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紹運河概述
蕭紹運河,又稱官河、西興運河、浙東運河。運河西起西興鎮,向東流經蕭山城區,到衙前鎮後進入紹興縣錢清鎮與西小江匯合;再向東,通過上虞縣抵曹娥江,全長78、5公里。蕭山境內長21、6公里,流經西興、城廂、新塘、衙前等鎮、街道。河床面寬30米,西與湘湖、白馬湖、小礫山輸水河相連,南與南門江、西小江相通。新編《蕭山縣誌》載,西晉永康年間(300-301),司空賀循在會稽主持鑿渠,即今蕭紹運河一段,後又延伸,西至西陵,東與上虞曹娥江合流。到了唐朝,運河的渡、河、塘、站四項工程均納入官辦範疇,呼名為官渡(浙江渡)、官河(運河)、官塘(纖道)、官站(驛站)。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後,為漕運需要,曾多次整治、疏浚西興至蕭山縣城段河道,乾道元年(1165)又開挖西興至江邊段新河,因有北海塘相隔,未與錢塘江接通,現與北塘河相連;乾道三年(1167),又募人疏西興至大江沙河20里,浚閘內運河13里;嘉定年間,蕭山縣令汪綱主持西興通江段工程的疏浚,並在通江口建了節制閘,又在蕭山西門外“創廬一所,名曰施水”。此後,運河又經過多次疏浚,其主幹河道一直基本穩定。在古代,凡到越中為官、經商、運貨、訪友、尋跡,無不從錢塘江上的西興、漁浦等渡口過渡,而後坐上運行於浙東運河之上的船隻入紹、甬、剡等地,返之亦然。歷代水利與爭戰事跡,帝王與文人行蹤等,都為浙東運河兩岸留下了眾多的人文古蹟,亦成為歷代詩人們爭相詠唱的題材,故後人有“浙東唐詩之路之頭”之說。
沿浙東運河兩岸,古有多處老街、集市。從西至東有西興、縣城、衙前等老街,街內店鋪林立,前店後宅,甚是興旺。元代張招的“古市直通南北路,官河不斷利民船”(《蕭山四詠》詩),說得就是蕭山自南至北古有街市,市心橋南稱南街,橋北稱北街。運河兩岸從東而西有古街,南面的稱城河上街,北面的稱城河下街,均臨水而築,“東西開水市”(清·朱彝尊《蕭山道中》詩)。因槽運需要,官府經常疏浚和修繕運河,故俗稱官河;蕭紹一帶為水網地帶,百姓出行、運貨多用船載,因此河中各種商船、貨船、客船往來不斷,非常繁忙。
現在蕭紹運河上有河床、橋樑、官塘、水驛、堰閘、河埠等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