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歷
1940年,華世奎身體漸衰,但是書債累累。一般的求字能推就推,有的推不掉,就找人代筆。當時華的大女兒寫一筆好字,替父親寫了“華貞女子商店”的牌匾。字寫成後,華世奎認為力度不夠。不久,廣裕茶莊求匾,便讓董鳳桐代筆。董鳳桐平心靜氣把四個字寫得十分舒服,華世奎見後真有亂真的感覺,於是匾上落下了自己的款和圖章。這件事為津門書家廣為流傳,董鳳桐自己也親口對我說過。此後,董鳳桐的名氣越來越大,一次滄州的“林森木行”請他寫一人高的擘窠大字,由於沒有這么大的筆, 董鳳桐綁了兩把笤帚,把紙鋪在院中,用水桶盛上墨汁,蘸上筆書寫起來。由於笤帚寫的字水分吃不進去,於是讓我們幾個小孩用乏煤灰撒在字上,很快使水分得到控制。寫成後,四個一人高的大字十分俊朗漂亮。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豐潤縣的張廷鍔擔任天津市市長。 作為同鄉,已近40歲的董鳳桐頗有一番抱負,親筆寫上一封信,談自己的政治見解和遠大志向。張廷鍔讀過後非常賞識董鳳桐,於是推薦他擔任四區區長。張廷鍔不是國民黨的正統軍,往往受到歧視和監護。董鳳桐是一介文人,沒有靠山。不久身邊調來一位姓劉的副區長,其是“中統”有背景。二人經常發生口角,董鳳桐非常反感這種官場惡習,不久憤然辭去職務,繼續賦閒,直至終老。
人物特點
董鳳桐的書法學華世奎,氣魄雄偉,骨力開張。他心通古意,寓巧於拙,通過博採眾長,吸取了篆隸和顏真卿的厚重筆道,形成了一種結體敦方,用筆圓轉,具有一種外形拙壯而內含俊美的藝術風格。在用筆上,董鳳桐行筆、住筆皆出中鋒,於法度端嚴中求靈巧之變,肥不臃腫,瘦不纖弱,舉重若輕,變化生姿,拙中藏巧,巧中又寓拙,一股書卷之氣飄然而出。董鳳桐雖然師從華世奎,但與老師比!他的字更具俊朗和書卷氣。
除書法外,董鳳桐還擅長蘭草和墨竹。他筆下的蘭草千姿百態,有一股曠野幽蘭的閒適與靈動。他還寫下不少關於幽蘭的格律詩,如“雲淡無風暑熱天,明窗大硯寫幽蘭。時人不知我心意,筆墨能助我大年”,“我這蘭花用筆栽!不經雨露自然開。婷婷欲展臨風笑,可惜無香蝶不來”。詩句樸實、自然,表達了他淡泊寧靜的心境。
遺留下的部分作品
董鳳桐遺留下的書法作品不多,多毀於文革時期,尤其在解放前書寫的良作更為罕見。以下圖集是僅有能找到的部分遺留下的作品。同時望其他擁有者繼續補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