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藩

1915年7月、1938年6月,他曾受聘纂修《杞縣誌》《河陰縣誌》,任總纂,著有《杞縣誌稿》(未刊)、《河陰志》。 其間還受聘河南通志局(亦稱河南通志處、通志館)任纂修,授八等嘉禾章,著有《金石考》。 在多年的實踐中他編纂了許多志書,總結了志書篇目、體列、編纂、校注及資料蒐集、整理、鑑定等方面的經驗,對研究和發展方誌理論和纂修志書做出了很大貢獻。

蔣潘(1871-1944),字恢吾,號蓼庵,祖居睢縣,後遷杞,住縣城大南門街。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補行庚子、辛丑(1900、1901)恩正併科河南鄉試舉人,朝考大挑一等,授職揀選知縣(未任),是晚清及民國年間河南著名學者一,有“南有李敏修,中有張開促孚,北有蔣恢吾”之譽。
蔣博覽群書,學力深厚,其居室“梧蔭樓”藏書數千卷,平生潛研經史,文宗昌黎、詩法少陵、史尊班馬,造詣頗深,尤擅於史志,精於金石考證。1915年7月、1938年6月,他曾受聘纂修《杞縣誌》《河陰縣志》,任總纂,著有《杞縣誌稿》(未刊)、《河陰志》。其間還受聘河南通志局(亦稱河南通志處、通志館)任纂修,授八等嘉禾章,著有《金石考》。在多年的實踐中他編纂了許多志書,總結了志書篇目、體列、編纂、校注及資料蒐集、整理、鑑定等方面的經驗,對研究和發展方誌理論和纂修志書做出了很大貢獻。他重視資料的蒐集,強調“採訪之要,心思、耳目、手足一一皆到,方能稱職,蓋考索之精確,閱見之祥審,手書足履之頻煩勞苦,舉無可少者,大忌以耳代目,以目代足”。談到採訪與編纂時,他又指出:“采編之與編纂,文字雖有繁簡,紀錄雖有先後,而責任實無重輕。”特彆強調了採訪作為編纂基礎的重要性。1932年他撰寫了《方誌淺說》,實為修志指南,文中就“方誌之原始與其變遷”、“方誌與國史之異同”、“通志與通史之異同”、“省志與一統志、郡縣誌之異同”、“修志三要(人才、錢財、史材)”、“修志三長(才、學、識)”、“修志二綱(採訪、編輯)”、“採訪四術(躬親、專治、擇要、耐勞)”、“編纂四則(體例精、材料豐、去取審、文字潔)”、“成書三期(校理舊志、開纂長編、刊成定本)”等方面,根據他的實踐作了精闢闡述和獨到的見解,對今日編修新地方志仍富有借鑑價值。
抗日戰爭期間,他回杞整理舊志,潛心研究學問,或以文會友,或指導門生習作,樂此不疲,尤其晚年仍為登門求教的青年答疑解惑,誨人不倦。
他一生著作頗豐,已刊行的有《梧蔭樓詩鈔》二卷、《梧蔭樓文鈔》六卷、《梧蔭樓駢體文鈔》一卷、《求愧怍齋筆記》三卷、《蓼庵筆記》一卷;未刊行的有《梧蔭樓詩話》、《河南金石目》、《杞縣金石考》、《河陰金石考跋》、《隨唐金石考跋》、《篤雅堂文集》、《四書求心錄》、《梧蔭樓家書》、《梧蔭樓日記》等。方誌理論文章除《方誌淺說》外,還有《河陰修志意見書》、《河陰志稿編纂細則》、《河陰文征序》、《河陰縣誌凡例》、《杞縣商例》、《通志首列聖制議》等;在給好友胡巽青、步彰五等的書信中也闡述了一些對編纂方誌的意見。他在從事修志工作的同時,又費盡心血收藏河南志書一百七十餘種,日偽時期悉數為河南省偽省長李敬齋掠去,後輾轉流徙,存失莫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