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嫗冢銘

嫗年七十有一而死,死之日,後無益貧。 [3]大父:祖父,指國祚長子朱大競。 [8]瘞(yì):埋葬。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葉嫗冢銘【創作年代】清代【作者姓名】朱彝尊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葉嫗者,乳予於襁褓者也。予生四齡,嫗歸。歸九年,浙東西大旱[1],飛蝗蔽天,歲飢,人相食。而嫗之夫適死,因就食予家。予家自先太傅文恪公以宰輔歸里[2],家無儲粟。先大父繼之[3],益以廉節自礪,知楚雄府事還,力不能具舟楫。至是,先大父已卒。先處士安度先生家計愈窘[4],嘗至絕食。從祖諱大定[5],通判成都[6],以蜀江米四斛貽處士。米色殷而糲[7],食之咽喉若中魚骨。嫗不得飽,乃流涕辭去。十年之中凡五嫁,而無輒貧。嘗語人曰:“安得十郎驟富,使我老不復更嫁乎?”其言可憫如是。十郎,謂予也。嫗年七十有一而死,死之日,後無益貧。予妻為典衣買棺以殮。越明年,予在濟南,聞而哀之,資其夫錢若干,俾往瘞焉[8]。寄之以銘曰:婦人五嫁,理則不可,貧則驅之,否誰依者?傷哉貧乎,乃至辱其身乎!

作品注釋

[1]浙東西大旱:此事發生在明崇禎十三年(1640),時作者十二歲。[2]文恪公:指作者的曾祖父朱國祚。國祚字兆隆,明萬曆十一年(1583)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攝本部尚書事。後入東閣,以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傅致仕。卒贈太傅,諡文恪。[3]大父:祖父,指國祚長子朱大競。由蔭生除授都察院照磨,擢工部主事。坐事獲遣。思宗時又出任雲南楚雄知府。因奔母喪回籍,卒於家。[4]處士安度先生:指其父朱茂曙。未仕,故稱處士。學者稱其為“安度先生”。[5]從祖:指祖父的兄弟。[6]通判成都:成都府通判,分掌糧運及農田水利等事。[7]殷而糲(lì):赤黑而粗糙。[8]瘞(yì):埋葬。

作品鑑賞

《葉嫗冢銘》選自《曝書亭集》卷七十九。為奶媽寫墓銘,而且為嫁了五次的奶媽寫墓銘,這在充斥著表彰忠孝節義的文人集中是罕見的。若不是作者身受過貧困的煎熬是寫不出也不敢寫的。這對封建吃人禮教所宣揚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無疑是一個衝擊,雖然作者還沒有根本跳出封建禮教的束縛。文章悼葉嫗之貧,也嘆封建社會中以廉節自礪的官吏的清分,對封建社會也有認識價值。

作者簡介

朱彝尊(1629年—1709年),秀水(今浙江嘉興)人。一六七九年(康熙十八年)以布衣召試鴻博,官檢討,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入直南書房。詩與漁洋(王士禎)稱南北二大宗。精研經學,深於考證金石,善八分書。工山水,煙雲蒼潤得書卷氣。卒年八十一。著述甚富,有曝亭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