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規模
蕪湖市清水河中學占地面積34971平方米,校舍面積22080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景色宜人,草木鬱鬱蔥蔥,建築錯落有致。運動廣場、休閒廣場、文化廣場是學校特有的文化景觀。學校是蕪湖市衛生標兵單位,有“花園式學校”之美譽。
學校擁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有高規格的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網路教室、電子閱覽室、多功能會議室、課堂診斷室,還有一個能容納500人的階梯教室(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學校是安徽省一類電化教育達標學校,理、化實驗室按一類實驗室標準配置,是蕪湖市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先進集體,蕪湖市辦學水平評估優秀等級學校。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工156人,其中高級教師28人,中學一級教師48人。專任教師中具有本科學歷的96人。
辦學成果
在辦學五十餘年中,先後書寫了三個神話:培養了蕪湖縣教育史上第一位北大學子;培養了蕪湖縣教育史上第一位清華學子;書寫了新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農村中學學生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神話。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考成績連續實現大跨越,連年受到蕪湖市教育局表彰。高考單科均分和本科達線率始終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多年來的驕人成果,矚目的業績,學校因而被業內人士譽為“安徽省農村皖中的一朵奇葩”。
學校歷史
一、蕪湖縣中學時期(1954—1969)
蕪湖縣在解放後,由於廣大農村沒有一所中學,安徽省政府和專署決定一九五四年在蕪湖縣創辦一所中學,但由於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縣內圩堤大都潰破,無法建校。原來安排招收初一新生的計畫,只好委託宣城灣址國中(現蕪湖縣一中)代招。第二年四月八日,蕪湖縣人民政府成立了以縣長朱哲為首的建校籌備委員會著手建校事宜。專署和縣政府共同研究,確定校址在清水鎮之北,徵用了清水鄉的28.9畝菜地為建校用地。從七月二十日開始,用兩個月時間完成了包括教學樓在內的1118.226平方米的校舍建築任務。與此同時,暑期內縣政府抽調政和區副區長夏春林主持校務,專署調配了教職工十六人,按時完成了第一次國中招生任務。九月二十日蕪湖縣初級中學(當時校名)初二年級一個班(58人,系接收灣址國中代招學生),初一年級兩個班(學生117人)正式開學。
一九五八年,省政府和專署決定將蕪湖縣初級中學升格為完全中學,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應學校請求親筆題寫校名“安徽省蕪湖縣中學”,同時還題寫了“科學館”作為興建科學館匾額之用。由於學校規模擴大,於是再征校址東邊和北邊的土地51.5畝,校園面積達80畝。學校基建投資加大,添置了圖書、儀器、體育設施,師資力量也得到進一步充實,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1960年秋季高一招收72名學生,初一到高三,年級齊全,成為真正的完全中學。1963年6月,安徽省委副書記桂林棲同志來校視察,對學校工作予以指導。1964年6月,省教育廳張副廳長也來校檢查工作,對充實學校儀器設備曾給予大力支持。
“文革”開始後,1966年6月10日校園內出現了大字報,接著縣委派來了工作組,“文化大革命”在學校全面展開了,很快學校就陷入癱瘓狀態。一些人趁混亂之際,把校長室、教導處的檔案資料洗劫一空,近三萬冊圖書、價值十餘萬元的儀器也毀損殆盡。一九六九年學校成立了革委會,副主任是姚元才和吳同秀,這個“紅色政權”成立以後,著重抓了“一分為五”的分散下遷工作。九月,成立了萬春、祠山、大閘、張鎮、王拐五個公社中學,蕪湖縣中學解體,也走完了她艱苦創業、發展興旺、動亂解體的全部歷程。
二、萬春中學時期(1969—1981) 1969年9月,學校改名為萬春人民公社中學,學校在被“一分為五”的同時,校園和校舍也被無償占用34.4畝和1559.76平方米,把萬春人民公社中學擠到原縣中校園一側。1970年姚元才調出,夏春林任革委會主任,王訓之任副主任。1971年9月國中部三個年級,高中部兩個年級(兩年制),萬春人民公社中學已是蕪湖縣“文革”期間最早出現的完全中學。一九七二年春,首屆高中畢業生有25人被輸送到蕪湖中學教師進修學校(蕪湖師專前身),以後都當了中學教師。1976年1月夏春林同志去世,黃勛同志任主任,石向東、陳文宣同志先後任副主任。1977年11月蕪湖地區教育局確定該校為地區重點中學。1978年4月,黃勛同志和王訓之同志、陳文宣同志先後調出,俞宏圖任革委會主任,後來恢復校長職務名稱,校長為俞宏圖,副校長為石向東。根據蕪湖縣革委會《關於全縣中學領導體制、隸屬關係和完全中學設定的通知》精神,萬春人民公社中學更名為“蕪湖縣萬春中學”,歸所在地萬春區領導。
一九七九年開始,學校加強了教學管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拔亂反正,醫治動亂的創傷。1980年6月6日,因區劃調整,蕪湖縣隸屬蕪湖市領導,原來由地區確定的重點中學也隨之取消。一九八一年四月十六日,蕪湖縣人民政府決定萬春中學為縣重點中學,後由於萬春公社創辦了一所國中,校名極易與完中混淆,故改“萬春中學”為“蕪湖縣清水河中學”。
三、蕪湖縣清水河中學時期(1981—2006)
由於萬春公社新辦了國中,減輕了學校國中部壓力,這樣清水河中學變成了以高中部為主的完全中學。一九八一年九月,巫俊欽同志調入任校長,副校長是徐學忠、陶玉保、石向東,俞宏圖任專職支部書記。一九八二年四月,俞宏圖調出,繼任專職書記是丁治同志。是年,學校建造了一座水塔,容水五十噸,解決了多年來吃水難的問題,食堂也改用蒸汽做飯,師生生活條件有了改善。一九八三年九月,巫俊欽同志調出,徐學忠升任校長。這一年,經多方努力,學校收回原徵用的土地28.6畝,校園面積擴大了,把四周用大水泥塊砌成圍牆,長270米,有利於學校封閉式管理。1983年經省教育廳批准,改高中學制兩年制為三年制。一九八四年暑期,因幹部“四化”的要求,學校進行了體制改革。支部書記丁治,副校長陶玉保退居二線。校長仍是徐學忠,副校長是鄭忠秀、石向東、魏興華。不久,徐學忠和石向東相繼調出,鄭忠秀任校長兼書記,副校長是強瑞林同志。
一九八七年暑期,學校領導班子作了調整,鄭忠秀仍為校長兼支部書記,副校長是居務宗、左申玉。學校各項工作也穩步前進,不斷發展。由於高中部人數增加,教室緊缺,學校於一九九O年興建一幢(三層十二個教室)教學樓,教學條件得到改善。一九九O年左申玉副校長調離該校,強瑞林任副校長。一九九六年四月,校長鄭忠秀退休,居務宗升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教務主任梁益民升任副校長,強瑞林仍為副校長。居務宗校長上任後在前任工作的基礎上,大力實施四制改革,調整了中層幹部隊伍,狠抓學校管理和內涵建設,各項工作取得較大成績:教學質量穩步上升,高考本科錄取率和達線率穩居全市農村中學之首,連年受到市教育局嘉獎,學生學科競賽也多次在市級以上獲獎;學校硬體實施不斷加強,開發了沿蕪屯路門面房,興建了學生公寓(建設面積1800平方米)和綜合樓(建設面積2200平方米),改造了籃球場,新建了校園廣場、升旗台,教師集資建造建築面積達250米的宿舍樓一幢,進行了校園綠化和美化,校園面貌煥然一新;學校學生數也大幅度上升,由不足一千人上升到近兩千人,人數幾乎翻一番。學校為此也贏得了多項榮譽:縣綜治工作先進單位、蕪湖市衛生標兵單位、蕪湖市現代裝備先進集體、蕪湖市五四紅旗團委等。
二OO一年四月十三日,副省長蔣作君在省廳胡平平副廳長、市政府胡培麗副市長的陪同下來校視察工作,聽取了居務宗校長的工作匯報,蔣省長對學校工作予以高度評價。
二OOO年七月,梁益民副校長調出。1996年8月調任火龍崗中學校長的楊炳生同志回學校任副校長。二OO一年八月居務宗校長退居二線任調研員,楊炳生同志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教務主任蘇自先升任副校長兼支部副書記,二OO二年三月汪全收同志任副校長(二OO五年三月調出),同時進一步充實了中層班子,使學校班子隊伍充滿了活力。楊炳生校長上任伊始,經教代會審議,提出了“以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為主題,以強化學校內部管理,最佳化教學過程為主線,以建設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為根本,以全面提高辦學層次和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的五年發展規劃,並得以大力實施,學校各項工作快速發展。他充分認識到誰要搶占21世紀教育制高點,就必須充分掌握現代教育理論與技術手段,為此,學校於二OO二年四月與北大附中簽訂協定,成為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示範學校,充分享受和利用全國名校北大附中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提升該校的辦學層次。學校舉行了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示範學校揭牌儀式,蕪湖縣四大班子領導,市、縣教育局領導參加揭牌儀式,並給予高度評價。學校成為皖南第一家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示範學校,中國教育電視台等多家媒體予以報導。學校還抓住高中適度超前發展的有利契機,擴大高中部規模,使高中部達25個班,學生數超過2400人。學校當機立斷,基建開始大手筆,興建了一幢容納25個標準教室的高中部教學樓(建設面積3300平方米),使學校硬體建設上了一個新台階。學校還狠抓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傳幫帶等方式培養一支骨幹教師隊伍,教學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蕪湖市清水河中學(2006——)
二OO六三月,由於蕪湖市區劃調整,學校更名為蕪湖市清水河中學,直屬蕪湖市教育局領導,同時學校也被省教育廳命名為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校,這給學校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
年代 | 名稱 |
1954年-1969年 | 蕪湖縣中學 |
1969年-1981年 | 萬春中學 |
1981年-2006年 | 蕪湖縣清水河中學 |
2006年至今 | 蕪湖市清水河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