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酒

董子酒

子酒始於唐隋,於興明清。董子即董仲舒,西漢碩儒,少治春秋,潛心治學而“三年不窺園”。漢武帝時,其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啟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學正統,齊魯地域文化上升為國家和民族的主流意識形態。 德州

簡介:董先人敬重董子,堅守精神家園,董子讀書台雖幾度興廢,但無不昭示後人圖強固本。古時候,凡進出京都的達官顯貴、騷人墨客、學人舉子途徑德州,必三品董子酒或游賞怡情,或吟詩題賦,或登高明志。騷人墨客或雅聚其間,讀書之餘暇登台遠眺,可見運河帆檣點點。翻開歷史的篇章,一批批學子從這裡走向中國歷史的政治、文學舞台。 董子酒業以傳承歷史文明、倡導文化興市為己任,積極打造人文歷史名酒、時代名城。 自成立以來,董子酒業積極活躍在文化一線,通過學習德州的歷史、了解德州的現在、展望德州的將來,挖潛具有人文價值及時代意義的地域文化品牌。目前,董子酒業經營的主導白酒品牌為“董子酒”,開創了以經典歷史文化,即儒學思想為核心的特種白酒香型——儒香型。儒香型為“董子酒”系列香型之一,其品味純正、儒香雅致。 儒香型“董子酒”為傳播民族文化、民族品格、民族精神而傳世,是現代“儒哲、儒官、儒商、儒將、儒師、儒醫、儒伶、儒生、儒鄉”等社會諸生的上等白酒饗品。 董子酒業熱忱致力於傳播歷史文明、淨化民族精神,豐富人民民眾的物質需求,提高人民民眾的精神品位,為建設幸福德州、維護和諧社會、創造公平競爭環境而執著創業

董子酒 董子酒

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 制曰:“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寧,永惟萬事之統,猶懼有闕。故廣延四方之豪俊,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潔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今子大夫B14F然為舉首,朕甚嘉之。

“董子酒”的由來 提起“董子酒”,必然令人想到西漢碩儒“董仲舒”。提起董仲舒,必然令人聯想到漢武帝詔試賢良,董仲舒以“三策固本”思想匡扶國道。提起“三策固本”,必然會使人想起那個產生過偉大治國思想的地方——董子讀書台。   歷史大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生靈塗炭。人民要求和平,嚮往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秦始皇橫掃東方六國,一統天下。秦朝建立後,實行文化極端專制主義,以刻薄寡恩的法家之術治理天下,結果秦王朝不二世而亡。   國之道確立 漢初,黃老無為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其在前期對穩定社會、與民休息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社會發展到漢武帝時期,“清靜無為”、“任自然而輕教化”等黃老思想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進步、政治一統的客觀需要。一場涉及選擇黃老道家還是儒家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鬥爭在所難免,儒生們前仆後繼付出了血的代價乃至寶貴的生命。  公元前134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勵精圖治詔試賢良文學之士。時年45歲的董仲舒以六經之絕學,兼容百家之所長亦連答三章。漢武帝對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主張大為高興,從其所議,史稱《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開啟了漢代文治和中國文官制度的先河,開闢了多渠道選拔人才的方式,確立了儒學獨尊的地位,漢後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和統治理論最終確立起來。自漢朝以來,齊魯文化也從地域文化上升為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中華民族的立國之道。   修建董子台 隋朝時先人們為紀念董仲舒,在德州這個產生過偉大思想的地方修建了“董子讀書台”又稱“繁露台”。儒學正統在德州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董子酒以紀念董仲舒而立名。相傳,民間祭祀早有工藝釀造董子酒。明孝宗時,為紀念董仲舒,在文廟東側又興修董子祠。每年都要象“祭孔”一樣,按時祭祀董子。董子酒因之興起。 古時候,凡進出京都的達官顯貴、騷人墨客、學人舉子途徑德州,必三品董子酒或游賞怡情,或吟詩題賦,或登高明志。騷人墨客或雅聚其間,讀書之餘暇登台遠眺,可見運河帆檣點點。  翻開歷史的篇章,一批批學子從這裡走向中國歷史的政治、文學舞台。   董子酒傳奇 相傳1756年即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南巡途經德州,被運河東岸的繁榮景象和大好風光所吸引。在明媚的春光中,柳絲輕撫,書聲琅琅,詩文唱和,蔚為盛事,高台聳立,眾人登攀,好一派政通人和、市井繁榮的景象。乾隆皇帝不禁興致高昂正欲登台,突見不遠處有酒戶懸掛“儒雅董子酒”。乾隆皇帝精神倍增,上前問酒家:“何謂董子酒?”酒家答曰:“董子,乃漢時‘群儒首’。其匡扶國道,安定民心,萬世敬仰,人人尊而祀。故立名。”乾隆接著問道:“‘儒雅’何由?”酒家繼續答曰:“董子‘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其優雅、修養及博學使得四方學士‘皆師尊之’。是故,飲董子酒,人皆儒雅。”乾隆撫須笑贊道:“好!妙!”。乾隆把酒聞香,嘆曰:“此酒儒香雅致,真乃酒魂文脈之品”。只見,乾隆一口飲盡,旅途勞累一掃而光,登台至高處吟誦道:“天人三策對賢良,已見春秋大義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轉思董子失之詳。”這就是後人傳誦的御筆《繁露台》一詩。  大事件,歷史演繹總是驚人的相似。時隔15年,1771年即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再次南巡至德州故地重遊。此時,正值春盡夏初,晴空萬里,荷滿碧湖,楊柳依依,董子台依然聳立,運河旁商船無數,酒風飄香,高台上文人墨客怡情題賦,好不歡暢。乾隆皇帝聞香識酒,飲興漸濃,尋得老酒戶暢飲董子酒。酒戶取酒一碗謙恭敬上,乾隆一飲而盡,爽心清神盡享酒中之品位。而後,一邊差人盡購放回龍舟,一邊差人取壇隨其登台至高處。俯瞰運河似長龍,遠眺水天清一色,四個大字“源遠流長”格外醒目。乾隆皇帝龍顏大悅把酒痛飲,頌的千古一絕“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樓聳處久稱台。都傳繁露春秋演,誰識竹林與玉杯。”“竹林與玉杯”指的是魏晉時代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在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上“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乾隆皇帝借酒直抒胸臆,充分肯定了儒家經典思想的歷史獨尊地位以及董子酒的社會人文價值。董子酒與千古經典文化結緣的傳世證據正出自乾隆皇帝的絕美詩篇《董子台》。   董子酒價值 自此以後,董子酒獨樹一幟、釀造工藝日臻成熟。隨著歷史風雲的變幻,董子酒雖幾度興廢,但其強大的文化生命力早已經深深紮根民族精神的肥沃土壤,必將煥發別樣的青春,成為傳播歷史文明與經典文化的產品代表。董子酒文化與時俱進,必將為建設幸福德州、打造地域經濟文化高地貢獻力量,必將為國家統一大業、凝聚民族力量及締造富國、強國傳奇而發揮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