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蕭淑寧,字德孚,江西省永新縣台嶺鄉程佳屋村人。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後於德國留學期間多次赴蘇聯考察,對於革命有獨特的見解,是堅定的國民黨左派,抗戰期間極力主張國共合作。人物經歷
國小畢業後赴南昌,進江西省立第一中學德文班學習,畢業後升入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大革命時期投筆從戎,在廣東認識孫科與李濟深,交誼甚篤,由江西同鄉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指揮部主任秘書許德珩推薦,擔任該部政治部宣傳科長。1927年“四·一二”事變發生後,7月15日汪精衛正式“分共”,國共合作完全破裂,蕭淑宇隨許德珩同被關押,經宋慶齡、何香凝馳電營救,得釋。8月1日,許德衍任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秘書長,介紹蕭淑宇赴江西任第三軍中將銜政治部主任。因革命形勢惡化,蕭淑宇聽孫科之勸,決定出國,考取公費留德。在德國留學期間,按孫科意見3次赴蘇聯考察,蘇聯十月革命後的巨大成就使他感奮,更堅信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31年回國,在北京師範大學等4所大學任教授。1932年冬,立法院長孫科提名蕭淑宇為立法委員,1933年10月12日正式任命。1935年1月12日再次任命。在職9年,堅持國民黨左派立場,常在立法院會議上與蔣介石的喉舌激烈爭辯,被蔣派當作“太子派”的中堅,視為眼中釘。
抗日戰爭爆發,立法院決定年老的立法委員隨院遷渝,年輕的委員留在前方支援抗戰。淑宇應聘任浙江省政府抗日顧問。
1937年冬,正是第二次國共合作高潮之際,江西成立省保全司令部政治訓練處,省府主席熊式輝邀蕭淑宇回省任處長兼政訓大隊長。蕭淑宇多方羅致人才,用了中共地下黨員10餘人,處內骨幹多為左派或中間偏左者。當時,中共東南分局動員一部分青年學生前往政訓大隊報名應試,擬以公開合法身份打入國民黨武裝內部,從而達到爭取改造其團隊官兵積極抗日,進而設法掌握這些武裝力量。經此渠道, 1938年春中共地下黨員被派至各保全團隊任政治指導員。
1939年春,南昌一帶淪陷,政訓處遷吉安劉村。蕭淑宇在吉安郊區禾埠橋借用曾家祠堂並租用民房,開辦“建國工廠”,設紡紗、織布、縫紉、製鞋、織襪等工種,招收來自淪陷區的難民,自擇工種,從事種植或養殖業者,悉聽其便。
蕭淑宇任政訓處長兩年,在此期間,政訓處與各保全團均無國民黨組織。其所作為“為軍統所不容,也為中統所不滿”。至1939年冬,熊式輝執行蔣介石旨意,為配合國民黨軍向陝甘寧邊區等地的進攻,決定瓦解江西省青年抗戰服務團,然後將矛頭對準政訓處,蕭淑宇見機,辭職。年底,政訓處撤銷。
為重圓自己的實業救國夢,蕭淑宇在禾埠橋一帶興建廠房,經營工廠;又建校舍,辦“建國中學”。凡流亡學生,免交學雜費,戰亂中失去親人者給予生活費用,至1942年春,有初一年級兩個班,初二年級兩個班,高一年級一個班。蕭淑宇常向孫科函告一切。1942年4月20日,收到孫科從重慶寫來的親筆信,告知有人化名李衷,誣告蕭淑宇將赴南昌任汪偽省政府主席,此棋一動,必有險著,囑速赴重慶,免遭不測。蕭淑宇讀信後決意離贛,安排工廠與學校事務後,擬先到蓮花縣姨母家小住數日,然後赴桂林見李濟深。4月27日中午,偕妻挈子自禾埠橋進吉安城,下榻永叔路大陸飯店,待次晨乘班車赴蓮花。午後,便衣隊5人持吉安警備司令賴偉英名片來謁,說司令設宴,蕭淑宇絲毫不疑,偕妻挈子欣然前往。離飯店不遠,一聲槍響,蕭淑宇倒斃於黃包車上。
中共地下黨員、抗日時任政訓處組織科長,80年代任江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主任的黃賢度說:“蕭的死因不能排除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因素。”
1983年5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德珩說:“北伐戰爭時期我們相識,蕭淑宇一直是國民黨左派,我們在北伐戰爭後一直有往來,抗戰初期在南昌,我們常在一起討論抗戰策略,他極力主張國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