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常義

……, …… ……

董常義(1847~1910),字宜齋,陝西省合陽縣知堡鄉南知堡村人。清光緒三年(1877)大饑荒,多次徒步西安、北京販賣字帖餬口。目睹百姓苦難和世俗敗壞,乃籌建“長燈”、“舍茶”、“同善”三個善會,從事各種善舉,如掩埋劫後白骨,炎天施捨茶水,收集、焚化字紙,修路補橋等。自編《荒年歌》等勸善歌詞30首,分上下兩冊刊印。每遇遠近賽會,必徒步前往,當眾宣講演唱。慈禧太后避亂西安時,賜董為“宣講生”。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四方善士支持下,於知堡村北修建天地廟(也叫百神廟,俗稱善人廟),每年正月初九,燒香敬神,講經勸善。董死後,住廟善士在廟內設育嬰堂,經營20餘年,收養棄嬰甚多,為本縣影響較大的慈善事業。余近年得到董常義勸善書籍多種,其中有他於清光緒三十三年親筆創作還沒有來得及定稿刊印的《捷言雜字俗言》尤為珍貴。他的作品還有清光緒二十八年刊行於世的《字不離譜》,清光緒二十五年刊行《俗言教子訓女歌》(上下卷) ,書中內容非常豐富,有《訓女歌》《荒年歌》《戒菸歌》《格言詩》《奢華歌》《教子歌》《戒酒歌》《戒財歌》《快回頭》《商人歌》《惜錢歌》裡面附有清光緒三十年《俗言戒賭歌》 …… 《俗言教子訓女歌》(上下卷)匯集了董常義創作的精華,實為難得。在我的收藏中還藏有清末民初某“善人”手抄本2本,上書小楷相當規整認真,甚是漂亮,裡面內容也很豐富其中有《燕山五桂》《轉身頭報》《感化同心》《法堂換子》……有很高的文學,書法,民間文化價值。
在清代合陽著名勸善藝人董常義創作的勸善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創作的勸善歌通俗易懂,歌詞規整,平仄有序,易於記憶傳唱,最主要的是他創編的勸善歌完全是從現實出發,記錄當時社會現狀的。如: 光緒王三年上天降荒年,
數百年並未經這等荒年。
丁丑年陝西省民生塗炭
還有那韓蒲澄拜年旱乾。
……
打新麥每一石五兩五錢,
許多家缺吃的慌慌亂亂。
……
一石麥十二兩糧價又變,
錢個頭交九月一千二三。
……
每一斤麥面饃一百二三,
麥子糠每一斗二三百錢。
……
萬歲爺在北京怎知長短,
設賑災少幾個巡查官員。
有窮人想大糧將眼盼爛,
這曉是天將災窮人受冤。
萬歲爺發賑糧錢糧掛緩,
餓死人盡發了污吏貪官。 《荒年歌》
以上內容,說的是陝西光緒年間的大旱災,面積之廣和糧價之攀升,在當時清政府也大量賑災,應是好事董常義寫到這裡提到了當時社會的腐敗現象,作為勸善活動,應是勸善,念佛,誦經之內容,但經董常義的創編,把社會現狀與腐朽寫進勸善詞並廣而宣講,揭露了清末官場的腐敗,貪官污吏,官官相護的社會現象。這樣曾受到地方政府三番五次的阻撓,如:
……,
跟將此歌首尾講念
扣糧人大紳士稟於縣官。
九月里十九日盤問一遍,
蔡知縣坐二堂不容回言。
莫問倒賞責了三十手板,
…… 《宜齋思苦歌》
在《荒年歌》中提到了光緒大旱人吃人的現象,實為悽慘。
……
四鄉里人吃人不分親眷,
殺自己親生子煮的吃餐。
兄吃弟弟吃兄手足不念,
父吃子子吃父逆理滅天
上賣人肉韓合地面,
妻吃夫夫吃妻並不虛言。
…… 《荒年歌》
以上幾段可以看出董常義是一位現實主義和批判主義的勸善人士。就是在我們當今社會中這樣的作家也屈指可數,而在封建統治森嚴的社會實屬不易。
現在看來,董常義的勸善作品也有著很高的文史價值,他走街過會,邊看邊寫,邊寫邊念。來源於民間,來源於自己親身經歷,親眼目睹,把創作和生活融為一體。在他創作的《陝西兵劫歌》中,詳細記載了同治元年回族起義歷史事件。
……
陝西省同治年回賊逆反,
又殺人又放火神鬼皆寒。
初起首在渭南地界反叛,
不久的同州府動起刀炫。
行傳帖各鄉鎮招勇團練,
渭河南渭河北死屍如山。
又反在合陽縣露井打戰,
方太爺領鄉勇七十二團。
……
賊奔西走蒲富傷人數萬,
見房屋和神廟燒的可憐。
勝大人領官兵聞賊喪膽,
人說他是奸心遺臭萬年。
多大人奉聖旨領兵征戰,
盡忠心離北京剿滅賊蠻。
…… 《陝西兵劫歌》
在董常義的大部分作品中,多以勸善勸孝之作,如《養育勤孝歌》《訓女歌》《教子歌》《愛女嫌媳歌》《賢良歌》《忤逆歌》等,這些多以教化世人行孝勸善的。其中光緒十七年刻於北京的《忤逆歌》後很有哲理的兩句如下:
人莫不愛子何不以愛子之心事其父,
人莫不愛妻何不以愛妻之心事其母。 《忤逆歌》
此兩句讓人回味無窮!
董常義把他的一生放到了宣講勸善活動當中,且歷盡艱辛萬苦,刑獄之災,他一如既往。為了《荒年歌》的傳誦他不惜賣掉自家的房產並幾次見官受刑。他創作的《宜齋思苦歌》詳細的把他宣講勸善艱辛之路展現出來。
……
陝西省同州府合陽苦縣,
去十里知堡村陋巷家寒。
餘生世最喜的編歌刻板,
跟走州縣宣講警頑。
……
丁丑年陝西省�下荒年,
遇朋友送與我善惡圖卷。
請畫師繪洋布後附格言,
至四年正二月糧食缺欠。
……
莫奈何一家人逃奔西安,
受盡了苦中苦一家團圓。
……
出羅網想留世沒錢刻板,
無盤費賣了我門房三間。
四鄉里遇緣人隨心方便,
六年刻荒年歌存版西安。
此刻版蔡知縣又將我喚,
復押我十四天冤上加冤。
費盡了千辛苦此歌流傳,
余常在西安省院門勸善。
蒙老師準給照宣講生員。
…… 《宜齋思苦歌》
他與宣講勸善相伴一生,酸甜苦辣盡在其中,他是一位執著的人,豁達的人,樂觀的人,在《補續思苦歌》中笑談曰:
可憐我比方說遍,可憐我口燥舌乾。
可憐我逢人苦勸,可憐我忍飢受寒。
可憐我受辱不怨,可憐我三更不眠。
可憐我臉皮下賤,可憐我挑氈翻山。
可憐我走州游縣,印善書不圖人錢。
……
喜的是風調雨順,盼的是國泰民安。
有人說苦口勸善,又有說瘋子叫喚。
也有說好像醉漢,還有說楊墨異端。
又有說賣嘴糊談,也有說教育化賢。
又富貴又有貧賤,無平地怎顯高山。 《補續思苦歌》
董常義生活在最底層的勞苦大眾階級中,了解人民疾苦,他宣講的內容代表了清末勞苦大眾的心聲,所以在光緒到民國,他的勸善內容廣為流傳,並且大量刊印,版本繁多,說明在當時他的作品有著很強的生命力,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國受封建統治兩千多年,他的思想中還是崇尚皇權的,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萬歲爺”“光緒王”。他提出的“四恩”就是集中表現:
報天地負載之恩, 報皇王水土之恩。
報父母養育之恩, 報師傅教訓之恩。
體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思想,“庚子之亂”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避難西安,在南院門聽董常義宣講勸善,特封賜“宣講生”以示褒獎。
董常義的宣講勸善作品,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是當時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有著很高的文學,文史,宗教,民俗價值。我們應在當今社會古為今用,以史為鑑,保護和發掘優秀的民間民俗文化,為“和諧”社會服務。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這位民間藝術大家-----董常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