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簡介
中文名: 萵苣、萵筍腐敗病
病原中文名: 油菜黃單胞菌葡萄蔓致病變種(萵苣細菌葉斑病黃單胞菌)
病原拉丁學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itians(Brown)Dye異名Xanthomonas vitians(Brown)Dowson、Bacterium vitians Brown
病原分類地位:
主要為害部位: 主要為害肉質莖,也為害葉片
為害症狀
萵苣腐敗病又稱黑腐病、細菌性葉斑病。主要為害肉質莖,也為害葉片。肉質莖染病,受害處先變淺綠色,後轉為藍綠色至褐色,病部逐漸崩潰,從近地面處脫落,全株矮化或莖部中空;葉片染病生不規則形水漬狀褐色角斑,後變淡褐色乾枯呈薄紙狀,條件適宜時可擴展到大半個葉子,周圍組織變褐枯死,但不軟腐。
病原形態特徵
菌體桿狀,短鏈生,大小0.42~0.83×0.65~1.25微米。有莢膜,無芽孢,單極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肉汁腖瓊脂平面上菌落乳黃色圓形,平滑且薄,邊緣整齊。在肉汁腖液中培養呈輕雲霧狀,具不完整的菌膜,有片段的薄膜飄浮,在馬鈴薯柱上生長旺盛,呈亮黃色。最適生長溫度26~28℃,最高35℃,最低0℃,51~52℃經10分鐘致死。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在病殘體上或種子內越冬,翌年從幼苗葉片的氣孔或葉緣水孔、傷口處侵入,細菌侵入後形成系統侵染。遠距離傳播主要靠種子,在田間借雨水、昆蟲、肥料傳播蔓延,高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病,地勢低洼、重茬及害蟲為害重的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1)與蔥蒜類、禾本科作物實行2~3年以上輪作。(2)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選用無病種子,雨後及時排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蟲。(3)發病初期開始噴灑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300~4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DT)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琥?乙膦鋁(DT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噻枯唑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72%農用硫酸鏈黴素3500—40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67m2噴對好的藥液50升,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