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方向:家蠶病理學與套用微生物學。主持研究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省部“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省市套用基礎項目以及地方項目20餘項。近年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45篇,參加編寫出版了《家蠶病理學》大學本科教材以及其他專著和科普叢書4本,參加了省部關於蠶種檢驗及蠶藥使用技術規程與質量標準編審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2000版有關蠶、蜂、魚藥的收審及標準的審核。在家蠶體內發現鑑定出胚胎傳染性迥然不同的微孢子蟲新屬種,其生物學分類信息和SSUrRNA核心基因序列登錄在美國NCBI資料庫,有2篇論文被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中心資料庫(CABI)收錄,並突破蠶體病理學的傳統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分型檢疫技術套用於生產且列入國家星火計畫,累計已為社會創直接經濟效益近億元人民幣;已獲四川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主持人),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參研)。主要講授及已講授課程:家蠶病理學、套用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免疫學、試驗設計與生物統計。
簡歷
1978年2月—1982年1月,西南農學院,蠶桑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2年2月—1988年5月,西南農業大學,蠶桑系,助教
1985年9月—1988年7月,西南農業大學,家蠶病理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8年5月—1992年5月,西南農業大學,蠶桑系,講師
1990年3月—1995年12月,四川省家蠶微粒子病防治領導小組副組長
1992年6月—1998年6月,西南農業大學,蠶桑絲綢學院,副教授
1996年1月—2000年12月,農業部聘全國蠶種專家小組疫病防治專家
1998年6月—2005年7月,教授,西南農業大學,蠶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家蠶病理及養蠶教研室主任
2003年9月—2005年7月,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獲博士學位
2005年7月—2007年4月,西南大學,教授,生命科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主任
2008年1月—2015年12月,國家現代農業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
2010年1月-2015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2010年1月—2015年12月,重慶市蠶業科學院客座研究員
2010年1月—2015年12月,雲南省陸良縣人民政府聘蠶桑產業發展首席專家
2007年4月—迄今, 西南大學,教授,生物技術學院家蠶病理生理及套用微生物研究室主任
科技成就
1 、長期從事家蠶病理學基礎研究與疫病防控技術研發,先後主持研究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以及省部級“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基礎和套用基礎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以及地方項目30餘項, 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病毒、細菌、真菌及微孢子蟲等傳染性疫病,其中在家蠶病原微孢子蟲的生物學分類及病理方面取得創新性成果,首次從家蠶體內發現鑑定出胚胎傳染性迥然不同的微孢子蟲的新屬種,其生物學分類信息和SSUrRNA核心基因序列登錄在美國NCBI資料庫,並突破蠶體病理學的傳統理論,在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博士提出的蠶微粒子病母蛾檢驗技術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分型檢疫技術套用於生產且列入國家星火計畫,已累計為社會創直接經濟效益近數億元人民幣,曾獲四川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主持人,1996)。近年來進一步發明了家蠶微粒子病原孢子顯微圖象計算機識別軟體V1.0以及家蠶微粒子病母蛾檢驗自動化磨蛾制樣系統裝置,並開始在蠶種生產部門及檢驗機構套用。
2 、近十年來帶領團隊開拓新的研究方向,開展了套用微生物與生物技術的研發,主要以蠶桑生態中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為資源基礎,分離和發掘有套用價值的微生物及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工作取得了創新性進展,從蠶體病原微生物分離鑑定了一種稱為prodigiosin的代謝產物,不僅具有抗癌、抗真菌的活性,並在國際上首次報導prodigiosin具有抗病毒的活性,該發現將引起醫藥微生物國際同行的關注。
迄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自2010年以來共申請專利13項,其中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軟體著作權1項。參加編寫教材、專著和科普叢書5本,參加省部關於蠶種檢驗及質量標準編審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2000版有關蠶、蜂、魚藥的收審及標準的審核。
代表性論文(“*”為通訊作者)
1. Wei Zhou, Cheng Zeng, Renhua Liu, Jie Chen, RuLi, XinYan Wang, Wenwen Bai, Xiao yuan Liu, TingTing Xiang, Lin Zhang, Yong-Ji Wan*. Antiviral activity and specific modes of action of bacterial prodigiosin against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in vitro.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5,DOI.10.1007/s00253-015-7242-5 ( SCI )
2. Jing-Jie Wang, Li Yang, Xin Qiu, Rui Fan, Xiang Ao, Wei Zhou, Jing-Hua Li, Dong-Yang Zhao and Yong-Ji Wan* . Powdery Mildew on Mulberry in Yunnan, China is Distinct from Other Phyllactinia spp. on Morus.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14,162(6):377-386 ( SCI )
3. Jing-jie Wang , Li Yang, Xin Qiu, Yong-gui Liu, Wei Zhou, Yong-Ji Wan*. Diversity analysis of Beauveria bassiana isolated from infected silkworm in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molecular data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colony,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3,29(7): 1263–1269 ( SCI )
4. Wei Feng, Xiao-Qiang Wang, Wei Zhou, Guang-Ying Liu, and Yong-Ji Wan*.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pase-producing bacteria in the intestine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reared on different forage. 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 2011,Vol. 11 | Article 141 ( SCI )
5. Zeng Tu, Qiangbo Liu,and Yong-Ji Wan*. Reduced infe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resistance of microsporidian ( Nosema bombycis) after spore wall proteins-removal treatment. 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 2011,5(30:5319-5324 ( SCI )
6. Zhixiong Jin,Wei Zhou,Ya Wang,Yan Wang,Wenjing Li,Chaojin Shi,Yonggui Liu Yong-Ji Wan*. Antibacterial effect and cytotoxicity of β-1,3-1,4-glucanase from endophytic Bacillus subtilis SWB8.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2011, 51(11) :1527 1537
7. Wei Zhou, Zhi-Xiong Jin, and Yong-Ji Wan*. Apoptosis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A549 cells induced by prodigiosin analogue obtained from an entomopathogenic bacterium Serratia marcescen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0, 88:1269-1275 ( SCI )
8. Zhijun bai, Licheng Liu, Zeng Tu, Lisi Yao, Jianwei Liu, Bing Xu, Boheng Tang, Jinhua Liu, Yongji Wan, Meiyu Fang ,and Weijun Chen. Real-time PCR for detecting circulating dengue virus in the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in 2006.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2009,57(12):1547-1552 ( SCI )
9. 汪靜傑,趙東洋,劉永貴,敖翔,范蕊,段正巧,劉艷萍,陳倩茜,金志雄, 萬永繼 .解澱粉芽孢桿菌SWB16 菌株脂肽類代謝產物對球孢白僵菌的拮抗作用, 微生物學報,2014,54(7):778-785
10 .王金芳,劉光英,翟逸, 萬永繼 .萊氏野村菌Cq 菌株幾丁質酶基因的克隆與表達分析, 微生物學報,2010,50(4):493-499
11. 馬露芸,塗增,薛英偉,王金芳, 萬永繼 . 裳卷蛾變形孢蟲SSU rRNA 核心序列的克隆與系統發育分析,微生物學報,2008,48(10):1349-1444
12. 翟逸, 塗增, 王金芳, 萬永繼 .萊氏野村菌產幾丁質酶條件及酶學性質研究,微生物學通報,2007,34(6):1082-1085
13. 向芸慶, 王曉強, 馮 偉, 周 圍, 謝洪霞, 萬永繼 .不同飼料飼養家蠶其腸道微生態優勢菌群類型的組成及差異性,生態學報,2010, 30( 14) : 3875—3882
14 .王曉強, 馮偉, 謝洪霞, 周圍, 張 冉, 高紅, 萬永繼 .柘葉飼養對家蠶消化液中抗核多角體病毒( BmNPV)相關蛋白活性的影響,昆蟲學報,2011,54(4):404-408
15 .高紅,張冉, 萬永繼 .白僵菌的分類研究進展,蠶業科學, 2011,37( 4):730-736
16. 張冉,楊俐,汪靜傑, 杜英武, 高紅, 劉光英, 萬永繼 .萊氏野村菌cq 菌株感染家蠶的特性及菌株產生的晶體, 蠶業科學, 2011,37(5):925-930
17. 萬永繼,沈佐銳. 微孢子蟲歸類於真菌的評論,菌物學報( 真菌學報),2005,24(3):468-471
18. 萬永繼,劉仁華,沈佐銳. 寄生於龍眼裳卷蛾的微孢子蟲一新種(微孢子蟲門,布雷孢蟲科),動物分類學報,2005,30(2):291-294
19. 萬永繼,陳祖佩,張琳,杜雲,敖明軍,楊彪. 家蠶新病原性微孢子蟲( Nosema sp.SCM6)的研究,西南農業大學學報,1991,13:621-625
20. 萬永繼,張琳,陳祖佩,潘敏慧,杜雲,敖明軍,楊彪. 家蠶病原性微孢子蟲SCM7( Endorticulatus.sp)的分離和研究,蠶業科學,1995,21:168-172
21.張琳,杜雲, 萬永繼 . 寄生家蠶的區域網路蟲屬( Endorticulatus)微孢子蟲一新種,西南農業大學學報,1995,17(14):363-365
22.潘敏慧, 萬永繼 祝仁英 家蠶病原性微孢子蟲SCM8的研究,蠶業科學,2002,28(2):115-119
本科教學及研究生培養
主要講授及已講授課程:家蠶病理學、套用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免疫學、試驗設計與生物統計。研究生培養方向:微生物學(生物學)——套用微生物;特種經濟動物飼養(畜牧學)——病原微生物與病理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