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蒲城縣地處陝西關中平原東北部,兼具丘陵、台塬、平川地貌,盛產小麥、玉米、棉花、酥梨,是國家級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棉花主產區,是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境內洛河流經達140千米,是黃河流域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距古都西安110千米;西延鐵路、京昆高速公路西禹段穿境而過。蒲城自古為歷代王朝的稅賦重地,糧帛供給之鄉。據史料載,縣東的永豐鎮至縣西南的賈曲、蘇坊鄉一帶,遠在春秋時,就有以麻織布的習俗,稱“麻布”。周禮孝悌服飾,“大功、小功皆飾麻服。”如今的蒲城土織布就是原始土布的一個縮影。
蒲城土織布技藝是一項傳統的全手工技藝,織機原始古老,組合巧妙,工藝過程複雜精湛,產品清秀自然,古樸無華。棉花自種、自彈,棉線自紡、自染、自經、自織,花色自行設計。有白細布、條子布、大小方格布、提花格子布、更有兒女定情的“渾頭布“。可製作床單、門帘、衣服、被裡、抹布等,質地柔軟,雅而不俗,吸汗性強,透氣性好,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生態環保產品。
“十畝地,八畝寬,裡頭坐著女兒官。腳一踏,手一扳,咯哩咯啦都動彈。”這是一首在蒲城流傳了千百年的織布歌謠,今天,在蒲城縣農家小院裡,仍迴響著腳踏、手扳的土織布旋律,但它已不是過去意義上的自織自用,而是心靈手巧的新時代農民精英們,開發出的,綠色環保的,供城裡人用的新一代時尚土織布。現今的蒲城土織布不僅品種繁多、花色各異,而且各種高檔床單、襯衫已成蒲城土織布開發製作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深受城市消費者的鐘愛和歡迎。蒲城土織布雖已不具現代人們穿戴的主流地位,但作為黃河流域華夏農耕文明的傳統技能而言,仍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仍需我們倍加珍惜和保護。
歷史淵源
蒲城地處關中腹地,洛河在境內流長達140千米,是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為歷代王朝的稅賦重地,糧帛之鄉。棉、桑、麻在蒲城自古占有著重要的地位,也成為了農織工藝的輻射之源。蒲城縣賈曲鄉,遠在春秋時被封為賈國,當地傳承著以麻織布的習俗,所織的布疏而不散,緊而不密,昔日稱“麻布”。以麻布作服,是周禮孝悌的五種服飾。“大功、小功皆飾麻服。”如今,以麻線所織的麻布已很少見到,但用手紡線、土織機所織的土布,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卻是當地農民賴以穿戴的主要布料,其“渾頭布”更是兒女婚嫁的重要定情物。作廚房洗涮擦拭用的“抹布”,現仍可在集市上經常看到,抹布粗陋稀疏,線像麻,色似麻,是蒲城原始土布的一個縮影。
“十畝地,八畝寬,裡頭坐著女兒官。腳一踏,手一扳,咯哩咯啦都動彈。”這首織布歌謠不知在當地傳唱了多少代。今天,在蒲城縣農家小院裡,仍迴響著腳踏、手扳的土織布旋律,但它已不是過去意義上的自織自用,而是心靈手巧的新時代農民精英們,開發出的,綠色環保的,供城裡人用的新一代土織布。現今的蒲城土織布不僅品種繁多、花色各異,而且各種高檔床單、襯衫已成蒲城土織布開發製作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深受城裡人的喜愛。
基本內容
蒲城土布,織具原始傳統,全系手工製作,工序複雜,有的工序需多人合作完成,具體如下:1、彈棉花古時用彈花弓弦將皮棉彈成蓬鬆的纖維。彈花弓源自古代兵器的箭弓,弛張發力,力在弓弦。今用機械彈制。
2、搓捻子一根紙菸粗細,一尺左右的高梁桿或竹竿作搓桿兒,抓一綹彈好的棉絮,在桌上鋪平,就勢向上一卷一搓,抽出搓桿,便成了外圓內空的捻子。捻子是紡線的第一工序。
3、紡線捻子在紡線車錠子轉動中被扯成細細的棉線,再將線又倒回纏在錠子上,形成一個線的錐體,這叫“擼穗”。紡好的擼穗從錠子擼下來,成為紡線的第二道工序。
4、拐線拐線是對紡好的線穗以拐子加以變形,由錐體變成線綹。拐線的過程也是擇出線上雜質的過程。
5、漿線拐好的線,經過漿洗後挺直堅韌,作為織布的經線或緯線。有的染成各色的織線綹。
6、打筒打筒是織布前的首要工序,將線綹展開,繞到一個圓形輪上。這個輪叫“線予”,是給線的載體。線筒穿於紡線車的筒錠上,先將線纏於筒上,一手扶線,一手搖動紡車,線便繞於筒上。
7、經線打好的各種顏色線的線筒,按配製設計,裝在一個四五米長的釘板上各就各位。裝滿五彩線筒的釘板叫“經板”。通常可配38根線筒,將線筒之線總於一手之中,便扯出了一條落地彩虹。該匹布預計長多少米,就在地面上臨時打入拇指粗細的鋼釺若干,收扯出的“彩虹”來回以“S”的總長度則為預計布匹的長度。
8、交拾交拾是一個重要工序,靈巧的手將每根經線挽成交叉狀,然後分別穿入豎在端頭的篾狀的“拾”中,使經線通過“拾”分成兩層。
9、卷經這是經布最終要完成的工序。將“拾”穿於經線中,用交棍分出下層和上層經線。然後拉長經線,後綴一石,叫“拽拖”,線一端繞在一個有齒的軸上,這個部件叫“升子”。
為了使經線順利過拾,過交棍分層,還要用草刷疏理經線。經線經過交棍分開後,捲入“升子”,並在每卷一圈時加一根細竹棍,叫“引子”,從而達到防止粘線的目的。
10、制緯穗是將漿好、染好的棉線,用一根細棍,有的則用一根圓筷子,套上穗核,將線頭置於穗核中,然後搓動使線經成穗,抽出細棍,取出穗核,帶出線頭,緯穗即被製成。
11、織布織布機結構原理,實質是“升”的組裝,卷好的“升子”裝入機架之上,配以擔子、抬頭板、腰軸、滾軸固定,並與機架的弓、踏板機關相連。織布時,板弓被拉動,形成彈力。經線由集掙線分成上下兩層,通過“拾”被上下置換,形成空間;木梭(內置浸水之緯穗)帶緯線穿行於其中,拉動拾,使經線上下交錯一次,配合拾的拍打擠壓,布便形成了。若織花布,則是依據經線設計的花紋,不斷變換裝有不同顏色緯穗的木梭而已。
基本特徵
1、蒲城土織布歷史悠久,用棉花純手工製作,質地柔軟,吸濕性強,透氣性好,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生態環保”產品。2、蒲城土織布使用的機器均為木製,呈組合形,原始、古樸、笨重,均為當地的能工巧匠打制。
3、蒲城土織布有純白布、大小方格布、長條布等,其用途廣泛,如床單一般用方格布,門帘、鞋面用條紋布,衣服可用方格布也可用條紋布,被裡則用純白布。
主要價值
l、是原汁原味的保存了古代土織布的工具、技術和技巧,是織布技術的活化石。2、是西北黃土高原,特別是陝西關中地區婦女傳統生活勞動形式之一。
3、是研究關中民俗的重要部分,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4、蒲城土織布的製作技藝精湛,花色設計考究,全部為手工製作,棉花自產,棉線自紡、自經、自織……由於其為純綠色生態環保產品,發展遠景廣闊。
5、傳承、研究、開發蒲城土織布技藝,不僅可以有效保護我們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對解決農村婦女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建設和諧社會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瀕危狀況
土織布在自給自足的生活年代,對廣大人民的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廣大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習土織布,穿土織布衣服的人越來越少,上織布一度沉寂或寥寥無幾。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倡導綠色消費的今天,土織布雖然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有了一定的發展,做了許多發掘、搶救、保護、發展工作,但仍然存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土織布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由於經濟的發展,土織逐漸淡出人民的生活,慢慢地由一些現代的布料所代替。
(二)一些頗有造詣、身懷絕技的土織布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繼謝世,有些花型和工藝難以得到傳承(如杯形花紋布現在很少有人會織)。年輕人嫌其工藝繁瑣,經濟價值低而不願從事,土織布技藝人才青黃不接,在技藝上能獨樹一幟的民間藝人更是越來越少。
(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提高,對上織布的興趣愈來愈淡漠,穿用上織布的人和家庭越來越少。村間紡線、織布的情形很難再見。土織布的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一時準以改變。
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
蒲城縣地處陝西關中平原東北部,為陝北黃上高原和關中渭河平原交接地帶,土地肥沃,是國家級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位於東經109度20分17秒—109度54分48秒,北緯33度44分50秒—35度10分30秒,海拔460 —490米。北部丘陵,中部台塬,南部平川,人口76萬。東臨大荔、澄城,距韓城司馬祠126千米;西接富平,距古都西安110千米;北依白水、銅川,距黃帝陵100千米;南接渭南,距西嶽華山120千米。橋、景、光、惠、泰五座唐帝王陵自縣城西北至東北一字安放,京昆高速公路西禹段穿境而過。
蒲城縣永豐鎮(取“永為五穀豐登”意)位於縣城東部40千米的洛河流域。東西寬76千米,南北長15.1千米,面積75平方千米。轄16個村委會,96個村民小組,50個自然村。
大峪河自東而西流經境內,總流長2公里,沿河有容量175尤立方米水庫兩個。西(安)禹(門口)高速公路自西而東穿過鎮鏡北部。
境內地勢四周為台原孤山環繞,中間是低平的盆地。南部有鐵鐮山,東部、北部系黃土台原丘陵。西部、北部地形比較低平,地下水埋深30-150米。
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糧食作物以小麥、王米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藥材等;林產品有蘋果、梨、杏、棗、柿子等;由於水庫較多,漁業生產也有一定的發展。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一)2006年元月,蒲城縣文化局、相關鄉鎮黨委、政府召開了“保護蒲城土織布技藝”會議。以此為題印發檔案下發到相關村組和有關單位,明確提出要對土織布全力進行保護、弘揚。
(二)2006年後半年,蒲城縣文化局組織專家和業務人員下鄉進村,對土織布技藝的所有文字資料和音像資料進行了蒐集、整理,建立健全了土織布項目檔案和民間藝人個人檔案。
(三)2006年底,蒲城縣主管縣長主持召開了“保護蒲城土織布技藝”專項工作會議,會後印發了會議紀要,出台了《蒲城縣2006—201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年保護規劃綱要》,其中將蒲城土織布技藝作為政府重點扶持保護項目,對保護、弘揚的奮鬥目標、工作原則、資金投入等做了部署。
五、保護計畫
保護內容:
l、土織布的製作技藝及傳承。
2、土織布專用工具的製作、使用及傳承。
3、土織布的製作程式及傳承。
十年保護目標:
1、建立、健全土織布技藝的各種檔案。
2、建立、健全土織布技藝的組織體系。
3、成立蒲城縣土織布技藝研究會,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工作,並將研究成果收集成冊予以出版。
4、建立土織布技藝傳承培訓機制,從人才、製作工藝等方面提高土織布的製作和工藝水平。
5、建立土織布技藝保護中心,有花型研究保護室、資料檔案室、展示室等。中心資料齊全,設施完備,展示成果豐富。
6、在保護、傳承土織布技藝的基礎上,組建蒲城土織布技藝協會,進行批量生產、銷售,開展對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