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舍王國

蒙舍王國

蒙舍王國,即蒙舍詔,意為“老虎很多的地方”,是洱海南部的傣族小邦國。蒙舍國北面還有傣族的蒙嶲詔(今巍山北-漾濞南)、白族的浪穹詔(今洱源)、白族的邆賧詔(今洱源鄧川)、白族的施浪詔(今洱源三營)、納西族的越析詔(今賓川)等五個比較大的小邦國,因蒙舍詔位於最南,故而被中國史籍稱作“南詔”。八世紀初到十世紀初,蒙舍詔吞併周邊五詔及雲貴高原上各大小部族,建立了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蒙舍(南詔)王國的淵源

公元六世紀末,撣國被驃人所滅,撣國王族(哀牢王族)紛紛逃亡至哀牢故地。此時,哀牢王族雖因漢朝的擠壓西遷幾世,但哀牢故地仍有眾多哀牢子民,哀牢王族尚有一定的影響力。
哀牢王族中的舍龍一族,為避難遷居至蒙舍(原哀牢邪龍、今雲南巍山)。蒙舍本是哀牢領土,被漢朝強行設定為邪龍縣,劃歸益州郡管轄,哀牢王柳貌歸漢後,又劃予永昌郡歸哀牢王與永昌太守共同管轄,漢朝勢力退出後,蒙舍被豪酋占據。舍龍一族的到來,很快獲得蒙舍哀牢後裔的支持,豪酋張樂進為獲得舍龍一族的支持,將女兒嫁予舍龍之子細奴邏。
649年,細奴邏繼承岳父的蒙舍詔。此時,蒙舍北邊還有傣族的蒙嶲詔(今巍山北-漾濞南)、白族的浪穹詔(今洱源)、白族的邆賧詔(今洱源鄧川)、白族的施浪詔(今洱源三營)、納西族的越析詔(今賓川)等五個比較大的“詔”。因蒙舍在這些“詔”的南面,故而被漢史稱作“南詔”。
《新唐書•南蠻上•南詔上》載:“南詔,或曰鶴拓,曰龍尾、曰苴咩,曰陽劍。本哀牢夷後,烏蠻別種也。夷語王為‘詔’。其先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兵埒,不能相君,蜀諸葛亮計定之。蒙舍在諸部南,故稱南詔。”

蒙舍(南詔)王國的發展

653年,為獲得唐帝國的支持,細奴邏派子邏盛炎出使唐帝國,唐高宗封細奴邏為巍州刺史。其北面五詔與河蠻部落,受吐蕃威脅,棄唐歸附吐蕃,只有南詔附唐,而得唐的大力支持。713年,唐玄宗封南詔皮邏閣為台登郡王。
737年,皮邏閣戰勝河蠻,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賜皮邏閣名為蒙歸義,進爵為雲南王。之後,皮邏閣在唐帝國的支持下,先後出兵越析、浪穹、邆賧、施浪、蒙嶲,很快征服北邊各詔,於739年遷都太和城。
745年,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遣使至南詔,讓南詔攻吐蕃,而南詔為自身的發展,則想向東兼併西爨擴充領土,雙方產生矛盾。
750年,時任南詔王閣邏鳳路過姚州(今姚安),雲南太守張虔陀侮辱同來的婦女,勒索賄賂,閣邏鳳不應,張虔陀派人去辱罵,並向朝廷誣告閣邏鳳。閣邏鳳憤怒,起兵攻破雲南,殺張虔陀,並取羈縻州三十二州。
751年,鮮于仲通率兵八萬往擊南詔,閣邏鳳請和,鮮于仲通自恃兵多,進軍至西洱河,被南詔擊敗,唐兵死六萬人。同敵是友,吐蕃與南詔結盟,並冊封閣邏鳳為“贊普鍾(意為小贊普)南國大詔”,賜為“兄弟之國”。閣邏鳳自立國號為大蒙。唐帝國為報前仇,繼續出兵攻南詔,前後死亡約二十萬人。
754年,劍南留後李宓率兵七萬擊南詔,進至太和城,全軍覆沒。這是唐最後一次出兵。755年,安祿山反叛,唐困於內亂,無力再出兵,吐蕃又向唐河西隴右地區擴張,南詔得到喘息機會。開始改革內政,建立制度,完成立國。
756年,唐玄宗避難在成都。吐蕃棄松德贊贊普看到機會可乘,要求閣邏鳳攻唐嶲州。閣邏鳳派出大軍將六人、清平官一人率大軍會同吐蕃軍進攻,奪取會同軍(四川會理縣),進據清溪關(四川越嶲縣北、大渡河南)。南詔占唐地、掠人財,《南詔德化碑》記載:“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積儲,一月館穀”。公元757年,南詔軍再次進攻唐境,再破越嶲,唐都督被擒,唐兵全部被擄。
762年,南詔王閣邏鳳吞併同族的果占壁國、征服驃國,在南詔西南部的勐卯(瑞麗)修建王宮及王城,冊封其女婿混等為勐卯王,命其鎮守勐卯,防止驃人進犯。763年,在東部置安寧城監,命其子鳳迦異修築拓東城(今昆明)作為南詔陪都,控制東部及東南地區。至此,南詔基本控制了整個雲貴高原,建立了以傣族為統治階級的多民族國家,各地傣族尤其是傣族貴族開始聚集到洱海地區,洱海地區開始成為傣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洱海地區開始被傣族稱為“勐賀相”(即“首都”)。
778年,閣邏鳳死,孫異牟尋嗣位。次年,孫異牟與吐蕃合兵十萬,分三路攻唐劍南,企圖奪取成都。唐德宗派遣大將李晟、曲環率北方兵數千,聯合當地蜀兵,大破吐蕃南詔軍,收復被吐蕃占去的維(四川理縣)茂(四川茂縣)二州,追擊南詔軍過大渡河,吐蕃南詔軍死八九萬人。
兩國戰敗後,吐蕃悔怒,南詔恐懼,雙方關係開始發生變化。吐蕃改封南詔國王為日東王,取消“兄弟之國”地位,要求確定君臣關係,開始在南詔徵收重稅,險要處設立營堡,還要南詔每年出兵助防,南詔苦不堪言。
吐蕃不斷的索取,南詔清平官鄭回(被南詔俘獲的唐帝國官員)開始勸異牟尋歸附唐帝國。793年,異牟尋決定歸唐,遣使者分三批到成都表示誠意,願做唐帝國的藩屬。794年,唐遣使者崔佐時到羊苴咩城,在點蒼山會盟。
會盟後,異牟尋發兵襲擊吐蕃,大破吐蕃軍於神川(雲南境內金沙江),取鐵橋等十六城,得降眾十餘萬人。征服施、順、磨些(納西族先民)等部,遷數萬戶充實弄棟(姚安)鎮。801年,吐蕃傾全國之力進攻唐帝國劍南節度與南詔,唐軍與南詔軍合力,大破吐蕃軍,生擒吐蕃軍統帥論莽熱。
此後,吐蕃衰弱,不再進攻,唐守盟誓,也無力出兵干涉,外無強鄰,南詔國勢強盛。

蒙舍(南詔)王國的衰亡

808年,異牟尋死,子尋閣勸立。809年,尋閣勸死,年僅十二歲的長子勸龍晟繼位。816年,弄棟節度使王爵蒙嵯巔殺勸龍晟,擁立勸龍晟弟勸利。823年,勸利死,弟豐祐立。
南詔自戰勝吐蕃後,節度使權力逐漸增大,幼君繼位,權臣做大。830年,權臣蒙嵯巔發動南詔舉國兵力,攻入成都,擄走數萬人口及財物無數。832年,南詔攻掠驃國,擄獲三千餘人,隸配拓東節度使。
859年,豐祐死,子世隆立。勇將段宗牓殺攝政蒙嵯巔,南詔政權落入段氏手中。
860年,安南引南詔兵合三萬餘人,乘虛攻破唐安南交趾城。861年,南詔兵攻破邕州,擄掠人口,原有居民,什不存一。862年,南詔又攻安南,見唐有備,引兵退去。不久,南詔兵合桃花、茫、裸形等部共五萬人攻安南。863年,攻破交趾城。南詔兩次破安南,唐軍被殺被俘不下十五萬,南詔使善闡節度使楊思縉率兵二萬守安南,唐退守嶺南。866年,唐安南都護高駢大破南詔軍,殺三萬餘人,南詔敗走。唐懿宗命安南、邕州、西川諸軍各保疆界,不得進攻南詔,並遣使與南詔議和。869年,南詔軍入侵西川,攻破沿路州縣。870年,南詔軍圍攻成都,直到875年,才退回大渡河以西。
897年,南詔王隆舜在善闡城被人殺死,子舜化立。902年,舜化死,舜化的兒子不滿一歲,漢族權臣鄭買嗣(鄭回之後)掌國政,殺舜化子,起兵殺死王族八百餘人,建立“大長和國”。
鄭買嗣傳位至孫鄭隆亶時,東川節度使楊乾貞殺鄭隆亶,滅大長和國,擁立趙善政為國王,建立“大天興國”。
929年,楊乾貞廢趙善政自立,改國號為“大義寧國”。楊、趙都是白族大姓,漢族人鄭買嗣殺南詔王族後,傣族人失勢,白族人相繼得國。
937年,白族貴族通海節度使段思平以“減爾稅糧米,寬爾徭役三載”的諾言,聯合滇東白族、彝族三十七部,滅楊子貞的“大義寧國”,占領洱海地區,建立“大理國”。
從902年到937年,南詔滅亡後的30年間,三個短命王朝倉促更替、民不聊生,失勢的傣族人開始遷離洱海地區。一部分經永昌(今保山)向西遷徙,遷到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等傣族比較集中的地區;一部分經蒙舍(巍山)向南遷徙,遷到銀生(景東)及銀生以南的傣族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