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方靄

葉方靄

葉方靄(1629 ~1682 ),江蘇蘇州崑山人,清朝官員。字子吉,號訒庵,明代葉盛六世孫,明崇禎進士、太常寺卿葉重華的第四子。 葉方靄12歲補諸生,與徐元文是小同鄉,順治十六年(1659年)同榜進士,元文中狀元,方靄為探花。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藉口“抗糧”,發生“江南奏銷案”,因欠銀一厘即被降官,民間有“探花不值一文錢”的說法。不久授上林苑蕃育署丞。康熙十四年(1675),遷國子監司業,再遷侍講。康熙十七年(1678),朝議撰修《明史》,特開博學鴻詞科,葉方靄、張玉書任總裁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病卒。諡文敏。有《讀書齋偶存稿》。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葉方靄(1629 ~1682 ),江蘇蘇州崑山人,清朝官員。字子吉,號訒庵,明代葉盛六世孫,明崇禎進士、太常寺卿葉重華的第四子。

葉方靄12歲補諸生,與徐元文是小同鄉,順治十六年(1659年)同榜進士,元文中狀元,方靄為探花。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藉口“抗糧”,發生“江南奏銷案”,因欠銀一厘即被降官,民間有“探花不值一文錢”的說法。不久授上林苑蕃育署丞。康熙十四年(1675),遷國子監司業,再遷侍講。康熙十七年(1678),朝議撰修《明史》,特開博學鴻詞科,葉方靄、張玉書任總裁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病卒。諡文敏。有《讀書齋偶存稿》。

軼事典故

葉方靄是崑山人,家住玉山鎮,和“崑山三徐”中的狀元徐元文是同榜中的第三名。他生於1629年,比徐元文大5歲。字子吉,號訒庵,是明代葉盛的六世孫,明崇禎進士、太常寺卿葉重華的第四個兒子,12歲補諸生。順治十五年(1658年),充貢生入京,御筆初定第八名。次年春試拔第一。八月,重舉會試中式。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唱榜後,順治皇帝親諭:“朕知汝久,特拔汝為一甲進士。”又幾次對臣下稱道葉方靄的文章。授翰林院編修。葉方靄寫下《授職翰林學士感恩述懷》一詩:“麻衣席帽滿塵埃,親荷先皇釁沐來。敢道齊賢留異日,屢稱蘇軾是奇才。身離牛口驚還在,夢挽龍髯恨不回。今遇吾君重拂拭,孤桐果否爨余材。”

順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奏銷案”起,因欠賦稅折銀一厘,被革掉了功名,授上林苑蕃育署丞。其曾上疏陳情:“所欠一厘,準今制錢一文也。”但被登基不久的8歲的康熙皇帝駁回。因此民間流傳有“探花不值一厘錢”的諺謠。次年,經江蘇巡撫覆核無欠,復原職。

康熙三年(1664年),母病請終養,直到十一年(1672年)補原官。任會試同考官。十二年任日講起居注官;十四年遷國子監司業,再遷侍講;十五年,遷左庶子,再遷侍講學士。

十六年起,葉方靄先後擔任了《明史》、《孝經衍義》、《鑑古輯覽》、《皇輿表》總裁。後官至刑部右侍郎、禮部尚書。

十六年春夏的一段日子,康熙每天都要到弘德殿和侍讀學士研讀古書。這一天,他提出三國時諸葛亮和商代的伊尹誰的功勞大的問題。學士陳廷敬兩次回答了康熙連續提出的問題。康熙看著他,卻沒有點頭。過了片刻,讀學葉方靄這樣說:“伊尹是聖人,諸葛亮是賢人,就好比伊尹是孔子,諸葛亮是孔子的學生顏淵。”康熙聽後,這才點了頭。

又有一次,大家研講《博學》,康熙發問:“知與行哪個重要?”葉方靄回答:“依照宋代朱熹的學說,從兩者的關係看,知在先行在後。從兩者的實際套用效果看,則是行比知重要。”康熙十分贊同他的說法。

有一天,康熙皇帝在瀛台大宴群臣,命諸位大臣獻上各自平日的詩文作品。別人寫的都是歌功頌德的,只有葉方靄上了一篇《八箴》。康熙皇帝將所有作品讓大學士熊賜履一一過目,然後說出自己的看法,熊賜履說:“諸位大臣連篇累牘,不如方靄片紙隻字。”康熙皇帝十分高興,同意熊賜履的看法。

康熙皇帝讓他撰寫一篇《太極圖論》,看過以後極為欣賞,賜給他貂裘、文綺。

葉方靄和徐元文一起,曾經擔任《明史》的監修和總纂。黃宗羲在一首詩中曾為此寫下“此世文章推婺女”的句子,認為由兩位崑山人來主修明史,就和當年的元史由兩位金華人來主修一樣,是崑山前所未有的光榮,並步葉方靄的詩韻,和了一首五言長律寄給他,鼓勵他們不負眾望,修出一部信史出來。

葉方靄雖然身居清廷大官僚之列,但生活一直很簡樸。因病由徐元文護送回家休養,徐元文看到的是“臥榻板扉,支以四瓮,布帳多補綴”,感嘆“以為難能”。二十一年四月,在京逝世,年僅53歲,“無以為殮”。康熙皇帝認為葉方靄久侍講幄,啟沃勤勞,給予從優恩恤,特派人以茶酒奠祭,賜白銀二百兩,賜葬,謚“文敏”,成為清朝唯一一個享譽此榮的崑山人。著述有《太極圖論》、《讀書齋偶存稿》四卷、《觚齋集》、《葉文敏公集》12卷、《獨賞集》等。

蘇州滄浪亭《五百名賢圖傳贊》對葉方靄的評語是:“義釋太極,敬陳八箴。文章報國,模楷藝林。”

上世紀30年代,崑山本地人邱樾寫詩讚頌葉方靄:“賜宴瀛台榮寵臨,詩文命獻主恩深。他人連篇累牘進,不及孤臣上八箴。”截取了其一生中的一個極小的片段,以小見大,給人印象深刻。

部份詩作

裊雨拖煙萬萬絲,秋來憔顇不勝悲。何人曾到靈和殿,記得君王手種時。

村舍見紅紫葵花開特可愛

插棘編荊茅舍清,此中誰擬見傾城。紫絲作障遮空暗,紅錦裁衣曳地明。

惆悵忽從攀處得,淒涼多為別時生。不須更結繁華夢,野蝶山蜂自有情。

秋日過鄰院

山雲禪榻靜相因,偶為孤游得笑嚬。閒對景光真逝水,暗悲身世總流塵。

頻來檐鳥疑新主,別去庭花是故人。一闋漁歌數聲笛,溪邊林下轉情親。

枯樹

無復凌霄聳壑心,千尋落落臥幽岑。敢將榮悴爭時代,獨與岩流共古今。

縱使帆來難近漢,便教斫就不堪琴。南朝名士雖工賦,未解莊休意更深。

瓊樹

瓊樹何曾見一枝,紛靡眾草競英蕤。擬從騷客求蘭佩,欲向靈妃問桂旗。

天上只疑星是石,人間枉泣墨非絲。偶經抵鵲山前過,終古無端替玉悲。

清江

清江水色碧於苔,南客扁舟北渡來。曉日未瞻鳷鵲觀,陰雲已滿鳳凰台。

漫防酒醉先防醒,不怕花殘卻怕開。無限傷心還自語,此生終見太平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