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圖)水雉](/img/3/d70/nBnauM3XxcDM5QTO3MjNyEDN0ITM4ETN4cTMwADMwAzMxAzLzY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水雉的夏羽頭、頦、喉和前頸白色。後頸金黃色。枕黑色,往兩側延伸成一條黑線,沿頸側而下與胸部黑色相連,將前頸白色和後頸金黃色截然分開。背、肩棕褐色,具紫色光澤。腰、尾上覆羽和尾黑色。翅上覆羽白色,第一和第二枚初級飛羽黑色,第2枚在內側基部有一小白點,第3枚也為黑色,但內側大部已變為白色。從此往內白色越來越大,僅羽尖殘留黑色,到內側次級飛羽則全為白色。下體棕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4枚中央尾羽特形延長,且向下彎曲。
虹膜褐色,嘴藍灰色,尖端綴有綠色,跗跖和趾淡綠色。
冬羽頭頂和後頸黑褐色,具白色眉紋,頸側具黃色縱帶,一條粗的黑褐色過眼紋沿頸側黃色縱帶前面而下,與寬闊的黑褐色胸帶相連。其餘下體白色,尾短。上體較夏羽為淡,呈綠褐色或灰褐色。飛羽同夏羽,外側和內側翅覆羽白色,中間翅覆羽具淡褐色橫斑。
虹膜淡黃色,嘴黃色,尖端褐色。腳、趾暗綠色至暗鉛色。幼鳥似非繁殖期成鳥,但頸無黃色縱紋。
大小量度為:體長310—580毫米,嘴峰26—30毫米;翅190—240毫米,尾(夏羽)190—376毫米和110—117毫米(冬羽)。跗跖45—59毫米。
棲息環境
棲息於富有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澤地帶。
分布範圍
![水雉](/img/c/27d/nBnauM3X0cTOxYDO1kTNxMTOzMTM5kjM5ADMxADMwAzMxAzL5U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生活習性
![水雉](/img/e/ef0/nBnauM3X4QDO1cDMwAjNxMTOzMTM5kjM5ADMxADMwAzMxAzLwY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水雉以昆蟲、蝦、軟體動物、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水生植物為食。
生育繁殖
![(圖)水雉](/img/b/394/nBnauM3X3MDOwkTNyUjNyEDN0ITM4ETN4cTMwADMwAzMxAzL1Y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繁殖期4-9月。一雌多雄制,雄鳥常為爭偶而毆鬥。通常營巢於蓮葉、百合葉、水仙花葉以及大型浮草上。巢較小而薄,呈盤狀,主要由乾草葉和草莖構成。每窩產卵4枚,卵為梨形,顏色變化較大,有綠褐色、黃銅色、橄欖褐色到深紫栗色、極富光澤,大小為33-40mm×26-29mm,平均36mm×27mm。孵卵由雄鳥承擔,在一個繁殖季節雌鳥有時可產卵10窩以上,分別由不同的雄鳥孵化,卵化期26天。
種群現狀
水雉在中國分布範圍正在逐漸縮小。台灣歷史上曾廣為分布,現已不足百隻;安徽百盪湖、湖南洞庭湖等也只有零星發現。現中國的數量已非常稀有。[6]
中國大陸最大的水雉種群在廣東肇慶鼎湖區。該地區盛產芡實,在鄉村遍布著大大小小的芡實塘,為水雉提供了廣闊的棲息地,僅永安鎮江溪村一處就約有一千五百多隻水雉(2004年9月統計)。
保護級別
入選2000年8月1日以國家林業局令第7號發布實施《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