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昌顯

蔡昌顯(1860~1898),清鹹豐十年,出生於合口東北的蔡家河(今澧陽村)。

簡介

父早逝,靠母裴氏撫養姐弟四人。松姐居長,她性情開朗,深明禮義,從小隨母學得一手武藝,是村里唯一沒有纏足的女人。昌顯居三,身高體壯,從小習武,好打抱不平。早年走南闖北,挑腳運鹽,結識不少義士。

1896年,蔡昌顯與安鄉白蓮教首楊雪臣、新洲教首顏次郎結識;同年,又與曹邦福結識,拜為哥弟。1897年,蔡、曹、顏同往安鄉,參加楊雪臣召開的白蓮教、哥弟會合教會。是時,教會會員逾五萬人。翌年春,他們與石、慈、澧、安和大庸等地的農民首領集會,具體商定在蔡家河起義,先克新安、再打安鄉,然後合圍澧州。

 古八月二十日正午,兩千多農民隊伍,頭纏青布、藍布,腰佩大刀,手持梭標,從各地集結在蔡家河橋南一株五人合圍的古樟下,宣誓起義。黃昏,分三路攻打新安城。第三路由雙龍橋進發,大老夏扛著大旗走在最前面,蔡昌顯帶領敢死隊緊跟其後。先頭部隊沖至天乙宮附近,忽聽一聲巨響,沿途堆放的草堆和浪渣在煤油的助燃下,升起熊熊烈火,整個新安城照得如同白晝,把進攻的義軍暴露在敵人的洋槍瞄準圈內,扛紅旗的大老夏和幾個義軍倒下了,蔡昌顯怒火滿腔,繼續扛著義旗,指揮敢死隊前進。由於前有敵人頑強阻擊,後有安福團襲擊,使義軍背腹受敵;加上王家廠、大堰擋的義軍,未按約定時間趕到,使義軍傷亡較大。楊雪臣見數次衝鋒不成,便令前沿陣地的義軍就地臥倒,由曹邦福領著後面的義軍撲滅烈火。頃刻,蔡帶領的敢死隊與安福團短兵相接,他揮動大刀,連砍倒幾個團兵,有一團兵正瞄準昌顯射擊,松姐眼明手快,一個箭步上去,一標槍結果了這傢伙的性命。安福團見勢不妙,撒腳便跑,蔡緊迫不捨。此時,清軍已把義軍截斷分成兩半,楊、蔡等見處境對義軍不利,便指揮義軍且戰且退,四更時分,撤退到安全地帶,令各支義軍暫回待命後,即去津市總結起義失敗的教訓,準備重振旗鼓,再舉義旗。

 曹、蔡正準備舉行一次起義時,因叛徒告密,澧州牧鄭子惠率部偷襲,曹、蔡、顏等被捕,對其軟硬兼施,無一人屈服投降,最後將他們三人殺害於澧州城外,並割下曹、蔡的首級,懸掛在合口示眾。清廷把曹、蔡的義舉視為邪惡,民國時期還把蔡昌顯的長子蔡永台當成標匪,槍殺在臨澧縣城。

連結

曹邦福(1867~1898),清同治六年,出生於合口東北的高橋(今雙龍村)。父大仕讀書識禮,很有民族氣節,對腐敗的清政府深惡痛絕,生三子、兩女。邦福居長,在其父的影響下,他心靈深處埋下對官府鄉紳仇恨的種子。

[引用信息]:臨澧史志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