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深

蔡孟深

有機化學家、藥物化學家。多年從事天然產物及其類似物的合成研究及人才培養。在雜環化學、糖化學、多肽化學及植物化學等研究領域有較深的造詣,在糖化學研究中,首創並發展了三種糖C-1位離去基,用於高立體選擇性、高收率合成C,O,S,N-苷類化合物及寡糖;在血吸蟲病合成多肽疫苗研究中,設計、合成並篩選出的活性肽段,經多種動物活性實驗,減蟲、減卵率等現在均超過基因工程疫苗,對中國多肽化學及肽類藥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履歷

1946-1950年 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士學位。

1951-1956年 先後在北京醫學院藥理教研室、有機化學教研室任助教。

1956-1981年 在北京醫學院藥學系有機化學教研室任講師、副主任、副教授。

1981-1982年 去美國Michigan大學藥學院任訪問副教授。

1982-1995年 在北京醫學院藥學系任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

1990-1998年 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廿三屆理事會理事、第廿四屆理事會理事。

1988-1997年 當選為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第七屆常委兼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第八屆常委兼醫藥衛生委員會主任。

簡介

出生書香門第

蔡孟深,1927年10月12日出生於福州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1936年移居上海英租界。日軍占領上海租界後,他於1943年初冒險乘木帆船回到後方福建,途中遇海盜,幾乎葬身大海。1945 年夏他中學畢業,正值抗戰勝利,多數大學尚未在北平等地恢復招生,遂在福建協和大學化學系學習。1946年初,在上海投考四所大學均被錄取,最後選擇了清華大學化學系。195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去天津市工業局工作幾個月後,調入北京醫學院工作,從此便與有機化學、藥物化學的研究與教學結緣。歷任藥學系有機化學教研室助教、講師、副教授、副主任,1981年2月底去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院,被聘為訪問副教授。當時密西根大學全校約有70名訪問學者,獲得正式聘書的只有2人。1982年3月初回國。接任教研室主任,1985年升為教授。

重視教學工作

蔡孟深一貫重視教學工作。幾十年來他始終堅持工作在教學第一線。近年來,儘管疾病纏身,夫人又因癌症動了手術需要照顧,但這都未能使他離開心愛的講台,仍孜孜不倦地為中國的藥學教育事業默默地工作著。他備課認真,講課條理清晰、重點突出,並將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的最新進展介紹給學生。多年來,他先後開設了研究生的“理論有機化學”“高等有機合成”,本科生的“有機化學”、“有機合成”、“化學文獻”等課程。他還十分重視教材建設,主編及參加編寫了《有機化學》、《藥物合成反應》等四部教材,均已出版。專著《糖化學》正在他的組織指導下,醞釀籌備,可望早日出版,以填補中國這一領域內的空白。

重視人才的培養

蔡孟深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教師隊伍的建設。認為研究生教育是為國家培養高層次科研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多年來無論經費如何緊張,他都儘量地多招研究生,為國家多培養人才。他於1978年任碩士生導師,1986年開始招收博士生,1987年有機化學教研室成為全國第一批的藥物化學專業博士後流動站。10多年來,他已培養了14名碩士,22名博士和10餘名博士後。可以說,他是北京醫科大學培養研究生最多的導師之一。蔡孟深指導研究生的特點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不把課題規定的很死,只在選題和思路上把關,具體的路線設計則由學生查閱文獻,共同討論完成。他十分鼓勵學生要多採用新方法,多用新的合成反應,他認為只有通過這種訓練,才能達到讓研究生在科研選題及動手能力兩方面都得到提高的目的。凡是受過蔡孟深指導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即他是一個十分開明和民主的導師。從有機化學教研室畢業的研究生,已遍布天南海北、世界各地,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為科研骨幹,有的還擔任了領導工作,留校的也成為教學和科研的中堅力量。由於科研工作成績突出,蔡孟深的許多學生獲得了許多榮譽,如2人獲中國化學會頒發的“青年化學獎”,3人獲德國著名的“洪堡基金”的資助。這一切都包含了蔡孟深的心血和汗水。他還特別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大膽放手,充分信任,熱情指導,在經費、人員和設備上予以充分支持,為青年教師骨幹的成長創造了寬鬆、良好的條件。

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40餘載

蔡孟深從事科學研究40餘載,先後涉及雜環化學、多肽合成、糖化學、植物化學等研究領域,並取得了許多有創造性的成果,在中國外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180餘篇,申請了有關血吸蟲病合成多肽疫苗的專利4項。早期比較系統的科學研究工作是雜環化學,1958年起即對1,2,4-三嗪類、氮雜嘌呤、黃酮、氮雜黃酮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反應機理進行研究,發現了1,2,4-三嗪類化合物與嘧啶類化合物極不相同的異常化學性質,其不正常對甲苯磺醯化在1,2,4-三嗪的5-或6-位生成異常產物,通過現代波譜手段確定了難以判斷的產物的結構並研究了其反應機理,1986年曾在美國著名的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上作為大會主要報告人之一,介紹了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國際同行的熱情關注。90年代篩出兩種二氫吡啶衍生物,在動物體內有較高抗高血壓活性,正按一類新藥報批要求進行工作。

合成多肽疫苗研究

蔡孟深注意到生物活性多肽受到科學家的日益重視,1985年起開展多肽合成研究,在調節肽的合成與功能研究中,發現了有抗腫瘤、抗血栓活性的肽段:還進行了合成多肽疫苗研究,如乙型、丙型肝苗多肽疫苗,血吸蟲病多肽疫苗及戊肝診斷試劑研究;其中戊肝診斷試劑已做成試劑盒套用於臨床檢驗,血吸蟲病合成多肽疫苗篩選出很強活性的肽段,經兔、小鼠體內免疫保護實驗,減蟲率分別高達95%、75%,小鼠體內的減卵率亦高達75%,居領先水平,取得較大成果。在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熱帶病研究(WHO/TDR)與中國衛生部聯合舉辦的中外專家日本血吸蟲病疫苗分子生物學研討會上代表中方專家作報告,受到TDR負責官員的重視,已申請專利4項。蔡孟深曾主持1989年中國藥學會全國第一屆肽類藥物學術討論會。作為會議副主席,籌備並主持了中國生化學會、中國藥學會1994年國際性中國多肽學術會議(CPS’94),會議論文獲大會H.H.Liu獎。

糖化學研究領域

蔡孟深敏銳地注意到探索糖苷、寡糖高度立體選擇性的合成方法是糖化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方向。從1986年起又開闢了糖化學研究的新領域,經過10餘年系統研究,首次提出並套用三氟乙醯氧基、三氯乙醯氧基及3,5-二硝基苯甲醯氧基等作為糖C-1位離去基合成C,O,S,N-苷類化合物及寡糖取得成功,三氟乙酸酯及其類似方法具有反應條件溫和、速度快、收率高、立體選擇性好以及適用範圍廣等特點,為國際上有數的幾種合成指定構型的有關糖衍生物及寡糖的通用方法。對糖化學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受到了中國外同行們的重視。迄今已發表糖化學研究的論文80餘篇,每年都有許多外國學者來函索要論文單行本。他所領導的糖化學實驗室已成為中國主要的糖化學實驗室之一。因此,國際糖化學學會主席P.Sinay聘請蔡孟深為國際性糖化學及生物化學雜誌《Carbohydrate Letters》中國地區編委。

承擔著多種社會職務

在承擔大量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的同時,蔡孟深還承擔著多種社會職務。1984年起連任北京化學會第十一、十二、十三屆理事會理事兼有機化學專業組組長。1990年起連任中國化學會第廿三屆、廿四屆理事會理事。他還兼任中國藥學會藥化學會肽類藥物專業委員會主任、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學會醫學化學學組副組長兼華北地區組長。幾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化學通報》常務編委,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研究院兼職研究員等。通過這些兼職,他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做了大量工作。1982年3月蔡孟深加入九三學社,1984年被選為九三學社第六屆北京市委候補委員,1988年被選為第七屆北京市委常委兼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1992年被選為第八屆北京市委常委兼醫藥衛生工作委員會主任。在民主黨派參政議政上他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崇高榮譽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鑒於蔡孟深多年為中國的藥學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及在科學研究上的重大成就,他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1991年獲國務院表彰證書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被列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出版的第九版世界知識名人錄,1993年獲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

國際學術會議

蔡孟深精通英語,在大學階段學習了德語,畢業後50年代初學習了俄語,年屆38歲還上業餘法語班。掌握四門外語對他的業務成長及國際學術交流起了很大作用。他先後4次訪問美國,還去過德國、日本、加拿大、義大利及香港、台灣等地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蔡孟深有多方面業餘愛好。愛看小說、話劇、芭蕾舞,愛聽古典音樂。在大學階段學過鋼琴,參加過清華大學合唱團,1990年進入由中國科學院科研工作者及高校教師組成的科技之星合唱團,現在是北京醫科大學教工合唱團的積極分子。

一生要留下點痕跡

蔡孟深之所以取得較多成果,是他看到中國科學事業與已開發國家有較大差距,促使他在教學及科研工作上努力拚搏,北京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曾說過“知識分子要一輩子為人民服務,一生要留下點痕跡”這句話對他影響很深。1982年初蔡孟深回國後,奮鬥了10 餘年,從來沒有星期天,也沒有節假日。平時在校講課,指導青年教師及研究生工作,節假日看有關文獻,審學術稿件,修改論文,暑期外出開會,便算是休息。他擔任教研室主任,在工作中團結同志,做細緻的思想工作,共同搞好教學、科研,使北醫大藥學院有機化學教研室成為全國較有影響的集體,這都滲透著他的辛勤汗水和心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