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大權

蔡大權泥人蔡第四代傳人 Cai 蔡大權8歲就跟隨父親學習捏泥人,立志報考藝術院校,將蔡氏泥塑發揚光大。


蔡大權泥人蔡第四代傳人
Cai Daquan-successor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Clay figurine Art
蔡氏泥塑早在清代便以"南蔡北張"聞名於世,其泥塑作品堪稱中華一絕,他父親的很多作品現在保存在武侯祠、杜甫草堂,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但蔡大權的工藝多數時間是“養在深閨”。蔡大權是泥人蔡第四代傳人,早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自幼酷愛家傳技藝.其作品既繼承又創新,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題材廣泛,形象逼真,為中國一絕.多次參加國內展出和外事展演活動,多次獲獎,深受各界好評.海內外多家媒體對蔡泥人和蔡大權先生作過報導 。
蔡大權家樸素而窄小的客廳里擺放著一盆盆景,裡面種著一株靈芝,近看靈芝表面的紋路清晰可見,只有用手摸上去才能感覺到泥土的冰冷和堅硬;書房裡堆放著數十個人像,濟公身著灰色僧衣,悠閒地蹺著腳斜靠在石墩上,人物立體造型之準確,面容自然光線明暗之真實,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傳神境界。
這是蔡氏泥塑的絕技之一,蔡氏泥人皮膚的顏色和真人的一樣自然,不像其他泥塑都是後期塗上去的顏色,人物的頭髮、鬍鬚和眉毛,都是用針一根根插進去的,選用的都是氂牛毛,因為這種毛柔軟,與人的發質十分接近。
泥之傳奇
曾經輝煌
看捏泥人的觀眾軋斷大街
提起忠烈祠南街的“壽相閣”和“泥人蔡”,很多老成都人都還記憶猶新。“老頑童”車輻就曾回憶,當年他最喜歡隔著玻璃櫃檯看蔡緝武捏泥人;流沙河在《悲歡離合了無痕》中寫道:忠烈祠南街最早名叫雙桂堂,清光緒年間,改名為會府南街,據母親的口述,這條街上有兩位大名人,第一位即為蔡緝武,母親對其讚不絕口,第二位尹都督,其母親斥之曰“武棒槌兒”。
蔡氏泥塑發端於清代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相傳到第五代了。蔡氏泥塑的創始人蔡思尊最初以塑造泥佛像起家;其子蔡廷庸延續家業,在塑造佛像的同時,開始塑造小型真人像,在忠烈祠南街開設了“壽相閣”,專門在病榻前為即將離世的老人塑像;而真正使得蔡氏泥塑名揚四海的是蔡氏泥塑的第三代傳人蔡緝武。
“當年‘泥人蔡’真的好風光喔!老看我父親蔡緝武捏泥人的觀眾把整條街都軋斷了,家裡的錢都要用斗來裝,”回憶起昔日的輝煌,蔡大權的妻子肖爾瞻眼中光芒四射,父親有一門絕技令人嘆為觀止,他可以將手藏在衣服袖子裡,一邊和人談笑一邊捏造,轉眼間便可捏出一顆大如雞蛋的人頭像,然後用油彩繪成彩色,再用布或絲綢做成衣服,惟妙惟肖,十分逼真。蔡緝武在繼承家業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戲劇人物、古代仕女和現代市井人物像等,受到市民的青睞,前來找父親捏泥人的既有一般市井百姓,也有大富之家,居住在成都的老外更是非常喜愛,蔡氏泥塑的名氣越來越大,與天津的泥人張齊名,人稱“南蔡北張”。
現在成都遺留下不少蔡氏泥塑作品,據蔡大權介紹,文殊院裡一尊高25厘米的“悟修方丈小像”就是父親蔡緝武塑造的,至今都還保存完好;現在被當作文物存放在杜甫草堂博物館史詩堂內的杜甫、李白像也是其塑造的;現在武侯祠博物館裡民國時期40厘米高的孔明塑像也出自其手;1971年蔡大權的母親還指導修復了武侯祠博物館裡的劉備、諸葛亮大塑像;中國歷史博物館和西南民族大學博物館也有蔡氏泥塑藏品,被列為了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離奇經歷
從骨科醫生到泥塑大師
蔡大權8歲就跟隨父親學習捏泥人,立志報考藝術院校,將蔡氏泥塑發揚光大。可1959年,他以優異成績從樹德中學畢業後,父親卻執意讓他報考了醫學院校。他為此悶悶不樂了好幾天,一天晚上父親和他促膝長談,父親說捏泥人的要訣你都已經掌握了,但人物傳神在細節,人的骨骼肌肉怎么長的,不同的面部表情有什麼特徵,搞清楚這些才能捏出更好的泥人。蔡大權恍然大悟,從華西醫科大學畢業後,他在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做了一名骨科醫生。1988年,蔡大權提前退休回家,鑽研泥塑藝術,他明白對於自己的未來和蔡氏泥塑的發展,父親比他看得更深、更遠。果然,蔡大權在祖傳技藝的基礎上又有了創新,題材更廣,更貼近生活:《白髮老太》在第四屆中國民族民間工藝品、旅遊紀念品、收藏品交易博覽會上獲“金獎”; 《父親》在中國民間藝術百絕群英會上獲“金獎”; 《濟公》在中國西部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大展獲“銀獎”,並編入國中美術教材。1991年蔡大權被評定為高級民間藝術家,並出任四川省民間工藝美術研究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今年還被評為了四川省十大民間工藝傑出傳承人。
“現在還有幾個人願意掏錢買個泥巴坨坨回家當擺設?我改行做歌手也是迫不得已,”兒子蔡振宇無奈地說道。
“醫生早就下了病危通知,三天兩頭搶救,還始終放心不下那些泥巴,竟然還讓我把泥巴搬到醫院來。”妻子含著淚說。
泥之困境
無人傳承
含淚同意兒子改行當歌手
退休後,蔡大權先後在大慈寺和送仙橋開設工作室,重新打出了“泥人蔡”的招牌,準備轟轟烈烈地大幹一場。
蔡大權還打破傳內不傳外的傳統,招收了10餘名弟子,希望能重振蔡氏泥人,可最終沒有培養出一個學有所成的弟子。
“蔡老師一直主張民間藝術走出國門,”四川剪紙大師龍玲說,不少民間藝人的家傳絕技都消失了,蔡老師就一再告誡他們民間藝術要走出國門尋找出路,領著他們參加國內外的各種交流活動和展出,這兩年他們都逐步開闢了國際市場。
蔡大權用夫妻倆的退休金苦苦支撐著蔡氏泥塑工作室的運轉,但他患有急性哮喘和尿毒症晚期,沉重的醫療負擔使得蔡大權無力再為泥塑創作投入,2006年3月他不得不含淚關閉了蔡氏泥塑工作室
蔡大權的兒子蔡振宇今年33歲,他12歲開始跟著父親學捏泥人,是“泥人蔡”的第五代傳人,但他為了生計和父親的治病需要,也不得已改行做了歌手。
臨終遺憾
憂心蔡氏泥塑就此消亡
“住院這40多天他每天血液透析,醫生早就下了病危通知,三天兩頭搶救,還始終放心不下那些泥巴,竟然還讓我把泥巴搬到醫院來,”老伴肖婆婆說,聊天時病友得知蔡大權是捏泥人的,便說等他病好了也找他捏個像,結果他就把這事放在心裡了,請求妻子回家把泥揉好帶到醫院來,他在病床上給人捏像,被肖婆婆拒絕了,為此他還生了幾天悶氣。
“住院這段時間,爸爸雖然沒有說,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對蔡氏泥塑未來的擔憂。”蔡振宇說,唱歌和泥塑都是他的愛好,相對唱歌他對泥塑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現在的放棄並不等於永遠放棄。蔡振宇說,父親過於注重藝術,導致入不敷出,他計畫走產業化經營的道路,一方面走精品路線繼承家族傳統,重點開闢國際市場,另一方面批量生產迎合市場需求的旅遊紀念品,以此來解決經營問題,但經費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困難,他表示不排除引入外資,但“泥人蔡”的招牌和品質不能變。
“蔡氏泥塑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去年我們就曾將其申報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因為缺乏繼承人沒能評上,今年我們又進行了申報,”成華區文化館副館長蔣松谷表示,政府對民間藝術越來越重視,將會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確保奇人絕技不消失。
“蔡大權的離世是四川省民間泥塑的重大損失,他剛被評為四川省十大民間工藝傑出傳承人,還未來得及領獎就匆匆離去了,我們支持小蔡繼承祖業,發揚蔡氏泥塑,”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孟燕表示,他們不會讓“泥人蔡”絕技就此消亡。
在“泥人蔡”第四代傳人蔡大權去世前三天,本報記者剛剛對他進行了一篇人物採訪,沒想到,這竟成了蔡老留給我們的最後紀念。
泥之對話
對”泥人蔡“最後的訪問
9月11日,得知72歲的“泥人蔡”第四代傳人蔡大權因尿毒症晚期住院,記者便到市二醫院腎內科看望老人,遺憾的是兩次老人都處在昏迷中。9月15日,記者再次來到病房,病床上的老人很高興,眉飛色舞地大談“泥人蔡”藝術的種種絕妙之處。說到動情處老人情緒激動、呼吸困難,我們只好主動打斷了老人的傾訴,老人顯得有些失落。
記者:“泥人蔡”的絕妙之處在哪裡呢?
蔡大權:蔡氏泥塑主要有三大特點,首先用料考究,塑像的不同部位使用專門煉製的泥土,使得蔡氏泥塑不但經久不退色,而且摔在地上不裂不碎;其次是做工精細,每尊塑像要經過30餘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精細,不能有絲毫的閃失;蔡氏泥塑很好地結合了西洋雕塑注重結構與中國民間泥塑講究誇張、細膩的特點,造像更加神形兼備、惟妙惟肖。
記者:您兒子為何沒有繼承家業,改行當了歌手呢?
蔡大權:哎!(長嘆了一口氣。)迫於生計啊,兒子跟我學了20餘年,完全掌握了這門祖傳絕技,但做泥人真的太難了,我能理解也支持他,如果以後掙了錢,多招些徒弟,再把“泥人蔡”振興起來。
記者:您這輩子有什麼遺憾嗎?
蔡大權: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門藝術的傳承,我真的不想它就這樣消失了,但是我又沒有能力來振興它,除了兒子我甚至連個可以傳承的弟子都沒有。我對兒子的惟一囑託就是希望他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這門藝術,有機會一定要重振家業,讓“泥人蔡”一代代傳承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