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紫巷清真寺

萬紫巷清真寺

萬紫巷清真寺位於濟南城西五里的村落,寺坐北朝南,規模較前略大,有北屋三間,占地約50平方米。可沐浴、禮拜、主麻日也可在此聚禮。

歷史沿革

背景

1904年5月1日,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袁世凱、山東巡撫周馥上奏清朝政府,擬請在山東內地自開商埠。 1905年開埠後回族民眾開始在此設立店鋪,1910年清政府指令濟南地方政府將地處商埠區內辟外國人專用的商場, 德國人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四面長廊,按“灣子”諧音,定名為“萬字巷商場” 。這裡就成為濟南最早的中西貿易的場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人大都離濟回國,商場重歸商埠總局管理。 濟南回族民眾開始在此開設店鋪,亦有設立分號者。到了“文革”後期,取“萬紫千紅”之意,改為“萬紫巷商場”,沿用至今。

初建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濟南商埠區日漸繁榮,而萬紫(字)巷一帶,商店林立,回族小商攤販業發達,如雞、魚、鮮果、牛羊肉生意紅火,為方便穆斯林宗教生活方便,1940年前後商場穆民捐款購買萬紫巷商場內四排平房中第二排西側房屋一間,占地面積16平方米。以供商場穆民禮拜之用,並定名萬紫巷清真寺。管寺鄉老馬振江,教長崔連級。

修繕重建

1951年外聘楊教恩阿訇執教,1956年萬紫(字)巷 商場公私合營後經過穆斯林商戶爭取,寺址遷至萬紫巷東南角、寺坐北朝南,規模較前略大,有北屋三間,占地約50平方米。可沐浴、禮拜、主麻日也可在此聚禮。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1960年隨著商業凋零,萬紫巷商場穆斯林大多離開。萬紫巷清真寺房屋被挪為他用,只批准萬紫巷西街十三號(萬紫巷國小南鄰)僅九平方米的小屋,作為阿訇住房兼清真寺,此處僅能容阿訇一人居住禮拜。文革開始後楊教恩阿訇被批鬥,住房收回政府。萬紫巷清真寺無形中消失,1992年冬楊教恩阿訇歸真,再也無人說清萬紫巷清真寺興亡始末了。

地理交通

清末距濟南城西五里的村落,名叫五里溝。這個村子的東面有一片荒冢累累的義地,義地旁邊有一個長年積水的大水灣。因為這裡距濟南城較近,所以四鄉八鎮的農民,每天早晨都推車挑擔到這裡來出售他們的農副產品。 因為是早市, 人們稱此處的集市為"夜貓子市”。堤口莊、北大槐樹、西關回族來此處設攤趕集時無法去清真寺,經常在路邊禮拜。有些商販為了方便經營,也在此處建起自己的店鋪,改流動販賣為坐店經營。這樣,漸漸地形成了街巷。因這些房舍都靠近大水灣,故名“灣子巷”。

萬紫巷清真寺位於濟南城西五里的村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