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圜(yuán)丘及山脊上多見生活住址;東部則發現有相當數量的墓葬,形成東西長750米、南北均寬200米的遺存分布區,面積為15萬平方米。遺址的年代跨度較大,從新石器時代直至明代晚期,其間歷經了商周、春秋戰國、兩漢、魏晉等四個時期。這六個時期包括有新石器、先高句麗、高句麗早期土著、高句麗中晚期、滿族先世等五種文化性質的遺存,代表了六種新的考古學文化。
遺址面積15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是生活居住區,東部則發現相當數量的墓葬。其中積石墓、方壇積石墓反映出高句麗時期的一種特殊葬俗,與這兩種墓葬同期的生活居址的發現對於研究高句麗的起源與發展、早期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遺址發掘面積6000餘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分別相當於新石器、商周、春秋戰國、西漢、魏晉及明代。其墓葬非常有特色,分為土坑墓、土坑石槨墓、土坑石槨石棺墓、大蓋石墓、大蓋石積石墓、積石墓、階壇積石墓等7種,還發現了以女性為主體的40餘人的合葬墓。雖然分期上仍有缺環,但基本建立了從石板墓到積石墓比較清楚的序列,能看出前後傳承。
文化類型

已發現22座四個不同時期房址,三個不同時期的墓葬56座。其墓葬非常有特色,該遺址反映出高句麗早期及先高句麗時期的社會生活。雖然分期上仍有缺環,但基本建立了從石板墓到積石墓比較清楚的序列,能看出前後傳承。
發現價值

首次確定了高句麗早期生活居住址地文化內涵;具有傳承關係的墓葬形制為高句麗墓葬起源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大量人骨為高句麗文化體質人類學的DNA研究提供了大量實物標本。該遺址的分期工作把高句麗文化與本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聯繫起來,為青銅高句麗時期考古學文化的深入研究樹立了一個可供參照的標尺,對東北亞青銅時代及高句麗遺存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通化市萬發撥子遺址26座墓葬及灰坑中出土的豬骨進行了分析,揭示了該遺址中家豬和野豬在食物結構上的差異,探討了採用食譜分析方法鑑別家豬與野豬的可行性.未污染豬骨的骨膠原δ13C和δ15N分析顯示,豬主要以C3類植物為食.家豬與野豬的δ13C值無明顯差異,但δ15N值的差異顯著,這當與家豬食物中包含較多的蛋白質有關.家豬與野豬食譜的內在差異,預示著通過食譜分析方法科學鑑別家豬與野豬和探索家豬起源,將具有廣闊的前景。
發現意義
吉林通化萬發撥子遺址的考古發現,具有很大的考古和歷史文化意義。
1、萬發撥子遺址所處渾江中上游,應為“高句麗先世”貊人故地;
2、遺址中土坑石槨(棺)墓與大石蓋墓、積石墓共存,反映了西漢高句麗建國前,遼東“氵歲”與“貊”文化的交匯;
3、遺址“二期”三足器的存在,主要反映了“西團山文化”的影響所及;
4、以“三、四、五”期為代表的主體文化內涵,是“二江”流域“前高句麗”時期的貊族(高夷)青銅文化遺存;
5、萬發撥子遺址的“環山圍溝(壕)”,是高句麗城邑出現前,貊部(高夷)氏族聚落的代表類型。在高句麗建國前,不存在“古句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