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宅村[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蔣宅村]

蔣宅村[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蔣宅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蔣宅村位於浙江省義烏市北偏東部。距城區14公里。東距新院村1華里,南隔蘇溪與胡宅村相望,北與大陳鎮接壤。

蔣宅村的歷史

蔣宅村[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蔣宅村] 蔣宅村[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蔣宅村]

蔣宅村位於浙江省義烏市北偏東部。距城區14公里。東距新院村1華里,南隔蘇溪與胡宅村相望,北與大陳鎮接壤。清乾隆五十年(1785),屬龍祈鄉十都,民國時期屬蘇溪鄉。1955年為蔣宅高級社,屬蘇溪鄉。1958年改為蔣宅生產隊,屬蘇溪人民公社蘇溪生產大隊管理區。1961年成立蔣宅大隊,1966年改為紅衛大隊,1983年稱紅衛村,隸屬蘇溪鄉(人民公社),1992年復為蔣宅村,隸屬於蘇溪鎮。有463戶,1363人。村區總面積近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2畝。常住的外來打工人員1100餘人。

基本簡介

蔣宅村東面橫貫(原)浙贛鐵路,又是杭(州)金(華)公路的必經之地,地處交通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黨組織在村區開展革命活動,創辦國小,開辦民眾夜校,宣傳抗日救亡思想,村民蔣守珍等積極參加抗日武裝堅勇大隊,捐款捐糧,支援抗日。1944年9月,村民配合游擊隊戰士智取蔣宅鐵路橋頭堡,當場擊斃日軍4人、重傷1人,繳獲步槍6支。蔣宅村為義烏抗日戰爭時期革命老區村之一。

風物古蹟

蔣宅村以蔣姓為主,次為駱、徐、陳、龔、朱等,共有20餘姓。唐代時先有蘇姓後有周姓居於此地。南宋時,紹興人蔣靜之雲遊義烏,定居於此,就以姓氏取名為蔣宅。後裔分居新院、溪北、花廳、里忠等20餘個村莊。

講學山在村西面,南宋吏部尚書虞復罷官歸里,曾在此山著書講學,故名講學山。講學山山腳有巨岩,如斧削,因常年有水從中滴下,日積月累,岩上留下一道重重的月痕,故稱滴水岩。講學山、滴水岩,山水之勝甲於一方,尤以險岩奇洞、怪木岩生、翠林幽徑、綠水浮魚、幽谷啼鳥而令人讚不絕口,有處幽境盡閱人間滄桑,居勝地飽覽天地風光的意境。立於滴水岩頂,四周數十里風光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恍惚置身桃源仙山,使人流連忘返。自古不少文人騷客遊歷此山,吟賞煙霞,詩文薈萃,傳名一時。唐代詩人戴叔倫《過蘇溪》詩曰: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欄,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風雨杏花寒。明朝朱元璋帶兵到這裡,士兵在蘇溪上喝水,低頭看水中竹影搖曳,抬頭望講學山上翠竹青青,故名水竹洞天。其右丞相 汪廣洋也留下《過蘇溪橋》的律詩。後明代詩人王初,清代唐肅、范乾,都留下了描寫講學山的詩文。

蔣宅村蔣樟壽等人以及附近村民捐款20餘萬元,海外僑胞資助3萬餘元,建設講學山、滴水岩風景區,在講學山新開闢了橋頭垂釣、百尺峭壁、騎路碑坊、雙龍奪珠、慈光普照、仙人洞天、彌勒石佛、唐僧取經、龍山群峰、鯉魚泛舟、講學書院、望江龍亭12個風景點。

村莊文化

蔣宅村有熱心辦學的傳統,農家耕讀風氣濃厚。宋朝村中設有滴珠書院,也稱滴水岩書院,又稱東崖書院,位於滴水岩下,南宋吏部尚書虞復創辦。虞復因上表直言,觸怒權貴,罷職歸里,隱居於講學山。他在此著書講學15年之久。著有《成已集》、《告蒙告忠集》、《遠齋集》等80多卷。到清朝時,村人在蔣氏宗祠開辦學堂、設館授學,民國初年辦起高級國小。

1949年後更為重視文化教育,設在村區的蘇溪鎮中學〔現為蘇溪鎮第二國小〕,有中學生1000餘人,中學教師50餘人。1992年,採用政府投資、社會集資的雙向辦學方針,建造四層教學大樓1幢,共72間,其中教室和實驗室24間,基本解決了教學和學生對校舍的需求。村辦幼稚園,有入托幼兒85人。目前,中國小教育基本普及,全村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成年人掃盲率達97%,幼兒入托率達98%。另外,村里還成立老年協會,辦起了閱覽室、閱報室,由村里統一征訂各類書報雜誌,豐富了青少年的文化生活,也使老年人有一個發揮餘熱、安度晚年的活動場所。

經濟發展

1949年前,在蔣宅唯一的一條老街上,擁擠著50多爿店鋪,主要經營南北雜貨、藥材、豬肉、鐵器、木器、飲食等,是附近鄉村的主要集市貿易地。1949年後,以靠種糧為主的村民,先後開墾灘田40畝、劈山造田60畝、開發黃土丘陵100畝,動用35000個勞動日,搬土石方2萬立方米。面朝黃土背朝天,摸爬滾打,苦心耕作,但村民生活還是貧窮。逢農曆二、五、八集市上街出賣一些剩餘農副產品,以換回一些生產、生活的必需品。直到1978年,村幹部率先衝破禁區,創辦了第一家村辦廠--紅衛綜合廠,後轉為服裝廠,雖然因管理不善而虧損,但這是第一次嘗試。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均3分地的蔣宅村村民掙脫土地的束縛,解放思想,村幹部帶頭辦廠,並帶動村民辦廠,在經商辦廠的新天地里闖出了一條發展經濟、辦廠致富的新路子。到1992年,全村經營工業、商業、運輸業的有234戶,其中服裝廠93家,副料加工廠25家,服裝塑膠廠3家,外地人在本村辦的服裝廠5家。有繡花機8台,扎領機5台,鎖扣機50台,全村服裝從業人員384人。使蔣宅成為一個家家戶戶做衣服,人人手頭有活計,年輕人踏縫紉,年小的剪線頭,年大的燙光面一派繁忙的不夜村。這些廠上半年以加工襯衣為主,下半年主要加工中山裝和棉衣。經營靈活,產供銷一條龍,市場信息靈,加工運輸、產銷周轉時間短,受益快。全村在外地擺攤的有63家,有的遠至鄭州、石家莊、昆明、蘭州、烏魯木齊等大城市設點擺攤。產品遠銷全國幾十個大中城市,以及蒙古、獨立國協等國家。

村莊狀況

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超3000萬元,個體工商戶全年銷售總額達3000萬元,上交國家稅利24萬元,蔣宅成為年產值超雙千萬元的服裝工業村。隨著村級經濟的發展,村的福利事業發展很快。集體先後投資10餘萬元,鋪澆村內主要通道2條900米,砌石修江堤2處600米,85%的戶建了新房,其中3~6層樓房60餘幢,人均住房面積是50年代初的3倍。村里還建有醫療室,做到小病不出村。1989年起連續4年先後被評為義烏市先進工業村、文明村,黨支部連續3年被評為金華市、義烏市先進黨支部,黨支部書記蔣守志被中共義烏市委授予富民書記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