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陂村

葛陂村

葛陂村位於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招攜鎮,是享譽一方的歷史文化名村,建村1000多年來曾多次易名。令人關注的是,這個村從清代中期開始,家譜中竟然一直保存有一段用滿文記錄的文章。
金秋時節,葛陂村一年一次的民俗活動——“游神走老爺”,吸引了眾多鄉親前來觀摩,也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葛陂村歷史悠久,葛陂村分上下堡。聚居曾、楊、肖、張四大姓氏,人口鼎盛時達千人,以曾姓居多。葛陂村上堡曾氏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7年)由南豐遷入,下堡曾氏於唐僖宗鹹通年間從吉水遷入,兩大支派在此居住一千多年。上堡曾氏遷入時用地名“角陂”,下堡曾氏遷入時用地名“角溪”,遷入時間雖然相隔六十多年,卻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是為望族,顯赫一方。據村中老輩人傳講,“角陂”地名來源於村北的大石水陂——尖角陂。古時村民在築水陂時,想盡方法難成,或水毀,或倒塌。後一仙人路過,指點村人在陂底天然石基上鑿圓洞,立石柱壘石,攔截成尖角形方能蓄水灌田。依此計而行,水陂果然築成,且水肥糧豐。
葛陂村地處大華山腳下,這裡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一條望仙河自北向南傍村而過。村東鴨公嶂支脈蜿蜒至此形成雄雞振翅之貌,遠遠望去,恰似一隻展翅雄雞騰空高飛。村南東西兩岸各有一山,名大公山和司戶山,猶如兩頭巨象挽留客人,兩條長鼻對接同飲角溪水,圍成一寬闊田野。
村西有一靈犬守歲山,其形狀惟妙惟肖,像忠誠衛士守護美好家園。村北南岸一片香樟林,林中香樟枝繁葉茂如擎天巨傘,樹下黃花滿地、綠草茵茵,後龍山上翠竹青青,古松參天;北岸有“三龜送寶”山,形象逼真,三山宛如三隻碩大的千年烏龜,日夜為村民送福添祥。
村中曾有大小宗祠10餘座,有曾氏大宗祠、集園曾公祠、忠亭曾公祠、生三公祠、生五公祠、五家祠堂、達公祠堂、伯省公祠、楊氏宗祠、肖家祠堂和張氏大宗祠等。曾氏宗祠位於葛陂村的東南角,建於清朝嘉慶辛酉年(1801),為紀念開基始祖曾必先而建。門坊為6柱5間3樓單檐歇山頂磚石結構,坐北朝南,平面呈“八字”型。6根磚柱立於單層圓形石柱上,表層復貼一層扁平梯形磚。中間部分辟有大門,石欄、石抱框、石門楣均為麻石質,大門上方共分6層,門坊頂部迭四層如意斗拱磚承托歇山頂,有檐枋、檐椽、望板、連檐,上覆青灰瓦,形成勾頭、滴水,正脊中央立花卉狀葫蘆剎,兩端倒置魚龍紋,最高處約10米,氣勢恢弘。曾氏宗祠門坊裝飾精美,或繪或雕花葉、青松、仙鶴、飛鳳、麒麟、戲球獅、喜鵲、瑞雲等20餘種寓意美好的圖案,以磚雕為主,也運用了題詞、彩繪、磚雕等裝飾技法,精工雕琢,形態生動,保存完好,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為研究古代門坊的結構、形制留下活標本。村中還有明清建築十幾座,有乾隆紳士張應賢的樹德堂、紳士曾龍章的世密堂、南極流輝和涼亭水榭有達公的萬斛春、敘倫堂和思德堂,有上新老屋、義成書院、集園書院、文經書屋,有授功牌坊、節孝牌坊、風雨亭、平安庵和村北寶剎等,特別是授功牌坊,文官到前須下轎,武官到此要下馬。但由於歲月久遠,一些建築或毀於戰亂,或年久失修而倒塌。
葛陂村還是人文薈萃之地。公元1255年,南宋理宗期間,曾惠迪登第二甲第二名進士榜,授迪功郎等職。還有清代乾隆乙巳儒學士大夫曾龍光,有清乾隆庚寅年(1770年)第三十六名舉人曾龍圖,乙卯(1795年)會試授饒州府儒學司訓,即統管一州教育之官宦。有清乾隆紳士曾龍間、張應賢,有清乾隆儒士張開龍,有清光緒武進士楊文錦等,文武俊傑,不勝枚舉。據葛陂村小教師曾海祥介紹,曾氏家譜中的那一段滿族文字,就是當年乾隆皇帝用滿漢兩種文字專門回復曾龍圖的御旨。曾氏重修家譜時認為這是家族的榮耀,便請人將這段滿文載入宗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