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多年生草本 。
根莖:根狀莖分枝稍長,有數個簇生的花莖和幼莖。
莖直立,高10-50厘米,有時達80厘米,不分枝或有傘房狀花序枝,稀有長分枝或基部有分枝,基部稍木質,上部被白色薄茸毛,下部不久脫毛,節間長1-2厘米,或上部節間長達4厘米。
葉:葉狹披針形,或下部葉倒卵圓狀披針形,長2.5-5.5厘米,寬0.5-1.3厘米,基部急狹,無鞘部,頂端尖,有長尖頭,邊緣平或稍波狀反折,上面有疏蛛絲狀毛或脫毛,下面被銀白色或灰白色薄層密茸毛,3-5基出脈和側脈在上面顯明;下部葉較小,在花期枯萎或凋落;苞葉多數,較莖上部葉常短小,卵圓形或長圓形,頂端鈍或稍尖,兩面被灰白色密茸毛或上面被珠絲狀毛,排列成疏散而徑達4厘米的苞葉群,或有長花序梗而開展成徑達10厘米的復苞葉群。
花:頭狀花序徑3.5-4.5毫米,多數,較疏散。總苞鐘形或半球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長約4毫米;總苞片3層,頂端鈍,無毛,露出毛茸之上。小花異形或雌雄異株。花冠長約3毫米;雄花花冠狹漏斗狀,有披針形裂片;雌花花冠細管狀。冠毛白色,基部稍淺紅色;雄花冠毛稍粗厚,有鋸齒;雌花冠毛細絲狀,下部有鋸齒。不育的子房有毛或無毛;
果:瘦果常有乳頭狀突起或短粗毛。
花果期:花期6-9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灌叢、草坡和林下。海拔1000-2000米。
分布範圍
產甘肅南部和東部、陝西中部和南部、河南西部和南部、山西南部和東部、湖北西部、安徽南部,在秦嶺、大巴山、金佛山、黃山等處常見。也分布於四川東部萬源及重慶的奉節、城口。河北蔚縣也有分布。此外,在日本也有分布。
本種提示
本種是唯一的在中國和日本廣泛分布的種,變異也最多。一般有高大的莖和長圓形或多少披針形的葉。但莖的高低和苞葉及葉的形狀有極大的變異。有一低矮的變型,莖高十餘厘米,葉少數,橢圓形或匙形,長2-2.5厘米,寬約0.7厘米,頭狀花序少數,生於山地岩石上(安徽黃山)。
相關變種
薄雪火絨草厚茸變種
莖粗壯,上部有長分枝,被白色厚茸毛;葉較大,長達7厘米,寬達1.5厘米;苞葉長圓形或卵圓形,頂端鈍或圓形,排列成疏散的復苞葉群;頭狀花序長5毫米;總苞片頂端無色,埋沒於毛茸中。
產甘肅南部、陝西中部和南部、湖北西部、安徽西部的山區,生長環境同上。據前人記載也產於河南南部,常見。
此變種並非如學名所示的旱生植物,所以另起中文名。
薄雪火絨草小頭變種
花莖與不育莖多數密集叢生;莖細,徑約1毫米,稀達2.5毫米,上部被薄茸毛,全部有較密集的葉,節間長0.5-1.5厘米;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0.3-0.4厘米,較堅挺,漸尖,有細尖頭,邊緣反卷,基部狹,中脈凸起,基出脈和側脈不顯明;苞葉小,線狀或橢圓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小,長2-3毫米,徑約3毫米,密集或傘房狀排列;總苞片頂端褐色或無色,有毛。
產山西南部(永濟、霍縣、芮城、陵川、晉城、垣曲)、河南西部(嵩縣、靈寶、登封)和陝西中部(黃龍)。生於山區乾燥坡地和石礫地。海拔900-1650米。
此變種是適應乾燥環境的一個類型,分布區集中於我國中部,且處於本種分布區的邊緣。從它的莖纖細、多數密集簇生、葉狹長而邊緣反卷、頭狀花序小而密集等特性來看,此變種應作為1個獨立種【L. microcephalum (Hand. -Mazz.)Ling】。由於本植物志稿完成在前,這裡不作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