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辛,性溫,有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祛風通絡,平肝定驚,消積通便,解毒。
主治
風濕痹痛,產後抽風,小兒驚風,小兒麻痹後遺症,高血壓,消化不良,大便不通,蕁麻疹,跌打損傷,蟲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外用:適量,搗汁擦;或搗爛外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內服不宜過量;脾胃虛弱者慎服。
《本草圖經》:“人誤服之,吐利不止。”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1、寬葉蕁麻:又名螫麻、哈拉海、痒痒草、虎麻草、青活麻。多年生草本。莖高40-100cm。疏生螫毛和微柔毛,不分枝或分枝。葉對生;葉柄長1-3cm;托葉每節4枚,離生,有時上部多少合生,披針形;葉片狹卵形至寬卵形,長4-9cm,寬2.5-4.5cm,先端短漸尖至長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銳牙齒或鋸齒,兩面疏生刺毛和細糙毛,鍾乳體短桿狀,有時點狀;基出脈3條。雌雄同株;雄花序生於莖上部葉腋,長約達8cm;花被片4,雄蕊4;雌花序生於下部葉腋,較短;花被片4,有細糙毛,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稍扁,長達1.5mm。花期3-5月,果期5-8月。
2、蕁麻:又名火麻、火麻草、白活麻、活麻草、裂葉蕁麻。多年生草本,莖高60-100cm。生螫毛和反曲的微柔毛。葉對生;葉柄長l-7cm;托葉合生,卵形;葉片寬卵形或近五角形,長及寬5-12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近掌狀淺裂,裂片三角形,有不規則牙齒,下面生微柔毛,沿脈生螫毛。雌雄同株或異株;雄花序長達10cm,具稀疏分枝,在雌雄同株時生雌花序之下;雄花直徑約2mm,花被片4;雌花序較短,分枝極短,雌花小,長約0.4mm,柱頭畫筆頭狀,瘦果近球形,扁平,有細柔毛。種子有黃色細點。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3、狹葉蕁麻:又名螫麻子、小蕁麻、哈拉海。多年生草本,高達150cm。莖直立,有四棱,被螫毛。單葉對生;葉柄長8-17mm;托葉線形,分離;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12cm,寬1.2-2.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粗鋸齒,齒尖朝向葉的先端。雌雄異株,花序長達4cm,多分枝;雄花直徑約2mm,花被4;雄蕊4;雌花較雄花小,花被片4,果期增大;子房長圓形,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長約1mm,包於宿有的花被內。花期7-8月,果期8-10月。
4、麻葉蕁麻:哈拉海、蠍子草、螫麻子、焮麻。多年生草本,莖高達150cm。有棱,被螫毛和緊貼的微柔毛。葉對生;葉柄長2-8cm;托葉離生,狹三角形;葉片五角形,長4-12cm,寬3.5-12cm,3深裂或3全裂,一回裂片再羽狀深裂,兩面疏生短柔毛,下面疏生螫毛。雌雄同株或異株;花序長達12cm,雄花序多分枝,雄花直徑約2mm,花被片4,雄蕊4;雌花花被片段預告後增大,長達2.5mm,有短柔毛和少數螫毛,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扁,長約2mm,光滑。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1、寬葉蕁麻:生於山地林下或溝邊。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山東、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2、蕁麻:生於海拔1000m左右的山坡路旁草叢中或溝邊。分布於陝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3、狹葉蕁麻:生於山地林邊或溝邊。分布於東北、華北等地。
4、麻葉蕁麻:生於乾燥山坡或沙丘坡上。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1、寬葉蕁麻:切成短段,長短不等,莖長1.4-3.8cm,直徑1.5-4mm,綠色至紅紫色,有鈍棱,疏生螫毛和短柔毛,節上有對生葉,葉綠色,皺縮易碎。花序穗狀,皺縮,數個腋生,具短總梗。瘦果密集,寬卵形,稍扁,長約1.5mm。體輕,質軟。氣微,味淡、微辛。
2、蕁麻:與前種區別:葉片具5-7對掌狀淺裂,裂片有三角狀粗鋸齒。
以身乾,莖、葉綠者為佳。
3、狹葉蕁麻:根莖細長,淡棕色,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鬚根纖細,捲縮,黃棕色。莖四棱形,長50-150cm,棕綠色至褐綠色,常單一,有螫毛。葉皺褶或破碎,展開後為披針形或窄卵形,長5-12cm,寬1.2-2.8cm,邊緣有粗鋸齒,表面暗綠色至褐綠色,密被點狀鍾乳體及短毛,具明顯的3出脈,背面灰綠色。質脆,易破碎。氣微,味微苦。
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蕁麻生江寧府山野中。”
2、《植物名實圖考長編》:“《隴蜀余聞》:蠍子草,即杜詩所云其毒甚蜂蠆者。吳或注爇草是也,一名山韭,觸之如蠆尾之螫人,城郭彌望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