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足吾(1894年2 月24日-1993年9月4日),譜名徵,清光緒甲午年出生在湖北潛江縣城北門。著名劇作家曹禺的叔祖,12歲父萬際賡死失怙,後隨伯父萬際軒詣京求學。台北工業專科學校教授。
萬際軒是清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此時在朝廷做官。自足吾到北京後,對他耳提面命,視若親生。足吾在潛江老家時,曾師從父親熟讀四書五經,有舊學基礎,因而進京以後,在京讀書,接連跳級,讀初小一月即跳級讀高小,高小半年,又提前一年半升入中學,中學不到一年,又考取鐵路學校(北京大學前身),名列前茅。上鐵路學校後萬足吾竟然嫌功課太輕鬆,又報考北京中央陸軍測量學校被錄取。辛亥革命時,於1912年,18歲的萬足吾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走向了為革命與生活而勞累奔波的社會。
萬足吾坐上了隴海鐵路的火車,在洛陽下車後,又坐了10多天的騾馬車,車夫的響鞭,揚起漫天灰塵。他到了西安,在那裡謀到一份不錯的教職,每月收入龍洋百餘。1984年,91歲的萬足吾在台北寓所寫的《我這一生》中,這樣回憶那段最初工作的時光:“交友不慎入歧途,酒肉徵逐忘初衷。少年得意最可怕,旁無匡正害更凶。沾染惡習幸不深,重返京師學為人。”他迷途知返,很快覺悟,重回京師後,在北京著名的學校等多所學校任教15年。在成達期間,與教育界的林琴南(紓)、姚永朴、姚永概、丁庶為等前輩先後同事,並受到他們治學治教的影響,奠定了一生的教學生涯。
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兵連禍結。萬足吾離開成達後,南北奔波,顛沛流離,沒有間斷過教書生活。他任教過的學校有陝西陸軍測量學校、陝西第一中學、北京警官高等學校、北京成達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東北交通中學、龍江華北中學、青島市立中學、青島文德女子中學、青島市教師講習學校、武昌大公中學、安徽中學、安徽工業專科學校等10多所。1947年去台灣台北工業專科學校任教授,直到1980年退休。萬足吾教書從18歲到86歲近70個年頭,這在中國教育史上是個奇蹟。儒學之祖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這與門生遍布海內外的當代人萬足吾比,恐怕也該遜色了吧。
萬足吾的主要著作有《數學綱要》、《微積分》、《微積方程外編》、《高等代數》、《三角》等,先後在台灣書局出版。
萬足吾在逃亡途中,痛失元配夫人;抗日戰爭勝利,丟下7個子女去台灣。1935年冬,萬足吾帶領全家從淪陷後的東北到山東,在青島安頓好妻小,獨自一人到武漢謀職。12 月20日,在黃鶴樓攝影留念,後在小照上題詩云:“憑弔黃鶴樓,江水聲聲愁。痛恨天下亂,無人定神州。”七七事變,日寇大舉入侵,南京、武漢先後陷落。1939年,萬足吾攜眷隨任教的安徽中學步入流亡途中,後一直住四川萬縣乾梯子。萬足吾全家在乾梯子山岡面對長江的一民戶家居住,他給住居起名“愛廬”。1944年,賢慧的夫人張錦鳳胃病復發,竟因缺醫少藥,撒手人間,五女二子頓失母愛。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是中年喪妻,這一年,萬足吾恰是50周歲。
抗戰勝利後,萬足吾帶著殘破的家庭回到南京。1947年,應友人約去台北工業專科學校任教授,1948年回南京度暑假,把7個孩子中的6個帶到玄武湖玩了一天併合了影。他似乎有某種預感。從此他丟下7個子女一去40年。40年後,數度回大陸與子女重聚;百歲辭世,林洋港等台灣政要親題挽額。
1980年,86歲的萬足吾在台灣續弦的妻子張婉如和台灣出生的兒子萬德深的勸說下退休,寫了一首詩表達心情:“教書幾達七十年,譏笑窮酸從未嫌。只嘆精力日衰竭,丟掉粉筆心茫然。”
他“茫然”,是因為他無法排解對大陸親人特別對7個子女的思念!1978年1 月18日,他首次收到大陸長子德潛的信,興奮不已,寫了《讀家書》:“音訊隔絕三十年,書經百難飛眼前。乍看驚喜反疑夢,讀罷已是淚漣漣。”退休前,儘管教學繁忙,他也不可能把對子女們的思念深藏不露;退休後,那種切盼祖國統一、切盼與子女們見上一面的感情,就像奔騰不息的江水在腦子裡翻滾。萬足吾晚年寫的思鄉詩歌近百首,其中1988年5月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前的詩作,字字血,聲聲淚,不忍卒讀。探親以後的《還鄉詩》19首、《二次返鄉詩稿》12首,心境大不相同,對未來滿懷希望。他坐著火車和汽車,子女們輪番陪同,從南到北,遍晤所有親人,遍遊了名山勝水,對祖國統一充滿信心。在《詠故鄉潛江》的結尾,這樣寫:“據說全市正努力,謀成全鄂模範區。特寫此詩非歌頌。極盼未來勝過去。”
萬足吾和很多老年人一樣,60歲以前忙於工作,為生計奔波,很少注意身體,更談不上有意識去鍛鍊。但他一生的生活卻極有規律:
退休之前,他黎明即起開始一天緊張有序的工作,晚上11點以前就寢,中午休息片刻(不超過半小時)。退休之後,他也嚴格按照自己制定的作息時間表來安排一天的生活。
飲食崇尚清淡,從不大吃大喝,過年也是如此。平時喜喜歡吃蔬菜,如白菜、蘿蔔、土豆、菠菜、西紅柿、豆腐、海帶、芹菜……
每星期煨一、二次排骨湯或藕湯,喜吃小肉丸子、魚,十多天燉一次雞湯或牛肉湯。每餐講究定時定量,吃八分飽,中餐吃三兩米飯,晚餐二兩,餐後休息片刻。
常飲淡茶,如茉莉花茶、菊花茶,從來不食用任何飲料以及罐頭食品。終身從不吸菸,不飲烈性酒,只是有時飲些葡萄酒,每次亦不超過一兩。
除了生活有規律外,萬足吾的另一個養生妙方就是堅持運動。他的一生從來不吃任何補藥和補品,他常說一句話:“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自從60歲以後,除教書外,他又開始了每天有意識地鍛鍊身體,堅持做到天天鍛鍊,從不間斷。
75歲以前,他每日晨起甩手1000-3000次,然後在湖邊慢跑1500米,在草坪上打太極拳,再做自由體操(想怎樣做就怎樣做,不受拘束)15分鐘;中午睡一小時;晚餐後休息片刻,散步約40分鐘;晚上9點做些輕微活動如搖擺操、全身抖動等,用滾水燙腳15分鐘,喝半杯牛奶就寢,從不失眠。
80歲以後,他每天早晨起床後就開始做甩手運動。白天他一般散步1500-2000米,至近處公園小憩或看報,再散步回家。天氣不好的時候,他就在家中陽台上增加做甩手運動的運動量,並原地小跑10分鐘後休息。他曾說:“每天甩手千次,費時20分鐘,再慢跑(或快走)10分鐘,全身都活動到。只要長期堅持,人人都可達到長命百歲。”
除了生活有規律外,萬足吾的另一個養生妙方就是堅持運動。自從60歲以後,除教書外,他又開始了每天有意識地鍛鍊身體,堅持做到天天鍛鍊,從不間斷。
醫生評點:萬足吾老人的養生之道,就是生活必須有規律。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每天實行最佳的作息制度,都是一種為我們的健康進行儲蓄的行為。好的習慣貴在堅持,只要我們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地貫徹、雷打不動地堅持,健康的體魄自然不請自來。
1993年9月4日,萬足吾以百歲高齡在台北桃園寓所辭世。在大陸的子女德萃、德芳、德芬和德滋姐弟4人往台北奔喪。10月25日,由台灣當局“教育部”主祭,在台北第二殯儀館舉行追悼會。林洋港、連戰等台灣頭面人物親題的挽額高掛在會場中央,台灣各大專院校師生千餘人參加追悼。儀式後,殯車百餘輛送萬足吾遺體至台北富德墓園土葬。
相關詞條
-
金吾
①古代傳說中龍的一種,代表著財富· 金吾:有類似鰲魚者,胸生兩翼,喜梭巡,擔任巡察工作。據說是龍之九子中的一個。 ②金吾,即金烏。相傳日中有三足烏,為神...
金吾起源 金吾官名 相關記載 -
萬斯同
萬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清初著名史學家。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謚貞文先生,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師事黃宗羲。康熙間薦博...
布衣修史 清史文載 主要著作 人物評價 人物軼事 -
萬密齋
萬密齋 (1499 ~ 1582) 醫聖。原名萬全,號密齋。生於羅田(今屬湖北)大河岸,是我國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與李時珍齊名的著名醫學家 ,被國家中醫管...
生平經歷 醫學貢獻 作品特點 作品摘錄 軼事典故 -
醫聖[萬密齋稱號]
萬密齋 (1499 ~ 1582) 醫聖。原名萬全,號密齋。生於羅田(今屬湖北)大河岸,是我國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與李時珍齊名的著名醫學家 ,被國家中醫管...
生平經歷 醫學貢獻 作品特點 作品摘錄 軼事典故 -
萬松書院
萬松書院位於杭州市鳳凰山北萬松嶺上 ,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名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改闢為萬松書院。明代理學家王...
簡介 建築 創辦之初 明代介紹 清代介紹 -
劉三吾
劉三吾(1313-1400),初名昆,後改如步,以字行,自號坦坦翁。湖南茶陵人。仕元為廣西靜江路副提舉。入明後,於洪武十八年(1385)以茹瑺薦授左贊善...
生平簡介 明史文載 詩作選摘 -
萬昊
萬昊,油畫家,1912年生於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萬家畈村。對於生年,萬昊先生說,戶口上記的是1915年,而家譜上寫的是1912年,應以家譜上所記為是...
人物生平 生平大事 -
謝夷吾
謝夷吾(25-89),字堯卿,東漢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省紹興)。少為郡吏,學風角占侯之術。太守第五倫擢其為郡督郵。後舉孝廉,出任壽張縣令,後任荊州刺史。
人物故事 精通占卜 評價 舉薦王充 家庭成員 -
管夷吾
管夷吾(?~公元前645年),春秋初期齊國主政之卿,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又稱管敬仲。字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