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朗泉

個人履歷

1949年到瀋陽第一工具機廠工作
1953年第一批搬於工人村61棟2-1-9號
擔任管理生產主任、設計科長、車床研究所所長、黨支部書記
全國勞動模範、國家技師
享受國務院津貼

成就及榮譽

中國第一批工人出身的技術員

解放後來到瀋陽第一工具機廠,順利地通過四級技工的考試。隨著生產的不斷恢復和發展,工廠對企業管理和生產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被車間推薦到工廠政治大學學習。1952年學成回來,正趕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在瀋陽第三工具機廠舉辦高速切削訓練班,用蘇聯的設備,由蘇聯的專家負責培訓,董朗泉直接來到培訓班繼續學習深造。董朗泉經過三次脫產學習,他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和生產經驗有了顯著提高,他的技術等級已經達到了八級。1953年3月他被提拔為新中國第一批工人出身的技術員。​
在瀋陽第一工具機廠,經過董朗泉培養出來的技術骨幹有72人,其中有2人成為市勞動模範,3人成為省勞動模範,1人成為全國勞動模範。5號車間3工段就是在那時被瀋陽市人民政府命名的。​

成功總在失敗之後

瀋陽工具機一廠有一台獨生子車床,車出一根主軸需要八個小時,生產速度實在太慢,根本滿足不了生產任務的需要。董朗泉建議革新齒輪轉數來提高車床的工作效率。在幾次失敗之後,董朗泉一邊寫總結報告,一邊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吃刀量、送刀量突然加大造成的。革新後車一根主軸只需要五十五分鐘,提高工作效率八倍。​

革新後的刨床——提高工效101倍

經過國家改造擴建的瀋陽第一工具機廠,成為我國一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車床製造廠,承擔國家指派的任務:給一個軍工廠刨一個寬1.5米,長6米的車件,任務必須在四十五天內完成。按照舊的工作方法,大約需要1212個小時才能達到技術要求。解決困難的任務落到了技術推廣組。董朗泉去圖書館查資料時,看到用“精刨”代替“刨研”的新技術,回來後,借來了四個40毫米刨刀,他親自焊接,經過粗、精磨,按照需要的角度、平度做成了大刀具。刨出來的平台就像鏡子一樣明亮,僅用12小時就達到規定標準,革新後的刨床提高工作效率101倍。​

“神刀手”綽號是對他的最好評價

1955年董朗泉被提拔為車間技術主任。一次,車間接了個車氣缸的生產任務,工期三天。老技工幹了3天也沒達到要求,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把董朗泉請來,幫助查找原因。董朗泉發現問題出在刀具的安裝角度上,改進後車出來的零件完成達到要求,第二天就完成了六天還沒有乾好的活。從此董朗泉得了個“神刀手”的綽號。《工人日報》為此還發表了一篇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