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概述
1950年,他在南下後與比他年長5歲的戰友趙寰合作,寫出了歌劇《董存瑞》劇本。歌劇《董存瑞》一經上演就贏得了殊榮,當年即在中南軍區匯演中獲得首獎。1951年8月,歌劇《董存瑞》又被中國青年文藝工作團帶到在民主德國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演出。由此,董曉華與從冀、察、熱、遼子弟兵中湧現的戰鬥英雄董存瑞結下不解之緣。1952年,作為歌劇《董存瑞》的劇本作者,他和趙寰一起與多年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宣傳部創作出版科科長兼《部隊文藝》主編、第四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團長,時任中南軍區創作研究室主任的著名劇作家丁洪,接受了《董存瑞》電影劇本的創作任務。為了蒐集創作素材,董曉華曾到董存瑞的家鄉——河北省懷來縣南山堡村體驗生活達半年之久。但是,在歌劇劇本基礎上創作的電影劇本寫作過程並不順利,三人雖各有所長,幾易其稿,但均未達到比較理想的程度。後來,董曉華被中南軍區選送到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文學講習所深造。1955年,由成功導演電影《智取華山》的郭維執導、青年演員張良主演、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董存瑞》開機在即,但劇本卻仍欠一些火候。這時,在原中南軍區文化部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時任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的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陳荒煤的親自指點下,即將結束文學講習所兩載學習生活的董曉華,用了兩個月時間,一氣呵成,執筆寫出了劇本的最後一稿,成功塑造了董存瑞這一英雄形象。是年,電影《董存瑞》拍攝成功。轉年3月,董曉華參加了中國作家協會和團中央聯合召開的全國青年文學創作會議,並在會上作了重點發言,詳細介紹了電影《董存瑞》劇本的創作經過與體會,得到《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張光年(光未然)等著名作家的高度評價。在此前後,董曉華和丁洪、趙寰一起再度合作,根據電影《董存瑞》文學劇本,編寫出紀實文學《真正的戰士——董存瑞的故事》書稿,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57年4月,電影《董存瑞》與《白毛女》、《鋼鐵戰士》、《渡江偵察記》等電影一道被文化部評為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成為新中國建立初期拍攝的最優秀的一部影片。
那么,由董曉華執筆寫出的《董存瑞》電影文學劇本的最終稿,究竟成功在何處呢?據董曉華回憶,主要是在藝術造詣頗深的陳荒煤的親自指點下,正確處理了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關係,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和創造,通過一系列富有戲劇性的場面和生活細節,充分表現了影片主人公董存瑞好勝、執拗的個性,有層次地展示了董存瑞從一個普通農村少年到戰鬥英雄所跨越的生活歷程,因而成功地塑造了董存瑞這一英雄形象。這樣,使《董存瑞》電影劇本的創作,衝破了當時電影創作中公式化、概念化傾向的束縛,真正遵循了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在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其之所以比較成功,突出表現在對於董存瑞這個英雄人物的生活真實性的揭示和他獨特個性的描繪上。在寫作時,根據董存瑞的實際材料和具體情況,盡力追求的是真實樸素的藝術風格,注意不對一些情節作過分渲染,也不主觀臆造英雄的形象;在取捨創作素材時,注意選取的是那些能夠深刻表現董存瑞的思想、性格,而且又是寫作者自己在過去的生活中所經歷或體驗過的材料,一切從人物本身出發,力求對於全劇的情節和每一個細節的安排,都有助於英雄的思想、性格的發展與提高。正因如此,使劇本的創作既大體以真人真事為據,又不以此為限,而是通過對人物進行不脫離生活真實的比較充分的典型化描寫,集中筆墨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血肉豐滿的英雄人物形象,從而使出現在電影作品中的董存瑞形象,既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又個性十分鮮明,使之成為一個具有強烈時代感的活生生的典型人物。
個人榮譽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女兵 (1981) .... 編劇 我們是八路軍 (1978) .... 編劇 南海長城(1976) .... 編劇 董存瑞 (1955) .... 編劇 老鄉 (1986) .... 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