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太清觀

蒲江縣太清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蒲江縣太清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宋朝時,太清觀是全國著名的勝地之一,受到宋朝三位皇帝的重視。

蒲江縣太清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太清觀位於蒲江縣鶴山鎮之長秋山巔,海拔達898米。站在山巔,周圍層巒疊嶂,千山萬壑,氣勢雄偉;遠處蒲江、眉山、彭山、新津、邛崍幾縣的田原、河川盡收眼底;遙望西北,連綿的雪山白雪皚皚,運氣好時,還可望見娥眉山金頂。這裡生態絕佳,即使是炎炎夏日,也是涼風習習。
蒲江縣太清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東漢順帝時,張陵創立道教,於汗安元年(公元142年)開立二十四治(道教最早的二十四個傳播基地),太清觀即二十四治之一,稱主薄山治。相傳,“汗主薄王興好道,一日遇白玉蟾載引,於此升仙而去。”主薄山治比娥眉山治(峨眉山)、青城治(青城山)、太華治(華山)、平都治(豐都)要早五十六年。據《太真科》載,二十四治建築宏偉。考察太清觀周圍的古建築遺址,基石、斷磚、碎瓦,範圍寬廣,見證了主薄山治規模的宏大。
在太清觀,唐朝婦女楊正見白日升仙的故事流傳甚廣,被記入唐朝《集仙錄》、北宋《太平廣記》、明朝〈蜀中名勝記〉及1984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白話傳奇》等。該故事講述的是:唐玄宗時,“聰悟仁憫、雅尚清虛”的通義縣(眉山)人楊正見“入蒲江長秋山修煉,墾田艱水。忽見白牛語曰:‘我伏地下有神水,可穿丈余得水。’正見如其言,果有湧泉。”“於汲泉之所,有一小兒,潔白可愛……正見抱而撫憐之。”他日,“正見汲泉,此兒復出,因抱之而歸。漸近家,兒已僵矣,視之,尤如草樹之根,重數斤,女冠(道姑)見而識之,乃茯苓也,令潔甑蒸之”。楊正見吃完茯苓後,在群仙的接引下“白日升天”。至今,太清觀仙女井古蹟猶存。太清觀共有摩崖造像27龕,其中17號龕就講述了楊正見升天的故事。
宋朝時,太清觀是全國著名的勝地之一,受到宋朝三位皇帝的重視。宋微宗賜予真濟廟之額,宋高宗封廟神為昭應侯,宋孝宗加封為昭應永利侯。據〈鶴山先生大全文集〉載,宋魏了翁在太清觀建有一座秋山閣,魏了翁從湖南靖州回鄉後,就居住在秋山閣。太清觀附近有魏了翁洗墨池。據〈眉山縣誌〉載:“太清古觀,……山南,池約半畝……色黝。相傳為宋魏了翁讀書遺蹟。舊有碑,今剝落。”洗墨池至今猶存,並樹立了“宋魏文靖公洗墨池”碑記。 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太清觀樹立錫皮包裹的錫燈竿,高12米,每晚點天燈,開辦了天燈書院。引得眾多詩人登臨題詠,今尚存有詩稿。
1927年,太清觀是中共川西特委和中共蒲江縣委領導的農民協會武裝革命鬥爭根據地。農會武裝占據太清觀有利地形,據守山門,以大石香爐為掩護,一槍一個,擊斃來犯之敵,打得眉山“精選隊”抱頭鼠竄。蒲江、眉山、丹稜農民大會也曾在此召開,數以千計的農民遠道而來,太清觀上空紅旗招展,太清觀內外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黨領導的農民武裝在此發動民眾打土豪。1929年5月,國民黨反動派兵分三路進攻太清觀,農會武裝隊員47人據守太清觀,與敵人激戰數日,傍晚從臥牛寺東邊懸崖下的荊棘從中順利轉移。敵軍在農會武裝轉移後,才畏畏縮縮地竄入太清觀,撲了空後便放火焚燒了這座雄踞長秋山的千年古廟。
太清觀歷經歷史風雲變幻,於上個世紀80年代起逐漸修復,現有三清殿、娘娘殿、太乙殿、凌霄閣、群賢殿、臥牛寺、老君岩等建築。每年農曆六月六為該處最盛大的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