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王東槐,(1802—1852年),字蔭之。道光十七年(1837年)中舉人,十八年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歷任江西道監察御史、戶科給事中、工科掌印給事中。曾為內閣侍讀大學士,為太子講學。後出任湖南衡州知府、福建興泉永兵備道、福建按察使、湖北鹽法武昌道等職。鹹豐二年(1852年)十月,太平軍包圍武昌,20餘日城破,王東槐自縊而死。曾寫散文《龍河精舍記》,由其弟子刻石記之。同治九年(1870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奏請朝廷,在滕縣城為王東槐立祠。今其址尚存,部分建築保存完好。
滕州市濱湖鎮蓋村王氏家族可以稱得上是名門望族,幾百年來家族中名人輩出,“一代帝師”王東槐、“一代奇才名士”王特選等,均是蓋村王氏的傑出代表,在魯南甚至全國影響巨大。近日,刊印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古滕蓋村王氏族譜》在滕州被發現,蓋村王氏再次被人們所關注。
歷史
蓋村位於滕州市西部,北臨鳧山,西瀕微山湖,東面、南面是一片廣闊的平原。據目前可查到的文字資料和遺存下來的古蹟判斷,最早在兩千多年前,蓋村就已經存在,並且該村居住著王歡和蓋寬饒兩個頗有名望的家族。
據《孟子·公孫丑下》中記載,孟子在齊國深得齊宣王賞識,被用為上卿,不久,齊宣王命令孟子作為正使,與副使蓋大夫王歡出使滕國弔喪。王歡好表現自己,孟子往返途中都不與之說話,公孫丑不解,問孟子,孟子說:“既然他一個人把事情都辦完了,還用得著我再說什麼呢?”王歡死後葬在蓋村。《古滕蓋村王氏家族資料》載:“現東蓋村西,後蓋村南有王歡墓,早期發現時就被盜一空。”
清《滕縣誌》載有清人王特選《古蹟雜詠》十四首,其中第十三首中寫到:“金源刻石紀炎朝,斑駁苔痕字未銷。不藉麗牲存記性,宿墳埋殺蓋寬饒。”該詩下面有“蓋村有蓋氏碑”的註解。詩中提到的蓋寬饒,據《漢書》本傳和《資治通鑑》卷二十六記載:“蓋寬饒,字次公,為漢宣帝太中大夫,忠耿不直。”他大約出生於西漢武昭宣時期,為漢宣帝太中大夫,奉使稱意,擢為司隸校尉。日前尚瑞先生在《滕州日報》上撰文說,“雖然蓋寬饒是魏郡人,但滕州蓋村一帶是蓋氏姓源地之一。王特選生活在300年前的康乾盛世,品格高雅,博學多才,他的所見所記,特別是以詩文描述漢司隸校尉蓋寬饒死後葬在蓋村一事,應當是真實可信的。”
世事變遷,千年古村蓋村現分為西蓋村、東蓋村、後蓋村,隸屬於滕州市濱湖鎮。1957年之前,這三個村隸屬於鳧山縣。後蓋村是在1944年之後逐漸形成的自然村,過去人們習慣稱這個村為“後行”。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帝師”王東槐諡號“文直”,其直系孫、曾孫等均被清皇帝賜騎督尉。到了王東槐的玄孫這一代,清朝被民國取代,現在的濱湖鎮附近曾一度被改為文直鄉,第一任鄉長就是王東槐的直系玄孫。原《望莊鎮志》副主編王裕拯說:“望冢、蓋村、劉莊三鄉於1947年並為文直鄉,現在的濱湖鎮大劉莊是原來的文直鄉駐地,鄉長是王東槐的直系玄孫王慎鵬,解放前去了台灣。”
蓋村王氏家族及王氏族譜
蓋村王氏家族是在明初移民中,由山西遷居滕州的,因世居滕西蓋村,故被稱為蓋村王氏。始遷祖諱從政,以農事開來。人物文風以清朝嘉慶、道光時期為最盛,及至清末,廩、庠、貢、舉入翰林院者近二百人。享有較大聲望的王東槐、王特選、王伯銘(王怪物)等都是蓋村王氏。
因蓋村王氏家族以文風盛起,所以歷代蓋村王氏族人都很重視續修家譜。蓋村王氏二世祖王俞是一位庠生(即秀才),在家中掛有家堂,家堂是類似於現在掛在房中的中堂,家堂是家譜的縮寫。後來歷代蓋村王氏族人都以此為基礎續修了家譜,但是這些家譜多為手寫,並未流傳下來。到了道光年間,蓋村王氏家族逐漸興盛,先是在蓋村建了家祠,後來在家祠里開始續修了《古滕蓋村王氏族譜》並付梓印刷,王東槐參與了此次家譜的續修。
日前滕州發現了這部清道光八年印刷的《古滕蓋村王氏族譜》,譜中載入了王東槐的名字,有專家稱這可能是我市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有關王東槐的文字資料。
這部《古滕蓋村王氏族譜》全書共六卷,第三卷上有關王東槐的記載是這樣的:“樂箸,一名東槐,字蔭之,道光乙酉科拔貢。”王東槐出生於1801年,1828年時27歲,從這段資料可以看出,27歲的王東槐已經在道光乙酉年(1825年)被選為拔貢,可謂風華正茂。譜中,王東槐的父親、祖父、曾祖父均為監生,王東槐生活在一個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
據說,王東槐在當太子師之前,道光皇帝為了考查王東槐的出身,曾經把這部《古滕蓋村王氏族譜》認真地閱讀了一遍,在確定王東槐是出身於名門望族後,才正式讓翰林王東槐為太子講學。道光帝說:“王東槐祖上是從山西遷到山東滕縣的,實際上是太原王氏。”
王東槐的家位於西蓋村。據介紹,在解放前,每遇夏季陰雨連天,西蓋村總是被來自微山湖的洪水所侵,只要暴雨成災,該村必被淹無疑。全村房屋倒塌,損壞的物件無數,紙質類的東西更是無法保存。這部家譜收藏於離西蓋村很近的東蓋村,東蓋村的地勢比西蓋村稍高,家譜經數年未被洪水所奪,實乃萬幸。“文革”中,因這部家譜存放在一個軍屬家中。雖屬“四舊”,卻也保留了下來。到了改革開放以後,很多古董商人都想花重金購買收藏這部家譜,但村民們認為,家譜上記載著老祖宗的名字,再怎么著也不能“賣老祖宗”,所以這部流傳了近200年的家譜就這樣傳承了下來。
在《古滕蓋村王氏族譜》上,還發現了“弟子數千,著作甚豐,一代奇才名士”王特選的名字。與王東槐不同的是,道光年間王特選早已作古,所以記載的比較詳細。從譜中還發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家族史,原來王東槐的高祖父與王特選還是叔伯兄弟關係,即兩人的父輩是親兄弟。
這部家譜字跡清晰,目前基本上完好無損,體現了古人精湛的印刷技藝和高超的造紙技術。全書共六卷,能保留一卷可謂之精品,現在六卷都在,真可謂文化之幸事。家譜是一族舉全族之力而印成,民間有把族譜放在家中最重要位置而膜拜之風俗。讀譜不能讀出聲,只能默讀,給新出生的嬰兒起名要拜譜,而且新起的名字還要避祖先之名諱。古人重視修家譜,不遜於寫地方志與攥國史。例如《古滕蓋村王氏族譜》中明確記載了明隆慶二年(1568年),耿武八莊在一夜之間突然沉陷。這段記載實際上描述了微山湖的一次成型過程,是在地方志中無法找到的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實。
滕州蓋村三槐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慎珠告訴記者,蓋村王氏家族明初時由山西洪洞遷居滕縣,明清兩代雖多次修譜,但是修成後付梓印刷的僅有道光年間一次。這部《古滕蓋村王氏族譜》是我市目前發現的記載王東槐最早的文字資料。王文直公(王東槐)一生嚴謹,做事認真,現在能流傳下來的資料很少,《古滕蓋村王氏族譜》是研究王東槐最原始的歷史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王東槐其人
王東槐字蔭之,1801年生,西蓋村人,有《王文直公遺集》存世。他在1838年(道光十八年)考中進士,與晚清名臣曾國藩同年登科,授官職翰林院檢討,故有“王翰林”之稱。1850年5月,道光帝封他為內閣侍讀學士,為皇太子奕講學。不久,太子奕登基,年號鹹豐,王東槐遂成一代帝師。1852年,王東槐任職湖北鹽法道期間,恰逢粵匪動亂。據民國初年趙爾巽主編的《清史稿》列傳記載:“王東槐丁母憂,奪情留武昌。”“城陷,東槐偕妻蕭氏對縊死之。”1853年,鹹豐皇帝聞奏批准並為其按官階追加一等。朝廷以“勤學好問曰文,敏行不撓曰直”之意賜予諡號為“文直”,賜恤獎賞其子王宜等人。1870年(同治九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奏請皇帝,謚於本籍捐建專祠。
現在滕州城內的王家祠堂,就是專為紀念王東槐而建造的。祠堂為典型的兩進院落北方“四合院”古式建築,疊梁斗拱,彩繪雕檐,頗具北方傳統園林建築特色。目前祠堂保護完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東槐墓今何在
王東槐在鹹豐皇帝登基兩年後,在湖北任鹽法道,也就是掌管一省鹽政的官。就是在這一年的十二月初四日,湖北武昌被太平軍攻陷,王東槐與妻對縊而死,時年51歲。
蓋村王氏族人王裕安、王慎德在《蓋村王氏家譜》上有一篇《文直公行實補述》的文章,關於王東槐的墓地是這樣記載的:“公死後,家人埋黃鴣山之樹側。次年正月始具棺改殮,三年十月公與妻喪始歸故里。時猶未靖,急葬於蓋村先塋,後改葬於望冢村之西。”
據滕州蓋村三槐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慎珠介紹,王東槐葬於蓋村,實際上是葬在了蓋村王家的牌坊林里,牌坊林位於現在西蓋村的東面。西蓋村的王延臣說,在望冢村的西面(刁村的北面)原來有一片很茂密的樹林,王東槐的墓地就在這片茂密的樹林子裡。“文革”時,這片樹林和王東槐的墓地都遭到了惡運。據刁村的尹先生介紹,其與西蓋村尹家是一家,後來為了給王東槐看墳地而遷到刁村。王東槐的墓地在“文革”時已是一塊平地,現在刁村北面有一片凸起的墳包,是王東槐四子王宜的墓地,而其他的都早已沒有了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