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蔣百申,1932年7月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47年考入江蘇省立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1952年畢業,由國家統一分配到浙江省杭州市杭江紗廠(後為杭州第一棉紡織印染廠)。蔣百申先後在該廠後紡車間、生產技術科、保全科、試驗室等部門從事技術工作。蔣百申始終能以“愛國、敬業、勤奮、奉獻”的“蘇工精神”鞭策自己,熱愛自己的工作,做到理論聯繫實際,手腦並用;每到一個部門、每從事一項工作,都能做到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在改進企業管理,提高工人操作水平,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以及挖潛改造等方面作出了貢獻。曾獲杭州市和浙江省1955年度先進生產(工作)者的稱號。此後,蔣百申擔任過技術組組長和廠機械設計組組長;協助生產副廠長處理全廠生產工藝、技術管理、設備改造以及工藝研究等各項工作。
1958年,蔣百申提出開發研究“靜電紡紗”後,對靜電紡紗從理論到設備、從工藝到產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981年完成“靜電紡紗工藝和產品研究”科研項目,獲浙江省1981年度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1984年“靜電紡紗新技術”項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蔣百申為發明人之一。
與此同時,他還根據厂部安排,完成了“半機械落紗機”和“氣圈除雜環”兩個課題,均通過了省級鑑定,並在生產上推廣套用。1965年,他設計成功採用擺動肖的雙短皮圈細紗牽伸裝置以及製造下肖棒的冷拔模具。該裝置經推廣後,成紗條幹達到了先進水平。上海十一棉全廠推廣,取代了綜合式大牽伸。
1982年,蔣百申任杭州市紡織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該所創建時,他和其他人員一起,努力克服場地、資金、設備等困難,艱苦創業,不到三年時間,把科研所建成了一個科研經營型、具有自我發展能力和能直接為生產服務的研究開發實體,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和較好的經濟效益,為杭州市科研院所的改革創造了經驗。
1987年,蔣百申經領導同意,創辦了“浙江省紡織機電研究所”。
蔣百申於1992年退休。退休後仍繼續在科研、教育等領域服務。2002年籌建創辦了杭州科紡機械有限公司,該公司於2004年11月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民營科技企業。
蔣百申198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3年被華東紡織工學院聘為82屆紡織工程系碩士研究生指導老師。1983-1990年多次被天津紡織工學院、華東紡織工學院、中國紡織大學聘為碩士、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委員。1990年被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技術成就
1958年6月,蔣百申提出開發研究“靜電紡紗”。他在既無現成機器,又無參考資料的情況下,設計了一台單頭機,在浙江大學物理系和電機系的協作下,借用浙大高壓靜電設施,於1958年8月2日紡出了第一根紗,引起了部領導的重視,派專家組來杭考察,加快了從單頭到多頭的進展。這種機器的成紗原理是用刺輥將棉纖維分梳成單纖維,藉氣流輸送到正負點電極的靜電場內,利用靜電力的作用,將棉纖維定向、伸直、凝聚,然後由接地電極處的加捻器以直線自由端方法加捻成紗。蔣百申設計的特點是刺輥式分梳和直線式自由端加捻。這種成紗過程,後來成為國內靜電紡紗機的基本形式。1959年秋在紡織部科學研究院張錫山的協助下,蔣百申主持設計了第一代靜電紡紗多頭樣機。經中試改進,1966年又主持設計完成了240錠/台的新樣機,建立了杭一棉2400錠的靜電紡紗車間。
“文化大革命”時期,蔣百申受到衝擊,中止了對靜電紡紗的研究。文革後期恢復研究,又將靜電紡紗給棉分梳裝置改成單元體結構,受到全國靜電紡紗技術交流會的肯定和好評。在產品方面還開發成功了滌綸長絲為芯、外包棉纖維的包芯紗及其仿麻和爛花織物,受到消費者的歡迎。1981年,紡織部成立靜電紡紗研究協作組,蔣百申擔任了全國聯合設計給棉分梳裝置的主設計。1984年9月經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評審,靜電紡紗被核准為國家發明三等獎,蔣百申為該項目杭州地區第一發明人。
1979年,蔣百申在搞靜電紡紗研究的同時,把摩擦紡紗作為一項技術儲備進行探索研究。摩擦紡紗(塵籠紡紗)是國際上70 年代新興的一種紡紗方法,它產量高,卷裝大,適紡原料寬廣,成紗品種多樣,適合紡制特粗支紗和包芯複合的特種用紗等。蔣百申等人於1980年試製成我國第一台摩擦紡紗單頭機,1983年1月通過杭州市科委的鑑定,並被評為杭州市1982年度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
“六五”期間,紡織部把“塵籠紡紗設備、工藝和產品研究”作為一項重大科研項目下達給杭州市紡織科學研究所承擔,蔣百申為課題負責人。在該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通過引進奧地利弗勒公司DREF-2和DREF-3兩種機型的塵籠紡紗機,在塵籠紡紗工藝研究和產品開發取得成果的基礎上,於1985年11月設計研製成了我國第一台FS1型塵籠紡紗機,1986年9月通過紡織部的鑑定,轉讓給杭州第二紡織機械製造廠批量生產。
“七五”期間,浙江省紡織機電研究所承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摩擦紡紗工藝與設備”中的粗支摩擦紡紗部分,蔣百申為課題負責人。該項成果“FS2型粗支摩擦紡紗機”於1991年通過鑑定和考核驗收,並於1992年11月在北京國際紡機展參加了展出,得到了好評。
1982年10月,蔣百申開始進行網路絲的探索研究。在網路絲形成機理、網路絲的紗線結構、雙渦旋氣流的作用和運動規律、網路噴嘴的設計方法以及網路技術的開發套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進展。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了一種HSV閉式網路噴嘴。裝有這種噴嘴的絡筒機,可以在長絲的再卷繞過程中方便地將普通滌綸低彈絲加工成低彈網路絲,取代上漿或加捻工序直接上機織布,所需成本遠低於上漿和加捻。1984年12月由杭州市科委鑑定通過,不久在全國紡織行業掀起一股推廣套用的熱潮,全國18 個省市的300多個單位採用了這項技術。該項目被評為1986年度杭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86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7年以後,蔣百申根據我國化纖工業發展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實際需要,開發研製了各式各樣的網路噴嘴,噴嘴的品種涵蓋了化纖企業各種不同品種(如POY、FDY、HOY、DTY、DT等)和各種不同工藝的要求(如強網、輕網、少網、包覆網路、超餵網路和花色網路等)。
蔣百申多次被邀在全國或省、市的學術會議上作網路絲技術的學術講座。他總是深入淺出地、用生動的語言、嚴密的邏輯闡述其最新研究成果,滿腔熱情地介紹這一網路絲新技術的原理及其開發套用的前景,受到熱烈歡迎。
針對紡絲機高速高效(紡絲卷繞速度4500-5500米/分、定長、留尾、自動切換)的要求,國外於20世紀90年代發展了一種雙轉子橫動卷繞機,我國一般稱之為撥叉卷繞機。這種卷繞機在我國大多是從德國、日本等幾家公司進口,各有特色,各有專利。
在我國杭州、南通等地進口這種“撥叉式”卷繞機不久,蔣百申就開始對進口的撥叉進行吸收消化和深入的研究,探索撥叉橫動器的完善與提高,以及實現多頭紡的可能性。2000年,採用一拖二的傳動方案,在原來紡絲卷繞機每一個撥叉的傳動切入點和所占位置的空間,容納兩隻狹幅撥叉並解決好分絲、上油、絲路導向、網路、斷絲保護、生頭、留尾和自動切換等相關技術的基礎上,使原來6個、8個、10個或12個撥叉的紡絲卷繞機構增加成12 個、16個、20個或18個狹幅撥叉的卷繞機構。化纖長絲生產企業可在不增加廠房、卷繞設備、用工的條件下,增加近一倍的紡絲產量。目前這種狹幅撥叉已成功地為江蘇、浙江、安徽、河北、山東、廣東、上海、天津等地化纖企業改造了德國巴馬格、日本東麗、村田等型化纖紡絲機,包括最新的巴馬格ACW型紡絲機,使改造後的卷繞機成絲絲餅數翻了一番,為化纖廠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創造了條件。
蔣百申對工作認真負責,埋頭苦幹。一天工作12小時,習以為常。他既無雙休日,又無節假日,把時間用於科研,用於創新。現年逾古稀,還耕耘不輟。他沒有時間娛樂,亦不講究物質享受,他把科研創造的財富投之於新的科研項目。他以科研為樂,立志為科研奮鬥終生的敬業精神,深為廣大同仁欽佩和讚揚。
簡歷
1932年7月25日 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1947-1952年 蘇州蘇南工業專科學校學習
1952-1956年 杭州杭江紗廠任技術員
1956-1958年 杭州市第一棉紡織印染廠技術組組長、機械設計組組長
1958-1960年 杭州市第一棉紡織印染廠靜電紡紗研究室負責人
1960-1961年 杭州化纖廠籌建
1961-1982年 杭州第一棉紡織印染廠科研所負責人
1982-1987年 杭州市紡織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
1987-1992年 浙江省紡織機電研究所所長
1992年 退休
1992-1999年 杭州商學院食品工程系任教,杭州商學院電子設備廠技術顧問
1996-1999年 浙江省科技開發中心紡織機電研究所所長
1999-2002年 杭州力立達機械有限公司技術顧問
2002年— 杭州科紡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論著
1.蔣百申.細紗氣圈除雜裝置(科學技術研究報告).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1963
2.蔣百申.靜電紡紗機給棉分梳殼體的設計和實踐.全國第一次新型紡紗學術討論會論文,1979
3.俞麗華,范雲霞,蔣百申.靜電紡18號紗提高質量降低紗疵的試驗研究.全國第一次新型紡紗學術討論會論文,1979
4.蔣百申.對新型紡紗的看法及新產品發展方向.浙江省紡織工程學會1981年年會學術論文,1981
5.蔣百申,吳慶源.靜電紡及其產品的研究.全國滌綸混紡產品工藝和技術學術討論會論文,1982
6.蔣百申.塵籠紡紗技術開發研究.杭州紡織科技,1983(1):1-8
7.蔣百申譯.一種新興的紡紗工藝.浙江紡織,1983(3)
8.蔣百申,楊艾峰,溫穎奇等.一種便於改變摩擦紡紗參數的變頻調速系統——吸收消化奧地利DREF-2型摩擦紡紗機電氣設計的實踐和創新.全國第五次新型紡紗學術討論會論文,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