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冠湘

蔡冠湘

蔡冠湘,針織技術專家,翻剪羅紋機的發明者之一。曾參與制定多項針織行業技術、質量、管理規範,承擔國家重點技術攻關項目,開發一系列針織新產品,為中國針織工業的技術進步和企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1930年8月 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

1946-1951年 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第一針織廠(上海針織廠前身)學徒,保全工。

1951-1954年 華東紡織工學院高級職業班機織專業調乾生。

1954-1979年 歷任上海針織廠技術員、副科長、車間副主任、技術科長、廠長助理、副總工程師等職。

1979-1984年 上海針織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

1984-1991年 上海針織廠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

1992年 退休,受聘任上海針織廠顧問。

人物生平

學徒生涯

蔡冠湘,1930年8月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竹行鄉一戶普通中農家庭。他初涉人世,便逢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軍的暴行,給了蔡冠湘強烈的刺激,使他樹立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由於社會動盪和家境貧寒,他唯讀了一年國中便被迫中途輟學。為了維持家庭生計,1946年初隻身到上海,進了上海針織廠前身——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第一針織廠當學徒,學習台車操作、保全。由於他勤奮好學,深得師傅們的好感,很快便成為一名熟練的台車操作工,掌握了一手精湛的技能。

成為骨幹

1949年上海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第一針織廠,組成了新中國第一家國有針織企業——國營上海針織廠,被工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國針廠”。蔡冠湘懷著強烈的翻身感,積極投身於生產,很快便成為國針廠的主要生產骨幹,並於1952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高校深造

1951年,國家從優秀工人中選拔人員到高校深造,蔡冠湘也被推薦作為調乾生,選派到新組建的華東紡織工學院機織班脫產就讀。三年系統的學習,為蔡冠湘打開了進入紡織科學殿堂的大門。從此,他在堅持實踐的基礎上,對針織工業的生產規律進行不懈地探索。

基層工作

1954年,他學成回廠,先後擔任工程師室技術員、質監科副科長、成衣車間副主任、技術科長、廠長助理、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等職。幾十年來,蔡冠湘始終堅持深入生產一線。他刻苦鑽研技術,成為一位全面掌握自原料選擇到成衣製作生產全過程的專家。由於他出色的工作,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一個廠的範圍,成為在上海乃至全國針織行業最有影響的專家之一。

由於他一直在基層企業工作,他的一切成就都是圍繞著企業的發展而展開。早在20世紀50年代,上海針織廠就在全國針織行業率先建立專設的質監機構,蔡冠湘出任首任質監科副科長。在學習其他行業質量管理經驗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以監為主、監幫結合”的總體思路,建立了“道道把關、環環相扣”的管理體制和考核方法,取得了開創性的功效,成為50年代全國針織行業的學習榜樣。60年代初,為了解決當時的新產品羅紋領衫的生產難點,他會同設備人員,在沒有現成樣本的情況下,全力攻關,發明了翻剪羅紋機,不僅提高工效3倍以上,還保證了產品質量。這項設備,後來一度成為成衣廠的必備設備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

“文化大革命”中,蔡冠湘受到衝擊,被下放到漂染車間勞動。但他仍堅定不移地相信黨的政策,在勞動中堅持鑽研技術,努力為企業做好工作,表現了一個黨員的堅定信念。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蔡冠湘以加倍的熱情投身於改革開放大業。1979年,他奉調出任上海市針織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1980年,他又受紡織工業部派遣赴日本考察。國外針織技術的發展使他深受觸動,回國後,他撰寫了兩篇考察報告,在有關會議上做專題報告,在行業內產生了廣泛影響。他還受紡織工業部邀請,赴京參加紡織工業1986-2000年科技發展規劃小組工作,為針織行業的長期發展規劃確定了方向。他還在針研所成立攻關課題組,組織科技人員對上海針織行業急待解決的課題進行研討,對新產品進行攻關,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80年代,重回上海針織廠

1984年,因工作需要,他又回到上海針織廠,先後擔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1988年評為高級工程師。儘管此時他已經年過半百,身體健康也大不如前,但他仍保持一貫作風,天天下車間了解生產、質量情況,親自動手做測試。他還主持了上海針織廠的重大技改項目和國家下達的“六五”攻關項目,使上海針織廠的生產面貌有了根本的變化。不僅原來擅長的全棉產品上了一個台階,還在經編化纖產品中創出了一番新天地。

蔡冠湘工作極其認真,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業務學習上孜孜不倦,因而他始終能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始終能站在針織行業技術發展的前列。他還特別注重人才的培育,這些年來上海針織廠的技術人員,幾乎都得到過他的教誨。還參與了紡織工業部組織的技術諮詢,為各地針織工業的發展出謀劃策,取得良好成果。

主要貢獻

蔡冠湘長期從事技術工作,對針織行業的技術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針織行業成衣還採用腳踏縫紉機,裁剪都靠大剪刀,染色基本上是手工染缸,織造也是一些老的湯姆金機和台麥魯機,產品單一,質量很不穩定,特別是變形和縮水,成為困擾產品質量的大難題。蔡冠湘早在20 世紀50年代就承擔了解決針織品物理指標,特別是變形和縮水的攻關任務。他深入一線,一道一道工序驗證,積累了大量的原始數據,找出影響織物變形和縮水的關鍵,在分析數據的基礎上,確定了坯布後道整理軋光門幅的最佳控制點,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軋光門幅的規格,有效地控制了織物變形和縮水率,使坯布物理指標、縱橫向變形和縮水穩定達到部優標準。他制定的這套工藝,至今仍是台車面料的最佳質量控制方法。

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提高產品檔次,開發新品,上海針織廠開始試製國際上剛開始流行的羅紋領衫。由於當時的國際環境限制,無法直接從國外引進設備,而我們原有的設備又不適合羅紋領衫的製作,特別是羅紋翻剪,全部靠手工進行,既影響工效,又不能保證質量。蔡冠湘就與廠里的技術人員、保全工一起,在沒有任何現成技術資料的情況下,從1959年開始翻剪羅紋機的攻關工作。他作為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參與了攻克技術關鍵和不斷完善的全過程工作。在經過近三年的反覆試驗後,終於於1962年研製成功翻剪羅紋機。該機對羅紋的品種有廣泛的適應性,可以翻剪各種棉毛衫褲及衛生衫褲的羅紋,翻折整齊度符合使用要求,翻折有效率達百分之百,台班產量比手工提高三倍,填補了國內空白。1965年,該機得到國家科委頒發的發明證書,在全國得到推廣,成為針織成衣工廠必備的專用設備之一,對成衣生產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蔡冠湘還堅持對針織品的生產工藝進行改進,取得良好成效。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在總結針織品織造疵點發生規律的基礎上,總結出針織用紗捻度係數的匹配要求,並向當時上海紡織主管部門——華東紡織管理局提出針織採用專紡紗的建議。這一建議立即被採納。自此開始,針織採用專紡紗成為慣例,對提高針織品品質起了推動作用。類似的技術進步在蔡冠湘的工作經歷中是舉不勝舉的,影響比較大的有漂染的氯漂工藝改造為氯氧聯漂工藝,化纖面料後處理工藝改善,漂染長流程改短流程,漂染氧漂小洞消除等,為行業的技術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人物評價

蔡冠湘對針織技術具有精深的造詣,對任何向他求教的人總是盡力相助。早在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國針廠就曾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以及來自朝鮮的學習者,蔡冠湘親自為各地來的學員上課,傳授自己的經驗。1979年,應當時任湖北省省委書記陳丕顯的邀請,上海市紡織工業局組織幫促隊赴武漢市紡織系統協助工作,蔡冠湘負責針織分隊。他帶領一支由18人組成的精幹隊伍,在武漢第一針織廠工作3個月,先後協助他們解決了棉毛衫縮水、汗布白度、大紅色牢度、經編化纖織疵、成品出廠漏驗等5個困擾武漢一針多年的技術難點。針對武漢一針的設備保養、工藝操作、技術管理、品種開發、質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37條對策措施,開發新品種15種,新款式、新花式80餘種,使武漢一針的產品丟掉了落後帽子,在當年武漢市迎“七一”展銷會上一炮打響,受到廣大消費者的一致好評。蔡冠湘由此受到紡織工業部、湖北省委、湖北省紡織工業廳、武漢市紡織工業局和上海市紡織工業局的表彰。蔡冠湘和以他為代表的針織隊的事跡還先後在《人民日報》、《長江日報》上介紹,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蔡冠湘特別注重對年輕人才的培養。可以這樣說,上海針織廠20世紀60年代後成長起來的技術人員,都得到過他的教誨。組織上明確由他帶教的五位技術人才,都已成長為針織行業的技術骨幹,先後成為高級工程師,其中有的擔任公司技術部門的負責人,有的成為企業的總工程師,更有的成為企業的負責人。蔡冠湘平時生活樸素、待人和藹,為人正直、廉潔奉公,對工作十分認真,一絲不苟,對個人得失卻處之淡然,從不斤斤計較個人名利、地位。正是由於他的高尚人格和優異的工作業績,蔡冠湘在上海針織行業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成為針織行業廣大從業人員的學習楷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