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陀嶺因地形險要,自古就是關隘重地。《漳浦縣誌·古蹟》載為“漢南越故關”,《讀史方輿紀要》按《淳祐志》之說認為是“漢初南越所置關也。”《輿地紀勝》則說為“東南二越界”。當時嶺上有很多蒲葵樹,地名就叫做蒲葵崗,關隘亦稱為“蒲葵關”。
盤陀嶺是怎樣成為閩越與南越的分界線的?閩越的地域即古“七閩”地,包括今福建全省及浙江南部、西部和廣東東部、北部若干地方。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廢封建,置郡縣,實行中央集權制,在閩地成立閩中郡。但秦始皇沒有派兵到閩地,只是廢去勾踐後代騶無諸的閩越王稱號,降為閩中郡長,實際仍由騶無諸統治閩地。當楚、漢分爭時,騶無諸站在漢的一邊,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無諸為閩越王。後又劃出閩越國南部,現今閩粵交界毗連處一帶,分封給無諸又一後代騶搖為東海王。
南越的地域包括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一帶。秦始皇派兵進入該地,建立了南海(今廣東)、桂林(今廣西)、象(今越南北部)三郡。河北真定人趙佗帶去的中原人最多,軍事力量雄厚,由龍川縣令升任南海郡尉,並於秦末兼併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擁兵自立。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封趙佗為南越王。
後來東海王率先反漢,被漢武帝遷往上淦(今江西靖江縣),其封地就被南越和閩越所瓜分,分界線就在盤陀嶺。故南越王就在嶺上置蒲葵關以扼守。直到後來漢平南越和東越後,撤銷這兩個諸侯國,設定郡縣,蒲葵關便廢棄了。
唐、宋以後,歷代均在嶺上設定“巡哨”、“墩台”、“塘遞”和“巡檢司”,並設“弓兵”,布哨防守,至今遺蹟仍可尋覓。
新中國成立以後,盤陀嶺修了公路,成為閩粵交通要道。但嶺高路陡,彎道“盤陀”,事故頻仍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通隧道,才免盤陀之苦,嶺上公路亦遂廢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