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葉廷鵬1889年出生於平陽縣萬全迎學垟。貧苦農民出身,初以急公好義聞名鄉里。1924年糧荒,地主囤糧以高價運銷外地,葉廷鵬率眾攔截,強制平糶,被捕入獄。出獄後,1926年春,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員游馥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葉廷鵬協助中央農運特派員張培農在平陽開展農運工作,1927年1月成立平陽縣農民協會,任委員。4月初,葉廷鵬參與領導了千餘農民協會會員揪斗土豪劣紳吳醒玉,“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抄家通緝。
同年6月17日,葉廷鵬與張培農等發動環川200餘農鹽民攻打平陽縣城未果。1928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派鄭馨來浙南傳達“八七”會議精神,會上決定先在平陽組織武裝暴動。經過一段時間準備,6月27日,葉廷鵬組織300餘名赤衛隊員,並負責東路指揮,攻打平陽縣城,中彈負傷。在敵人搜捕下,他先後秘密轉移7次,最後避棲荒島,以青蛙搗黃泥療傷,海藻、野菜充飢,傷愈後,化裝為兌糖客至寧波等到地尋找黨組織。1929年底,他聞知金貫真、胡公冕來浙南組織紅軍的訊息,從寧波趕回永嘉,取得聯繫。1930年1月,葉廷鵬參加中央特派員金貫真在瑞安肇平洋召開的永嘉中心縣委第二次擴大會議,回平陽後與吳信直一起收繳了江南鹽堆武器。5月24日,組織萬全農民赤衛隊數百人,配合紅十三軍第三次攻打平陽縣城,攻下了縣署,繳獲縣府印信,後因戰鬥失利而撤出。此後不少黨的領導人被捕犧牲,黨組織遭破壞,白色恐怖猖獗。但葉廷鵬仍堅持鬥爭,並把革命據點從平陽東部平原地區向北港和南港山區擴展。1930年下半年,化名老金,在麻步鰲峰國小,以伙夫身份為掩護,與校長陳阜,教師何畏(黃先河)、吳毓、朱程等興辦農民夜校、婦女識字班,從事革命宣傳活動。1931年,學校被迫停辦,轉入朝陽山區活動。同年冬,在漁塘嶺門頭建立中共浙南委員會,任書記,重新籌組浙南紅軍游擊隊,兼任隊長。1930年冬,葉廷鵬來到鳳林國小找鄭海嘯,把革命火種點燃到平陽西部山區。此後,一批進步知識青年先後來浙南參加革命。在鄭海嘯的支持和配合下,他們在北港等地組織赤衛隊,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經三年多艱苦努力,在平陽北港和瑞安邊界創建起一塊方圓30里的根據地。從1931年至1937年春,中共浙南委員會恢復了平陽、瑞安兩個縣委,建立了9個區委、58個支部,黨員500多人。在瑞(安)平(陽)邊形成了縱橫幾十公里的秘密工作地區。 1936年5月,葉廷鵬任浙南革命臨時委員會書記。7月,中共浙南委員會幾經周轉,與中共上海特科接上關係,受到中華蘇維埃政府駐滬代表馮雪峰等的肯定。此時,中共浙南委員會委員黃先河在公陽(今文成縣)和泰順、福鼎邊界山區找到粟裕、劉英。8月,葉廷鵬等帶領浙南紅軍游擊隊在葛藤湖、包洋與粟裕帶領的紅軍挺進師會師,並幫助其與黨中央恢復聯繫。翌年春,劉英帶領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進入北港,葉廷鵬主動要求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對中共浙南委員會統一領導。接著,中共浙南委員會併入浙南特委,葉廷鵬任特委委員、農運部長。此後,平陽革命區域正式成為浙南遊南遊擊根據地的組成部隊。抗戰爆發後,葉廷鵬隨劉英在浙南堅持鬥爭,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9年7月,葉廷鵬參加了中共浙江省“一大”會議的閉幕大會,並在會上發言。
1941年11月5日,葉廷鵬在萬全迎學洋被國民黨頑固逮捕,備受酷刑,11日被殺害於北港水頭。
社會評價
浙南人民對葉廷鵬作出的革命貢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2005年,在葉廷鵬烈士紀念室整修竣工儀式上,平陽縣委副書記沈偉說:“葉廷鵬同志不僅是浙南農運領袖和革命領導人,而且還是浙南紅軍游擊隊的締造者,是平陽武裝鬥爭和平陽十九年游擊戰爭的主要發起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榮的一生。”
紀念葉廷鵬
紀念室
葉廷鵬烈士紀念室位於平陽縣鄭樓鎮林步橋村。紀念室始建於1996年,1997年6月對外開放展覽。2003年,被正式命名為平陽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被列入縣紅色旅遊景點之一。2005年,鄭樓鎮對其進行整修和管理,配備管理員和講解員。葉廷鵬烈士紀念室已成為廣大黨員民眾緬懷先烈的地方,也是平陽縣昆陽四中、平陽縣職業技術學校等多所學校的德育基地。2005年以來,紀念室每年接待黨員、學生和民眾達5000多人次。
緬懷短文
2009年4月3日,宋橋中學師生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葉廷鵬烈士陵園,一起來緬懷先烈事跡,告慰先烈英靈。
雖然是春雨綿綿,但是緬懷先烈、了解先烈的熱情卻絲毫不減。中午12:00開始,學生會和團委幹部在老師的帶領下,衣著整齊,安靜肅穆地來到葉廷鵬烈士紀念館。默哀結束後,學生代表懷著崇敬的心情為葉廷鵬誦讀悼詞,烈士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還給同學們講了革命烈士為了解放祖國,拋頭顱,灑熱血,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感人事跡。
最後,同學們為烈士獻上花籃,寄託著對革命先烈們的哀思。 緬懷革命先烈,寄託無限哀思,相信通過清明節緬懷先烈活動的開展和宣傳,將進一步推動該校思想品德教育,在廣大同學的腦海里深深地烙上愛國愛家的思想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