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學是先談戀愛,還是先完成學業跟道德學問?你今天先戀愛了,自己的定性又不夠,學業跟道業都學不好,拿什麼去愛人?唯有你成就道德學問了,才懂得如何去選擇適合你的對象。我們常常在想,以後出去有沒有工作?每天都在想這個問題,每天都在擔心,對自己一點兒好處都沒有。其實,只要我們有好的德行、好的能力,不等畢業,就會有一大堆的人、一大堆的企業來找我們。……
《蔡禮旭大學演講錄(蔡禮旭文集)》由?禮旭老師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汕頭大學等十幾所知名大學的演講精華整理而成。
《蔡禮旭大學演講錄(蔡禮旭文集)》為當代大學生碰到的諸多實際問題,如怎樣處理人際關係,如何樹立正確的婚戀觀,以及完成道德學問的次第問題等,均給出了有益的建議和幫助。
作者簡介
蔡禮旭老師,出生於台灣,國際儒學聯合會會員。畢業於師範教育和信息專業,曾任國小教師,課餘從事兒童經典教學。在教學相長中,有感於聖賢教育為社會首要教育,遂辭去公職,遠赴澳洲研習傳統文化,多年專精研修和推廣中華傳統文化。
2003年年底起擔任“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主講教師。此後,在各地為教師、家長、學生、企業人士和社會團體(包括高校、監獄等)演講。2004年年底,在香港舉辦10天的“幸福人生講座”,以德行教育為主題,獲得熱烈肯定。
2006~2008年,蔡禮旭老師在湯池鎮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擔任訓導長、常務副主任,首倡以《弟子規》為基礎,向世人展現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幸福”。2009年至今,擔任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主講教師。
蔡禮旭老師先後在國內許多省市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等地成功舉辦了300餘場傳統文化演講,聽眾均受益良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著手將他的演講稿翻譯成6種文字向全世界推薦。
目錄
第一部分 一生圓滿的智慧、德能
積累五千年的智慧
靠什麼找工作
力行道德,抓住根本
假若人生真的能重來
越活越顛倒了嗎
三歲就笑不出來
面無表情的老人會笑了
改變命運的了凡先生
少年得志大不幸
要當物質的奴隸嗎
從心底湧出的快樂
成功的人具備什麼樣的人格特質
誰能治國平天下
在德國三次逃票
...............
編輯推薦
《蔡禮旭大學演講錄》編輯推薦: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上就是孝文化。以孝治天下,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治天下,這是可行的大道。“蔡禮旭文集”抓住了根本,其系列圖書的出版正逢其時,功德無量。——仁登第
序言
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
——寫在“蔡禮旭文集”系列圖書出版之前
中共中央黨校資深教授 任登第
蔡禮旭老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飽學之士,對弘揚傳統文化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那充滿智慧和哲理的《細講〈弟子規〉》和《幸福人生講座》,以及在世界各大學殿堂的精彩演講早已深入人心。現在,世界知識出版社將陸續出版他的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又一次給全國人民送來福音,值得稱讚,值得祝賀!
“蔡禮旭文集”系列圖書準備將蔡禮旭老師的歷年精華作品整理出版,整套書包羅甚廣,每部書又各有側重。作者告訴我們:孝順與行善,上可慰親心,下可免災殃,人生無常,行孝行善不能等,須速從當下做起。作者還講了如何行孝、如何行善的方式方法,娓娓道來。作者尤其針對家長講了如何讓孩子接受品德教育。教育的成敗是看孩子一生的成就,著眼在他的一生——家業能不能成就?事業能不能成就?更重要的是,德行能不能成就?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著想,德行的根基得要早早紮下去才行。“蔡禮旭文集”的每本書、每個觀點、每個例證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傑作,“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之初,性本善。”所謂善,就是道德仁義,就是人的孝心、恭敬心、真誠心,是一個人本有的真心。“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第一善,是大善。除此之外,還有中善、小善,都是善,都要修持,“勿以善小而不為”。作者在這套書中,要求我們從小培植自己的真心,做一個至善至美的人,這是真正抓住了做人的根本。一門深入,長期熏俢,結果一定能夠圓滿。
中國傳統文化丟棄了一百多年,中華民族因此而備受屈辱,吃盡了苦頭。現在,中華民族覺醒了,舉國上下出現了認祖歸宗、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從上到下,不論以什麼方式、以什麼語言傾吐心愿,人人都希望做一個光榮的中國人。以學習《弟子規》為中心內容的“做有道德的人”的大型公益論壇陸續在多個地方舉辦,教化一方,影響深遠。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要通過學習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經典,把被西方文化污染了的真心恢復起來,把長期忘失的真心、孝心、恭敬心以及關懷他人的仁慈之心找回來。此時此刻,“蔡禮旭文集”的出版,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套好教材,我們一定要珍惜它,關愛它,認認真真地閱讀它。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德要道。以人為本,首要的任務是把人教育好。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把人教育好了,一切皆好,社會和諧,百事如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我們的老祖宗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正是出於這種考慮。五千多年來,中國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盛世,這些盛世的出現就是貫徹“教學為先”的結果。
人有德、才兩個方面。對人的教育,應該以什麼為主呢?中國的老祖宗一貫把德行的教育放在人的教育的首位。孔夫子的教學有四個科目,首先是德行,其次才是言語、政事、文學。中國古聖先賢為什麼如此重視人的德行教育呢?這是因為有沒有德行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我們知道,人的需求有三個方面:第一,求食,以維持生命;第二,求偶,以延續生命;第三,求仁,以光大生命。求食、求偶,人與動物相同。求仁,為人類所獨有,動物是沒有的。一個人如果迷戀於食色,不修持倫理道德,那就同動物一樣了。人以德為本,是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沒有德行的人,雖然披著人皮,實際上不能算是人了。
德以孝為本,說的是孝順父母、尊重師長是德行的根本。孔夫子在《孝經》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就是說,孝是德行的根本,不孝,就是沒有德,就是缺德,這是其一;其二,德行的教育要從行孝開始,“孝門開,百門開”。
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上就是孝文化。以孝治天下,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治天下,這是可行的大道。“蔡禮旭文集”抓住了根本,其系列圖書的出版正逢其時,功德無量。
二〇一一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