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十二中

蕪湖十二中

蕪湖市第十二中學是安徽省示範高中。現有42個教學班,2550名在藉學生,170名在職教工。現學校新校區已建成。全校師生已於2007年12月12日搬遷至新校區。

十二中新校區

學校簡介

蕪湖市第十二中學是安徽省示範高中。老校區坐落於青弋江畔,儒林街頭;新學校坐落於花津南路,中央城側。現有42個教學班,2550名在藉學生,170名在職教工。現學校新校區已建成。全校師生已於2007年12月12日搬遷至新校區。
十二中新校占地243畝,校舍建築面積6.3萬平方米,辦學規模最終為60個高中班,現整個工程已投入資金1.54億元。按照省市領導的要求,十二中新校建成後,力爭成為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現代化示範高中。
一所現代化的省級示範高中(寄宿制)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江城,並對調整我市中國小布局,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起著歷史的推動作用。

學校歷史

學校歷史悠久早在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蕪湖歷史上第一所官辦最高學府——蕪湖市縣儒學便創立於此,距今已有900年的歷史。“蕪湖縣學”先後改辦、易名為襄垣學堂(1905年),襄垣高等國小校,私立襄垣中學(1919年),蕪湖縣立初級中學(1946年),蕪湖師範學校,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師範停辦,改設普通中學——蕪鋼“五七”中學,直至1972年學校正式定名為蕪湖市第十二中學,1978年經市政府批准,定為市重點中學。
悠悠學府,人文薈萃,學校前身——“蕪湖縣學”曾培養了著名的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明代畫家蕭尺木、清代畫家黃鉞等知名人士;學校在“蕪湖師範”辦學階段,為國家輸送了數以千計的教師和幹部;學校在恢復高考以來,先後為全國高等院校輸送了四千餘名合格的新生,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
座落於校園內的“大成殿”,始建於北宋元符年間,它是蕪湖學宮最古老的主體建築,也是蕪湖昌明文化的象徵,它一直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大成殿”兩側立有數塊名碑,其中有北宋大書法家米芾的“蕪湖縣學記碑”、唐代大書法家李陽凍的“謙卦碑”,在中國書法史上都是重要的名碑,均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這些古老而珍貴的人文景觀,烘托出濃郁而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
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又得到迅速發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校園環境及師資力量

學校環境優美,是蕪湖市衛生先進單位,安徽省綠化先進單位,省級“花園式學校”,省綠色學校。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具有高、中級職稱的人員達110名,有省特級教師1名,全國教育系統勞模1名,省教壇新星2名,省市先進教師、優秀園丁和優秀共產黨員等先進人物近30名。學校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實施培養名師的“百優工程”。堅持以愛心教育為重點,強化師德;以法制教育為重點,規范師道;以素質教育為重點,構建師資梯隊。通過引進、選配、調整、培訓和開展富有特色的“新優結對、互學共進”等各類教育活動,已經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骨幹教師隊伍。
學校教學設備先進,建有實驗樓,設有配套的理化生實驗室、計算機網路教室、多媒體室、教師電子備課室、音樂室、語音室、師生閱覽室及藏書71000冊的圖書館,另有一流的書畫室、音體美教學器材、設施齊備,體育活動場地寬敞;學校是安徽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為適應新世紀的需要,應對中國加入WTO的挑戰,學校正在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力求以信息化帶動學校教育的現代化。
2009年5月26日,蕪湖12中校園電視台正式啟動。這也是蕪湖市第一個開辦校園電視台的學校。完全由學生自主實踐。

學校辦學成效顯著,作為一所省師範高中,學校多年來一直堅持“三個面向”。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始終堅持“為學生終生髮展奠定基礎”的辦學理念,把辦學目標定位在“學校規範加特色,學生優良加特長”的基點上。為適應社會和學生髮展的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創造性人才,學校正致力於構建並實踐一種全新的“610”素質教育模式,要求學生做到“六個學會”,達到“十項指標”,努力探索一條既有五育並舉,全面發展,又特長明顯,個性發展的育人之路。素質教育“610”工程的實施,促進了學校由知識教育為重點向人格塑造和能力培養為重點的轉移,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市級辦學水平綜合評估中,連續多年總分在全市名列前茅,99年被市政府評為蕪湖市先進單位,2000年被評為蕪湖市示範中學,2001年4月被省教育廳評定批准為省示範高中。

食堂

學校榮譽

德育最佳化,校風良好”是社會各界稱讚的我校一大特色。學校85年就被市政府命名為“市文明單位”,98年又被升格為“市文明單位標兵”。近年來,學校團委先後榮獲“市A級團組織”、市“創新團委”、市“五四紅旗團委”等稱號,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實施中學生行為規範“示範學校”。2000年6月學校被國家教育部授予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光榮稱號,2002年3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文明單位”光榮稱號。
長期以來,學校堅持德育為首,狠抓“三風”建設,“尊師、守紀、勤奮、文明”是我校逐步培養起來的校風;“愛生、敬業、嚴謹、創新”的教風和“勤學、精思、紮實、致用”的學風也逐步形成;“團結、實幹、高效、廉政、自律”一直作為學校領導的作風要求。在德育工作中,堅持以活動為載體,力求德育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富有人情味和親和力,不斷提高德育的時代性、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探索“內容序列化、方法多樣化、途徑網路化、管理科學化”的德育整體最佳化的新路子,堅持“要成才必先成人”的思路,積極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的“現代人格教育”實驗,做到“五個育人”即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實踐育人和科學育人,取得良好的全員育人效果,連續多年保持學生無犯罪。學校2002年4月被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教工委、團省委命名為“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學校”。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嚴格按上級標準開足開齊課程,在教學教改上,探索到“面向全體、狠抓兩頭、改革教法、注重‘雙基'、堅持常規、最佳化環節、加強科研、提高質量”的路子。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開展以研究性學習為標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推進了新一輪課程改革,促使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近兩年,高中部學生緊密聯繫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實際,確定了206個課題展開研究,其中45個校級重點課題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學校教學質量逐年呈上升的態勢,學校國中部連續多年保持鞏固率、畢業率、升學率均為100%,升入重點高中的學生每年都在60%以上;學校連續多年高考總達線率保持100%。2000年本科錄取197人,本科錄取率達62.71%;2001年本科錄取217人,本科錄取率達75%。近兩年來,錄取在全國重點大學人數達135人。學校曾湧現出龔雯、張靜娟等一些高考、中考狀元,一大批品學兼優的學生被保送到重點院校深造。
學科競賽,成績斐然。近三年,學生獲全國、省級學科競賽的就達100多人次,獲市級獎的達557人次,出現了全國物理一等獎吳宏鳴等優秀學生。學校在加強學科課程的同時,還強化活動課程,開發環境課程,富有本校特色的勞動課、語音課、電腦課、藝術欣賞課、班會課等受到社會及同行專家好評。學校一貫重視體音美勞等各科教學及課外活動。組建了球類、棋類、田徑隊、文藝、合唱隊、書畫特長班、電腦特長班、儒林文學社、小記者團,“英語沙龍”及各學科興趣小組(隊)近30個,培養了學生多項特長,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學校是“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曾獲“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稱號,體育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100%,運動會成績一直處於市先進水平。 以書畫為龍頭的藝術教育是學校辦學的又一大特色。近幾年來,書畫特長生的作品有上百件在全國、省、市書畫競賽獲大獎。93年學校主辦了首屆安徽省中學生書畫作品邀請展,學校文藝代表隊多次獲市賽特等獎、一等獎,豎笛、口琴、電子琴等器樂已進入課堂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學校堅持以教科研為先導,走教科研興校之路。學校各學科教研組堅持開展“五個一”教研、科研活動,積極探索創新型教學模式,“語文開放式教學”、“數學思維教學法”和“英語情景教學法”以及各學科研究性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已初步構建,並取得明顯成效,有四個組獲市先進教研組稱號。近三年來,學校承擔了五項省級以上教科研課題,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教師有120多篇論文在報刊、雜誌上發表,有上百篇論文、教案和課件在全國省、市級評比中獲獎,其中數十篇獲全國省級評比一、二等獎。學校堅持定期彙編出版本校教職工《教育教學論文集》。
學校在管理上,堅持建章立制,注重常規管理,依法按章治校,依法以德治教,深化“四制”改革,進一步促使學校管理走上規範化、科學化的良性循環的軌道。學校十分重視領導班子的建設,領導班子成員注重更新教育觀念,堅持用現代教育理念知道辦學實踐,並且以“自覺、自省、自警、自律、自勵”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自覺接受民主監督。學校重視“凝聚力工程”建設,充分發揮黨總支、團委、工會、教代會、民主黨派、退協等各方面辦學的積極作用,民主管理好學校。近年來,學校工會榮獲市工會工作先進單位光榮稱號,學校黨總支榮獲蕪湖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嚴格有效的科學管理,確保了校園平安,最佳化了育人環境,深受社會讚譽。2001年,學校榮獲蕪湖市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稱號。2002年9月,學校榮獲“安徽省先進集體”、“安徽省校務公開先進單位”等稱號。

總結

“老樹春深更著花”。累累的碩果,豐富了千年學府輝煌的歷史。世紀的鐘聲,召喚著蕪湖十二中走向更加燦爛的明天。黨和政府十分關心我校的發展,決定以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易地重建十二中。目前,占地220畝的新校址已經劃定,新校建設設計方案也已確定,一所現代化的新的蕪湖十二中將屹立於江南。如今,校領導正帶領全校師生為創建一流的現代化示範中學而努力奮鬥。新的世紀,一個新的蕪湖十二中將為科教興國的偉大事業,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自己新的貢獻!

昏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