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謝夷吾為官,剛正不阿,但又體恤民情。早年任會稽郡之功曹吏時,連太守第五倫妻子的車馬被他的下屬放入府衙,謝夷吾也敢當面予以責罰。後第五倫擢其為督郵,以後又為壽張縣令,遷荊州刺史,又遷鉅鹿太守,“所在愛育人物”,以德化人,頗“有善績”,其所作所為,甚合儒家之執政理念。第五倫為司徒時,曾教班固為文薦謝夷吾,稱其“才兼四科,行包九德,仁足濟時,知周萬物”,實為“社稷之元龜,大漢之棟甍”。
謝夷吾曾竭力舉薦王充,說是“充之天才,非學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揚雄、司馬遷,不能過也”。王充一生仕途不暢,他之問孔刺孟非韓以及反對讖緯迷信,也與後漢時尚多有不合,謝夷吾獨能慧眼識珠,很不容易。
鉅鹿為當時大郡,治理難度較大。因此,雖然刺史的職位高於太守,但漢章帝還是特地派遣時任荊州刺史的謝夷吾出任鉅鹿太守,這應該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安排。此前,章帝曾親自考察過謝夷吾的斷事能力:隔分東、西兩廂處置一縣三百餘事,夷吾竟“悉與上合”。這使漢章帝大為感嘆,說是“諸州刺史盡如此者,朕不憂天下”,並以此激勵群臣,致使“恩化大行,百姓樂政”。謝夷吾臨去鉅鹿前,漢章帝還親自接見,賜予車馬劍帶,並諄諄告誡:“鉅鹿劇郡,舊為難治。以君有撥煩之才,故特授任,無毀前功!”
但謝夷吾偏偏就在鉅鹿太守的任上栽了。《後漢書》稱:“夷吾遷鉅鹿太守,郡吏稱善,省奢從約,事從清儉。”可見,他既不專斷獨行貪贓枉法,也不尸位素餐碌碌無為,更沒有瞎指揮、窮折騰而使民不聊生,恰恰相反,倒是保持了他一貫的作風。但就是因為“行春乘柴車,從兩吏”這一不講排場的做法,竟然無意中得罪了權貴,冀州刺史上其“儀序失中,有損國典”,被貶為下邳令。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精通占卜
中國歷史上,方士的成分很複雜,既有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也有不學無術的江湖騙子。既有從事傳統科學技術研究的學者,也有普通的農夫商賈,還有出入宮廷的政客,最多的還是隱士、釋道之徒。
東漢的荊州刺史謝夷吾從小就受到術數文獻的薰陶,《後漢書·謝夷吾傳》記載他“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綜校圖錄,探賾聖秘,觀變歷征,占天知地,與神合契,據其道德,以經王務”。
《太平御覽》引《會稽典錄》記謝夷吾自己預測自己的逝世日期,非常準確。逝前,他對兒子說:“漢末當亂,有發掘露骸之禍。使懸棺下葬,墓不起墳。”
評價
他年輕時擔任郡府小吏,學習風角、占候。太守第五倫提拔他為督郵。當時烏程縣長有貪贓的嫌疑,第五倫派謝夷吾逮捕烏程縣長並治他的罪,夷吾到烏程縣以後,並沒有按驗,只是望著閣門趴在地上哭了一場就回來了。全縣的人都感到驚奇,不知道他要做什麼。回來以後,他稟告第五倫說:“我算來烏程縣長該死了,早在三十天,晚不遇六十天。他不過是遊魂暫借軀體呼吸,用不著施加刑罰,所以沒有抓他。”第五倫信了他的話。一個多月以後,果然有驛使帶了烏程縣長的印綬,說烏程縣長突然暴死。第五倫因此更加尊敬信賴謝夷吾。
他被推舉為孝廉,擔任壽張令,不久升為荊州刺史,改任鉅鹿太守。謝夷吾所到之處,他都爰護撫育百姓,有很好的政績。第五倫擔任司徒時,吩咐班固寫文表推薦夷吾說:“臣聽說堯提拔稷、契,政治興旺,天下太平;舜任用皋陶,天下和樂。殷商、周代雖然有高宗、姬昌、姬發這樣的天子,仍然靠了傅說、呂望的謀略,所以能夠使事業興旺,協和得當。”
《後漢書·方術列傳·謝夷吾傳》說謝夷吾“學風角占候”但又“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綜校圖錄,探賾聖秘,觀變歷徵,占天知地,與神合契,據其道德,以經王務”。
從前他擔任佐吏,跟著臣做事,他發揚忠誠剛毅的操守,身具史魚的品節,監督臣嚴明法紀,他被選拔做了地方長官,恩惠布於百里,給百姓造福愈益奇異,流布教化像神一樣。及至管理荊州,威信行於境內。他奉守法紀,制訂政策,有周公、召公的風範;生活儉樸,行止簡約,繼承公儀休的節操。
尋訪有功績有才能的人,是地方長官的表率;聞聽聲名考查實際情況,為九州牧伯中的第一位。調任鉅鹿太守,和睦太平。品德器度,功績謀略,有伊尹、呂望、管仲、晏嬰的能力;推闡恢弘道術秘奧,能夠同史蘇、京房等輩相比。雖然他為國家勤勉努力,然而他身體力行,內心謙讓,不求名聲而得到榮譽,沒到處奔走而受寵幸。
謝夷吾“柴車行春”的遭遇,有助於人們客觀公正地審視儒學。儒家傳統中確有中華民族的精華,但不要忘了其中的糟粕———假如沒有一個“禮”字作為儒家學說的核心,都讓你們去“仁愛”,去“務實”,去保持“獨立人格”,中國古文化”本來就很難以“孔丘與朱熹”一言蔽之,儒學也不是治世良方,更不能再去“獨尊儒術”,把它當作讓人頂禮膜拜的聖經,倘若要從儒家學說中繼承一些什麼有益的東西,也得把它們從那個以”禮”為核心的框子裡挖出來”為我所用”,這才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舉薦王充
謝夷吾在任荊州刺史時,恰逢漢章帝南巡,章帝親聽謝夷吾“決正一縣三百餘事”,件件都稱他的意,認為如果各地刺史都能像謝夷吾那樣,自己就不憂天下了,因此章帝破例當場將謝樹為百官楷模。此後,曾任會稽太守、當時已在朝中任要職的第五倫因年邁有病,極力推薦謝夷吾,使謝的聲望更著。正因為謝自知有一定的“資本”,認為只要能得到皇帝認可,王充就有可能得到徵召,遂越級直接向漢章帝奏薦王充。他大膽地寫道:“充之天才,非學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揚雄、劉向、司馬遷,不能過也。”當時謝夷吾沒有看過《論衡》全書,但他在曾經的接觸中,充分看準王充是一位奇才,才敢如此下筆,因為一旦失實,是會犯大罪的。
章帝又一次信任了謝夷吾,他讀了奏本後,下令“特詔公車征”。但王充卻以老而有病予以謝辭。其實王充當時只有62歲,並不衰老,因為他直到約70歲時才去世。本來,他被徵召時生活貧困,這應是一個改變生活境況的極好機會。他之所以不願赴任,一是因為《論衡》還未最終定稿,尤其是他不願將此書帶到朝中;二是因為當時章帝及朝官尊經崇儒,《論衡》中的思想多與之牴觸,王充感到要是章帝讀到《論衡》,不僅自己很可能不受歡迎,而且還會累及舉薦人謝夷吾。
就在徵召令發出不久,章帝患病死去,接位者劉肇,是為和帝。此時謝夷吾感到自己不再像章帝時那樣好說話了,便不復再薦王充。
家庭成員
先祖
申伯、宏、廣、烈、騭、預、昌後、守達、民、秩、雍、林、渙、旺、珽、國輝、寧、福、揚禎、平和、文、武,傳九世;武、秉槐、堂、瑛、文軒、福郎、宜禮、怡、夷吾。
祖父
謝宜禮,字文儀,博通五經,為一代名儒;擔任諫議太夫,史稱直臣。
父親
謝怡
妻
配萬氏
兒子
謝瑀,漢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擔任御史中丞大夫。
古文記載
時孝章帝巡狩,幸魯陽,詔其決獄三百餘事,均合帝意,嘆其“諸州刺史盡如此者,朕不憂天下”。因巨鹿劇郡,難治,特遷巨鹿太守。臨發,賜車馬劍帶,勉其無毀前功。後因行春乘柴車,從兩吏,冀州刺史上其“儀序失中,有損國典”,被貶為下邳縣令。《太平御覽》引《會稽典錄》記其預自剋死日,如期果卒。敕其子曰:“漢末當亂,有發掘露骸之禍。使懸棺下葬,墓不起墳”。《後漢書》有傳,《太平御覽》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