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綠河源[景區]

萬綠河源[景區]
萬綠河源[景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萬綠湖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廣東省河源市引東源縣新港鎮境內,距河源市區6公里,因處處是綠,四季皆綠而取名萬綠湖。它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新豐江水庫,是一九五八年籌建新豐江電廠時,在新豐江流徑的最窄山口亞婆山峽谷修築攔河大壩蓄水形成的。

打造深莞惠經濟圈“後花園”

本月初,河源源城區與酷派集團、深圳市前海弘稼科技有限公司舉行農業生態項目簽約儀式,酷派集團、弘稼科技將在源城區打造集現代農業示範區(產學研基地)、農產品網際網路、電商交易平台以及農業觀光旅遊於一體的科技型農業綜合生態園。酷派集團如此大手筆投入,看中的正是河源一流生態環境和山水等自然資源優勢。

河源有著“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的美稱。“萬綠河源”凸顯河源擁有一流的綠水青山和生態環境;而“客家古邑”則彰顯河源作為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坐擁這些生態和山水文化資源,河源如同一座有待開挖的金礦,開發潛力巨大,後發優勢明顯。河源市委書記張文表示,河源要唱好“山歌”,念好“水經”,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走出一條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綠富”雙贏的綠色發展路子,把河源打造成深莞惠經濟圈的“後花園”。

加快綠色發展實現綠色崛起

萬綠河源[景區] 萬綠河源[景區]

河源南融,推進與深莞惠現代生態農業、社會事業等“五個一體化”建設, 正立足於其優良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山水資源和旅遊文化資源,著力打造深莞惠經濟圈的“後花園”。

深圳華大基因也看中了河源這座深莞惠經濟圈“後花園”。7月15日,深圳華大基因與河源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其中一個重磅項目,是打造“萬種物園”,建立華大基因活體庫,將全世界的動植物“收入囊中”,力爭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生命健康產業為特色的示範基地,把基因技術及其套用產業打造成河源支柱產業之一。

根據協定,華大基因還將把領先的前沿基因技術延伸至健康產業、農業產業領域,進一步把華大基因的科研、人才及產業化優勢與河源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優勢深入對接,助力河源打造立體農業、循環農業、休閒觀光農業、景觀農業等融為一體的現代高效農業。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相中的,就是河源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以及河源可以保證活體庫的穩定性及可持續性發展。

河源與華大基因聯姻,是該市立足自身生態和資源優勢,加快綠色發展、實現綠色崛起的一個縮影。張文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河源生態環境極佳,資源豐富,要實現綠色發展,唱好“山歌”、念好“水經”,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引進華大基因,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在農業上的套用,意味著河源在推進與深莞惠現代農業一體化發展的方向,邁出可喜的一步。

河源不僅“引進來”,還“走出去”。在珠三角居民消費升級、特別是對餐桌綠色消費強大的需求下,河源正著力打造深莞惠優質農產品基地和“菜籃子”。越來越多的特色農產品走出河源,成為深圳市民餐桌上的“家常菜”,帶動了當地的村民致富。

鷹嘴蜜桃就是河源優質農產品“走出去”的鮮活例子。依託網際網路,連平鷹嘴蜜桃走向深圳乃至全國;農戶們通過微信一天賣出2萬斤的鷹嘴蜜桃事例比比皆是!鷹嘴蜜桃熱銷的背後,反映出河源依託一流生態生產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大好前景。目前,河源正籌建大型農村電商平台,積極對接深圳農產品流通渠道,通過線上銷售線下專營,讓更多的河源農產品“直通”深圳市場。

除了現代生態農業,河源還依託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端旅遊業。如今,河源的健康休閒、養老養生等旅遊景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深圳市民。統計數據顯示,在河源遊客來源地的構成中,深圳占50%以上的比例,以深企投資的河源巴伐利亞莊園為例,該景區2014年11月試業以來接待遊客累計超過120萬人次,80%的遊客來自深圳。

在深河推進一體化建設的大趨勢下,深圳養老等部分社會功能正逐步往河源延伸。不久前,巴伐利亞莊園被授牌為“深圳異地(河源)養老創新基地”。記者在此採訪時,遇到前來度假的深圳人李大姐。她5年前退休,去年在這裡買了一棟小木屋,屋內有一鍵呼叫和定位系統,屋外有華大基因DD健康體驗中心,適宜年長者生活。“再過幾年就到這裡養老常住了”,她感嘆。在巴伐利亞莊園,像李姐這樣的深圳人並不少。贛深高鐵開通後,河源將融入深圳半小時生活圈,為深河開展異地養老基地建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發揮生態優勢做足“山水文章”

萬綠河源,是外界對河源最熟知的美譽。廣東省唯一沒有酸雨的城市,73.3%的森林覆蓋率全省第二……這些稀缺的生態資源是河源未來競爭之本、財富之源。

根據“十三五”規劃,河源將進一步做足“綠”色文章。在這片綠地上,最耀眼的明珠非萬綠湖莫屬,河源人也對之自豪:蓄水量139億立方米,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Ⅰ類水質標準,滋養著深莞惠及香港等地數千萬民眾。

“我們在深喝的是萬綠湖水,河源把萬綠湖保護好了,就是守住了一個‘金飯碗’。”這是深圳市商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於劍在河源農夫山泉基地考察時的感慨。的確,馬路寬了,高樓多了,錢包鼓了,可是清澈的河水、潔淨的空氣在一些地方卻成了奢侈品,人們對綠色生態的渴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

近日,河源又榮獲一個特殊榮譽:在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的評選中,河源入圍“2016中國最乾淨城市排行榜”十強。生態資源,無疑是河源最寶貴的資源之一。“河源現在是一種富有的貧困、美麗的貧困,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張文以農夫山泉為例:農夫山泉在河源投資建廠後,現在一年銷售達七八個億,給當地納稅1億元。此外很多知名飲用水企業也在利用萬綠湖的水資源。

在嚴加保護與科學開發利用下,將萬綠湖的水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打好水產業的優勢“牌”,是河源唱好“水經”的一大著力點。記者採訪獲悉,目前,布局於深河產業城的水產業園正加快規劃建設,將全力打造為華南地區乃至全國有影響的食品飲料生產基地。專家形容,將水產業打造成河源的支柱產業,可謂是“點水成金”,讓一湖碧水變成源源不斷的“流體黃金”。

除了水資源,作為深莞惠等地市民主要的休閒自駕旅遊目的地,河源擁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當前正突出“特、強、小、美”四個關鍵字,打造宜居、宜游、宜業的特色小鎮,建設美麗鄉村。河源全面融入深莞惠經濟圈,為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解決了“客從何來,物往何去”的問題。“不僅要吸引更多的企業、資本參與到特色小鎮建設中來,也要吸引更多深莞惠乃至整個珠三角的遊客到河源消費,這就解決了河源旅遊產品、特色產品的銷路問題,為深莞惠乃至珠三角市民提供更有效的需求供給,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張文強調。

學習“深圳經驗”激活河源文化

如果說,好山好水的河源是一個聚寶盆,那么,蘊藏山水之間的深厚河源文化就是其中的大寶藏。河源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國紅色革命策源地之一,客家文化、趙佗文化、王陽明文化、恐龍文化、紅色文化,共同滋養了這片土地,當前,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多處“養在深閨人未識”,有待進一步保護與開掘。

龍川佗城,距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鎮長黃東琳對記者介紹,河源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早在秦朝趙佗率大軍從中原進駐龍川。專家考證,廣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趙佗開始。佗城至今保留48個古老的祠堂,成為秦漢時期中原人南遷並定居的歷史見證。

圓圍、四方樓、排屋……現在,河源還保存許多客家文化的歷史印跡。記者近日到“客家第一城”佗城採訪,發現這裡雖不大,但古蹟諸多,南越王廟、古越王井、孔廟、清朝的考堂、祠堂等,都在腳程範圍內。

隨行的黃東琳告訴記者一個趣聞:佗城是“嶺南客家之源、科舉文化之窗、趙佗興旺之地,還是中華姓氏之最”,僅佗城一個小鎮有多達179個姓氏。曾經有一個43人的班級,姓氏也是43個,沒有一個是重姓的。

如今,佗城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已提上日程,其中不乏深圳元素的介入。今年6月,龍川縣聘請北大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中營都市設計研究院總設計師陳可石,作為佗城旅遊文化產業園開發總設計師兼首席顧問,並簽訂整體規劃與景區長遠發展合作框架協定,力爭實現“北有平遙、南有佗城”的夢想,把佗城這個老祖宗留給龍川的“金飯碗”用好、擦亮。

在河源的歷史名人中,遠有趙佗,近則有王陽明。約500年前,王陽明上書朝廷,增設和平縣治。和平因此成為河源“陽明文化”的發源地。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城廂鎮改名“陽明鎮”。

由於這個緣故,和平人對王陽明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在陽明鎮東山嶺上,屹立著一尊王陽明銅像,眼睛眺望腳下的城宇與遠處的青山。館長吳更生告訴記者,這是現存唯一的王陽明坐姿銅像。現在,常有遊客慕名前往,登上666層台階,拜謁先賢。

無獨有偶,在和平縣政府所在地,有一棵當年王陽明所植的高大古榕樹,歷經數百年仍枝繁葉茂、綠意盎然。古樹古城,客家古邑河源正如這棵老榕樹,既滿載著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又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