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實功

薛實功(1555~1636),字毓仁,號若虛。明代崇川(今南通市區)人。薛少時體弱多病,始萌發學醫的念頭,遂勤奮攻讀《內經》、《難經》諸書,後正式業醫。在長期的實踐中,他悟出“內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必根於其內”,主張內治法與外治法並重。尤其對膿腫等痛症,他主張應儘早開刀,以免單用保守療法而貽誤病情,最終形成“內外並重”,“消、托、補相結合”的“正宗派”的學術思想。他治外症,也重辨證論治,“四診”、“八綱”辯審證候,而後立法,擬定內治方藥,外治投蝕藥抑或施以刀針。薛實功內治注重脾胃和營養,認為外疾患者的氣血盛衰與瘡瘍愈後善惡有密切關係。他創用“七星劍”、“八仙糕”(後改為八珍糕)等消、托、補代表方劑,沿用至今。薛實功開展的外科手術,除一般瘡瘍、疽癰切開外,還有氣管縫合術、鼻息肉摘除術、下頜骨脫臼正復術、截肢術等等。他還創造發明多種醫療器械,至今為國內外研究醫學史者所矚目。他創用的枯痔散、掛線療法治療痔瘺,迄今仍在運用。薛實功積60多年臨症經驗,建立了獨創的外科醫學理論,著有《外科正宗》4卷。該書從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始,至民國10年(1921),300餘年間先後刊印發行石印、鉛印本5種。《外科正宗》在中國中醫外科古籍中,以“列症最詳,論治最精”而著稱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