省城求學的屏南籍學生,時有經濟困難求助於他,必慷慨解囊。即使自己手頭緊,也為之轉借。偶遇路人窘迫求助,他不吝施濟。

敬淵博通經史,工古文辭,詩詞蜚聲福州“三山詩壇”。好以文會友,游名勝,吟詩詞。游跡北到北平,南及廣州,長江沿岸游遍蘇杭、寧滬、武漢、三峽。每游一地,必有一詠,集詩作1000多首於《愛日堂詩稿》。但多數作品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其殘存的“卷之一”360多首中,有詠景之唱,有狀物之吟。可貴的是他對歷史人物褒貶分明,毀譽不諱。如《岳王墓》中“千秋共仰岳王風,母訓長留孝與忠”;《抗戰歌》中“同仇敵愾心不死,前仆後繼盡義師”等,流露出對日軍入侵、蔣介石不抵抗的憤慨和對人民軍隊奮起抗戰的讚頌。

民國27年,福州淪陷於日本侵略軍,學校內遷,敬淵就聘於古田史犖伯中學任教。國民黨中央軍古田駐軍延聘他出任軍部軍法處要職,他推辭不就,明確表示立志從教,造福社會。此時他生活清苦,但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淡泊明志,貫注全副精力於教學和吟詩。在與至交古田著名書法家余質過吟和的“記曾同住過溪山(史犖伯中學校址),在業千秋豈等閒”、“胸中自有千秋業,曾過君家舊草堂”句中,他“教育興邦”的情感和執著從教的思想洋溢於字裡行間。民國30年,他無償為陸章銓續修的《屏南縣誌》稿審閱,簽注31條修改意見,足見其對文化教育事業的竭誠關注。游朱熹講學過的古田溪山書院時,他發現牆壁留下兵亂的彈洞刀痕和乞丐煮食炊煙燻黑的四壁而憤吟七律中的“題詩壁供兵家釁,習禮堂偎乞灶煙”、“為問古田諸父老,春秋何以答先賢”句,抒發他對書院遭劫而無人過問的感慨,表達他珍惜文化古蹟的情感。在教會學校任教16年裡,教師中唯他不信基督、不讀《聖經》、不進禮拜堂,這與他從小信守不媚外的傳統意識和崇尚中華文化的思想不無關係。

從民國35年至解放前夕,他受聘省立福安師範學校任教。面對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時局,他十分憂憤,他指著校園牆上仿蔣介石字型寫的“禮義廉恥”四個繁體大字中的四撇酷似匕首的筆劃,譏諷地對學生說:“什麼‘禮義廉恥’,好幾把殺人的匕首!真是字如其人。”早年他崇敬孫中山,信仰三民主義,故參加國民黨。此時目睹蔣介石統治的腐敗現實而感嘆:“三民主義哪裡去了?”

1954年,他被聘為省文史館研究員,從事文史研究工作。1966年在福州病逝,享年76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