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魁藥莊

萬盛魁藥莊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由祁州縣舍二村張家創立經營的拆貨棚字號,明朝末年,祁州就素有“大江以北發兌藥材之總匯”的稱號,至清朝中葉,藥市規模已擴大到全國,藥業進入鼎盛時期。 萬盛魁藥莊專門為各大藥鋪提供原藥材,由於其藥材質地優良,價格合理,很快發展成為祁州著名的藥鋪字號,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其業務範圍除了河北境內,逐漸擴大到山東、山西兩省。 以買賣靈活,服務周到為特點),專門為各大藥鋪提供原藥材及藥材切片,其藥材質量優良,價格合理,很快發展成為祁州著名的拆貨棚字號,業務範圍除了河北境內,逐漸擴大到山東、山西兩省。

萬盛魁藥莊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由祁州縣舍二村張家創立經營的拆貨棚字號,明朝末年,祁州就素有“大江以北發兌藥材之總匯”的稱號,至清朝中葉,藥市規模已擴大到全國,藥業進入鼎盛時期。萬盛魁藥莊專門為各大藥鋪提供原藥材,由於其藥材質地優良,價格合理,很快發展成為祁州著名的藥鋪字號,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其業務範圍除了河北境內,逐漸擴大到山東、山西兩省。民國初期,萬盛魁藥材鋪雇員規模達到200餘人,業務逐漸擴大到全國。

歷史背景

安國古稱“祁州”,歷史記載自宋代起祁州就有了藥材交易廟會,但限於當時社會環境,藥材交易範圍僅限於本縣及鄰近州縣。至明初,社會穩定,醫藥學發展,加上兩代帝王先後修廟立碑,祁州的藥材交易市場影響力與日俱增,交易範圍逐漸擴大,始有“藥不經祁州無藥味”之說,被世人譽為“大江以北發兌藥材之總匯”。明末清初,藥市規模已擴大到全國,廟會亦由每年一次發展為一年兩次。清中葉形成了由全國各地藥商組成的“十三幫”和本地藥商及藥市服務行業組成的“五大會”,祁州藥業進入鼎盛時期。

藥莊發展

萬盛魁起初是祁州縣舍二村張家在清朝乾隆年間創立經營的拆貨棚字號(拆貨棚,因最初在市場上搭棚經營,故稱“拆貨棚”,即買賣個子貨,也買賣切片。是介於“幫商”與藥鋪之間的中間環節。以買賣靈活,服務周到為特點),專門為各大藥鋪提供原藥材及藥材切片,其藥材質量優良,價格合理,很快發展成為祁州著名的拆貨棚字號,業務範圍除了河北境內,逐漸擴大到山東、山西兩省。至民國初年,萬盛魁達到鼎盛時期,時掌東張洛恩僱傭掌柜、掌盤、掌作、下路、學徒等40多人,切片工120多人,業務擴大到全國,與當時規模較大的天津同興和、瀋陽寶和堂等均有業務往來。
張洛恩自幼聰慧,由於家裡經營藥行,從小受到薰陶, 12歲就在自家店裡學徒。他改進傳統藥材切片技術,形成了當時萬盛魁的獨特切片工藝,切制的藥材切片完整、均勻、美觀、鮮艷、不捲曲、不變形。一個大如冬棗、堅硬似石的檳榔,經萬盛魁的獨特工藝可切出100多片,片薄如紙,可隨風飄揚,被業內譽為“百刀檳榔”刀法;其加工鎊制的鹿茸片、犀角片久負盛名,因工藝獨特,被冠以“雲片鹿茸”、“刨花犀角”。在經營藥莊方面,張洛恩對藥材的質量精益求精,保證了萬盛魁藥材的優質地道,發揚了萬盛魁注重質量、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使萬盛魁成為遠近聞名的藥莊。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萬盛魁藥材鋪事業蒸蒸日上之時,日軍發動了“七.七”事變,隨後安國藥市連遭國民軍潰兵、日偽軍搶掠,商戶大部遷往天津,部分遷回原籍或搬往北京、漢口、廣州、亳州等地營業。時萬盛魁藥材鋪掌柜劉錫鐸於1938年將藥莊遷往天津,改名為振豐藥行。員工部分跟隨前往天津,剩下的員工在老號櫃手李正和的帶領下,於1940年,選址安國縣城東北方向城東鄉,開辦萬昌和藥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