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溪村

蒲溪村

蒲溪村位於東莞市石龍鎮的西北角,是東莞、增城、博羅三地的交匯之處,占地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97人,外來人口約1000多人。

蒲溪村
村門口村門口
在石龍鎮黨委,鎮政府的領導下,經過蒲溪全體村民的不斷努力,現在的蒲溪村已變成一個美麗、富饒、文明的都市村莊。一九九九年被東莞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於“安全文明小區”、同年也被評為“東莞市先進治保會”的光榮稱號;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九年連續四年被評為“鎮文明衛生單位”。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蒲溪村領導班子堅持抓好兩個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推進村政建設,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近年來,村委會投入了大量資金改造村容村貌,進行植樹綠化,建設村海邊公園,對村莊、道路、水渠、公廁等實行綜合整治,有效改善了投資環境和村民生活環境,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委會積極改善文化設施,配備了老人活動室、棋牌室、桌球、桌球室、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支持村民組織各種健康、有特色的文體項目;我們還建立養老金、福利金制度,保證村民的生活質量,創造了一個生活穩定、治安良好的社會環境。
蒲溪村全體村民在村黨支部正確領導下,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生活寬裕了,村容整潔了,社區和諧了,管理民主了,我們將齊心協力,奮勇爭先,努力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蒲溪村距離石龍鎮中心區1.2公里,轄區面積0.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7人,外來人口460人。 該村四米以上道路350米,硬底化率達100%,自來水覆蓋率100%。村內建有公園兩個,球場及體育設施一個,並保留了約有150年歷史的祠堂、約100多年歷史的古井。該村還保留了樹齡約百年榕樹三株,主要分布在蒲溪大街和蒲溪海邊公園。蒲溪村龍舟下水慶端陽

端午節划龍舟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傳統,但大家知不知道,每一隻龍舟下水,都要進行下水和采青儀式,風俗多多呢?今天,記者就帶大家去到蒲溪村看看龍舟下水“典禮”吧。

香茅水解穢香茅水解穢
來到蒲溪碼頭,100多名村民們已經穿好整齊的服裝,摩拳擦掌,準備登上龍舟,一顯身手。哎!慢著,先聽聽老村民祥叔說,原來龍舟必須選個“吉時”舉行下水“典禮”才可以正式“亮相”。而下水之後,還進行采青儀式。
蒲溪村民祥叔:“找點香茅水解穢,灑一下,現在就簡單一些,燒個鞭炮,龍船下水就過那邊搶青。過海那邊,划過那邊,就上岸找點草,摘回來,放在龍舟頭,叫龍舟搶青。龍舟搶青,證明龍舟順順利利,無風無浪都不怕,大風大浪都不怕,保人人安全、身體健康。”
據了解,蒲溪村這個龍舟下水采青儀式,一代傳一代,已經有百年歷史了,而且也包含了很多習俗,出發采青時,要求全部槳手全神貫注,沉默應對,等待采青儀式後,槳手全力進發,龍舟鑼鼓喧天,寓意龍舟平安順利采青歸來。
龍舟龍舟
而且,蒲溪村這些龍舟也非常有趣,這兩隻寬1.48米,長29.7米杉木做成的傳統龍,原來還有一個“兄弟”,它們每隻的龍頭臉部的顏色都不一樣,分別代表“劉、關、張”三兄弟。由於其中一隻已經有20多年歷史,現在我們就只能欣賞另外兩隻了。
蒲溪村黨支部書記陳偉賢:“看其他船,船頭跟別人不一樣,三個龍頭面都有不一樣的顏色,紅色、黑色、黃色。分別代表三兄弟,船尾是哪吒神像,這個哪吒神像來講歷史更大,這個超過一百年。”
龍舟2龍舟2
村黨支部書記陳偉賢告訴記者,每天的龍舟采青下水儀式都吸引不少村民報名參加,一起吃“龍船飯”、泡泡“龍舟水”也是習俗,從中也增強了村的凝聚力,豐富了蒲溪的文娛生活。
蒲溪村黨支部書記陳偉賢:“這個肯定,扒出團結出來,扒出精神出來,又為村的文娛活動,豐富村民,村民好大興趣的對於划龍舟。”(記者:蔡艷何渠鈞、任永康)(新聞來自東莞陽光網)
龍舟采青下水龍舟采青下水
百年老渡

站好點,要開船了!每人1元……”在石龍鎮最後的百年老渡——蒲溪渡口,“船家佬”陳氏三兄弟習慣地吆喝著讓乘客注意安全。據了解,從上世紀90年代初,老大陳燦成、老二陳德成、老三陳偉成親生三兄弟便開始操起了擺渡的生意,由村委會補貼,免費擺渡村民到東江對面種菜養魚,非蒲溪村民則每人次收一元錢。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來回擺渡近100次,掌船的老二陳德成說:“只要有一個人過渡,我們都願意擺渡。”

起航時,陳氏老三用竹竿將船撐離岸邊起航時,陳氏老三用竹竿將船撐離岸邊
記者 章練輝 攝影報導
6大渡口曾是石龍的“命門”
東江迤邐而下的北幹流在石龍鎮與南支流交匯成一處,形成石龍當地一河三埠的獨特風貌。據年過花甲的林叔介紹,建國前,石龍曾有6大渡口,因此在老人之間還流傳著“出門靠渡輪”的說法。隨著南岸大橋、石灣大橋、東岸大橋等先後建起,往昔熱鬧的6大渡口漸漸退出了石龍人的生活,僅剩蒲溪渡口仍日復一日擺渡種菜養魚的村民。
東江穿境而過,造就了石龍航運業的興旺發達,早在明末清初該鎮就成為嶺南重鎮。在以水路為主要運輸渠道的年代,石龍就成為東江運輸的交通樞紐、咽喉之地,控制著大米和木材等主要農產品的流通,成為鄰近鎮區的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渡輪上過了大半輩子的陳氏三兄弟在渡輪上過了大半輩子的陳氏三兄弟
心渡輪後繼無人
蒲溪渡口作為石龍最後的渡口,堅守渡口的陳氏三兄弟的年齡加在一起將近150歲。老二陳德成說:“無論中秋,還是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都要晚上七八時才能與家人一起吃團圓飯。”一年到頭,除非遇上特大洪水、颱風天氣,陳氏三兄弟都從不停渡。
“村里沒幾個年輕人願意駕駛渡輪”,老二陳德成打趣地說:“現在的青年人都好逸惡勞,不願意再乾擺渡這種每天要乾12個小時的活了。”據了解,在上世紀80年代前出生的蒲溪村民大多數都會划船,陳氏兄弟從7歲就開始學划船,自小就常劃小木船到北岸幫父母種菜,但蒲溪年輕的一代幾乎都成了“旱鴨子”。陳德成擔心地說:“再過幾年,恐怕無後人願意接班了!”
自古石龍航運業就興旺發達。自古石龍航運業就興旺發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