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27年,葉叔華出生於廣東廣州,原籍廣東順德。
1949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
1951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徐家匯觀象台工作。
1978年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由徐家匯觀象台改制)研究員。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1年至1993年,任上海天文台台長。
198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外籍會員,
1981年,以她在天文領域的卓越貢獻,被任命為國際天文台聯合會副主席。
1988-1994年當選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
199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51年,葉叔華來到上海徐家匯天文台,那年她二十四歲。在經過最初幾年的刻苦學習後,葉叔華一舉發起對測算綜合世界時這一天文難題的探索。他們在50-70年代建立並發展了中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在各天文單位的合作下,該系統精度從1963年起一直保持國際先進水平。
1978年以來,葉叔華組織中國各天文台參加國際地球自轉聯測並推進有關新技術在中國的建立,負責中國甚長基線射電干涉網的建設。
葉叔華於90年代起,開拓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負責“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攀登項目,發起“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國際合作項目,1996年擔任首屆主席。1997年,在葉叔華的帶領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發現了第3241號小行星,經申報並獲國際天文組織批准,這顆行星被命名為“葉叔華星”,閃爍在浩瀚而美麗的星空。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葉叔華院士的支持下,上海天文台就大膽地將VLBI技術套用於我國探月衛星軌道測量的技術方案預研究,歷經艱辛,終獲成功。2007年10月24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她所積極倡導的VLBI系統,為成功探月的“嫦娥一號”作了精確測軌。她終於在八十歲時,親眼見證了恢宏美麗的“嫦娥奔月”。
現在,葉院士已經年逾八十了,但她依舊每天來天文台上班。作為國內多項重大科研的領頭人,她迄今仍勤奮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線。最近,她正積極參與建造六十五米大射電望遠鏡的重大項目,以為即將到來的“探月工程”二期再建新功。
葉叔華長期從事天體測量和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1957年受命負責建立中國世界時綜合系統,經過和同事們的努力,中國世界時精度達到世界水平。20世紀60年代後期起,開始研究運用新技術測定地球自傳運動(世界時和極移)和地殼運動的方法,在上海天文台建立了與世界同步的人造衛星雷射測距和甚長基線干涉站,並取得了國際聲譽。從1982年開始,發起了與美國宇航局在多個研究項目上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收穫。1994年,發起成立了“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APSG)國際合作計畫,每年按期活動,得到許多國際同行的支持。198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外籍會員。從1988年到1994年,連任兩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1995年,獲選中國十大傑出女性。1991年至2001年任中國攀登項目“現代地殼運動和地殼動力學研究”首席科學家。歷任中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科研成果曾獲得中國科學大會和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葉叔華主要從事綜合世界時的精確測定和地球自轉等方面的觀測研究。50-70年代建立並發展了中國的綜合世界時系統,在各天文單位的合作下該系統精度從1963年起一直保持國際先進水平。1978年以來組織中國各天文台參加國際地球自轉聯測並推進有關新技術在中國的建立,負責中國甚長基線射電干涉網的建設。90年代開拓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負責“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重大攀登項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發起和創建“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國際合作項目,1996年擔任首屆主席,198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外籍會員。1988-1994年當選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
創立我國世界時綜合系統
徐家匯觀象台是上海天文台的前身,是由法國傳教士設立的一家天文台。從1914年起,徐家匯觀象台就參與了國際上世界時綜合系統的測定工作。世界時,就是全世界統一使用的時間,它是以地球的自轉運動為基準,通過天文台的觀測而得到的標準時間系統。葉叔華進觀象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看星星,這份工作的意義在於時間——精確的時間標準,正是通過天文台的觀測,再經過一系列複雜地計算處理後獲得的。在某些尖端領域和國防生產部門,計時精度要求達到千分之一秒甚至更小的誤差。經過與同事的共同努力,葉叔華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使得她自我感覺很好。但是不久以後,在一次與測繪部門共同參加的會議上,其他部門的意見卻讓葉叔華深受刺激。這使她進一步懂得了工作的意義,同時這些意見也促使國家進一步重視綜合世界時服務工作。葉叔華受命作為此項工作的負責人,很快在業務上脫穎而出。
1958年徐家匯觀象台著手建立中國自己的世界時綜合系統,葉叔華挑起了這個擔子。到了1963年,在各個天文台共同努力下,精確度就已經躍居到世界第二位。1965年,中國結束了採用別國精確時間時的歷史。在承擔這項工作時,葉叔華剛剛31歲,而這項工作也為中國天文界贏得了國際聲譽。
在葉叔華的研究工作中,中國攀登項目“現代地殼運動與地球動力學研究”是她非常看重的。這項研究雲集了100多名科學人員,包括30多名教授級專家,葉叔華出任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可以說沒有葉叔華頑強的堅持,該項目就很難有今天的成果,甚至說很難立項。回顧這段經歷,人們發現葉叔華還是一位出色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這個攀登項目做了兩三年以後,葉叔華感覺到光是中國還不夠,她要把這個項目擴展到亞洲及太平洋地區。1994年葉叔華在北京的一個會議上據理力爭,將他們的提議從“死亡線上”拯救了回來。1995年7月,葉叔華為了爭取更廣闊的國際合作空間,準備去美國參加“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大會”。但也恰恰在這時,丈夫程極泰摔斷了股骨需要做手術。在葉叔華陷入兩難的境地時,深知葉叔華此行意義的程極泰,鼓勵葉叔華赴美國參會。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通過了葉叔華提出的規模龐大的國際合作項目計畫,並正式確定由葉叔華領銜主持這個計畫。
榮譽表彰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社會任職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屆、第五屆副主席(現是榮譽委員)、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六屆主席、第七屆榮譽委員、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志願者協會主席。第三屆中國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委員。1998—2003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十屆中國人大常委會常委。中國特大型綜合性辭典《大辭海》的副主編。
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葉叔華就成為上海乃至中國政壇上為數不多的女領導人。無論是在政協,還是在人大工作,她都是一位公認的政績顯著並且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好領導。在人大審議上海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時,身為人大副主任的葉叔華,從觀點到事實,闡述了此法建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一席發言,語驚四座,聽者折服。上海的姐妹們深有感觸;女性參政實在重要,決定政策的人們中有沒有女性就是不一樣。已經77歲的葉叔華仍在主持亞太地區空間地球動力學計畫和參與上海天文台地球動力學的研究工作。而老伴程極泰作為中國著名的混沌理論專家,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樣的充實而繁忙。老兩口都喜歡音樂,但是更多時候,他們則是各居一室,埋頭於各自的研究。孩子受父母薰陶,從小喜歡讀書。十年動亂中他當了九年工人,但堅持工余自學,“文化大革命”一結束就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後來又去美國深造取得博士學位,現在是美國一所大學的計算機教授。葉叔華曾經說過,一個人一生當中所能夠獲得的幸福是有限的,不可能各個方面都比別人強。而她所從事的天文事業又是任何一個人窮其一生的經歷都還做不夠的事業。她能夠把自己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在自己所喜愛的這項事業當中,就是她一生最大的幸福。
公益活動
葉叔華院士不僅是中外科技界著名的科學家,而且還是一位長期熱心於科普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工作的社會活動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青少年學生指導科學實驗活動、作科普報告、在廣播和影視媒體上講課、出席大型科學普及宣傳教育活動、編著《新世紀版的系列叢書——十萬個為什麼》等科學普及著作以貫徹“科學普及法”的實施和加強“四科”的宣傳教育。她不顧年事已高、科研工作的繁忙,還擔任上海市科普自願者協會的理事長等社會兼職,為提高上海市公眾的科學素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個人生活
愛侶相伴
1945年葉叔華以第一名的高分考入廣州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後,與志趣相投的同窗程極泰結為知己,到後來成為終身伴侶。而在當時,程極泰對天文的興趣要遠遠高於葉叔華,為此程極泰不惜在武漢大學上了兩年後再轉繫到中山大學。程極泰回憶說:我剛剛轉學到中山大學的時候已經發表了許多天文方面的東西,這當然是一個吸引她的因素了;我們談話涉及的範圍很廣闊,所以我想這也是使得她注意我的方面之一;當然我們兩個人長得也都不太醜,這是主要方面,所以兩個人當然一見鍾情了。1949年6月,葉叔華和程極泰從中山大學畢業,當時廣州還沒有解放,工作一時難找,葉叔華的父親為他們在香港德貞女中找到了一份教書的工作。同年兩人結為連理。但是很快他們就決定回大陸。1951年1月,葉叔華夫婦離開香港,來到上海。她敲響了上海徐家匯觀象台的大門,在葉叔華之前,徐家匯觀象台還沒有女性研究人員。
人物影響
命名小行星
1994年8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他們新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經申報提名,獲國際組織批准後,正式命名為“葉叔華星”。在中國和國際天文學界,以個人的名字為新發現的行星命名的,為數不多,而女性更少。作為一名女性,葉叔華不僅涉足了以男性為主體的天文研究領域,而且成為中國天文史上惟一的一位女天文台長。早在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使葉叔華這位在國際天文學界早有名氣的女學者有機會走出國門,第一次帶團到法國進行業務訪問。這次訪問使葉叔華有了這樣一個認識:“我最大的感受是從前總是用強調自力更生來代替閉關自守,其實,在科學上要走得快一些,要藉助外力,與國際合作。”葉叔華是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然而在跨入該研究領域之前,天文學並不是她的最愛。那時候,葉叔華最喜愛的是文學和音樂,報考大學時,只想學文科,但父親不同意,報考前夕,三次找她談話,後來葉叔華改考了數學,並以第一名的高分考入廣州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促使葉叔華對天文學發生興趣,影響最大的人是她的丈夫程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