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閣

萬松閣

萬松閣位於貴陽市烏當區始建於明代。閣宇為氣勢宏偉的古建築群體,依山傍水,得名萬松閣,以松著名 ,竹鶴鳴,碧波閣影,為文人墨客游勝之地。

萬松閣簡介

始建於明代的萬松閣,又名落灣閣。北緯26°40′,東經106°48′。始建於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年),坐落在依山傍水的松竹叢中,是一座氣勢宏偉的古建築群。主樓為五層八角形閣樓,主體 閣樓的左、中、右皆由殿宇環抱,稱文昌殿、三官殿、毓靈殿,中間附有廂殿。萬松閣占地面積3560平方米,建築面積532平方米。清代欽定(乾隆)《貴州通志》戴:“落灣閣,前臨大河,後多松竹,堪稱名勝。”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洛灣寨民眾立的《萬松閣清理廟業碑》戴:“環閣皆殿宇也。右殿則毓靈、左殿則文昌,而三官殿居其中,中附兩廂焉。”

《萬松閣清理廟業碑》,青石,方首有座。碑高1.62米,寬0.80米,厚0.12米。額刻“眾善實祿”4字,首題:“萬松閣清理廟業碑”。碑文豎向楷書陰刻,凡20行,滿行43字,合計780字。該碑記載:“惟本閣之重建,碑記泯滅無存,且並廟梁所在年號字跡毀去。故蒙貴築縣主陶,責逐惡僧法慧後,眾等出具另招主持”。

萬松閣文明

萬松閣全景圖 萬松閣全景圖

欽定(乾隆)《貴州通志》載:“洛灣閣,前臨大河,後多松竹堪稱名勝”。清道光年間(約1854年)萬松閣主持法慧因不善經營幾乎使這一名勝敗滅,建閣時的碑記因此皆散失。後經貴築縣令出面干預,逐去法慧,另抬主持,重新修整閣宇,萬松閣才免一難。道光《松閣清理廟業碑》載:“惟本閣之重建,碑記泯滅無存,且並廟梁所在年號字跡毀去,故蒙貴築縣縣令出面干預,逐除惡僧法慧後,眾等出具另招主持”。萬松閣是目前烏當境內現存佛教寺院中歷史最悠久的寺廟。寺里繪有各種佛像,次間隔扇繪有各種神佛。寺廟布局雄偉壯觀,氣概軒昂。

站在前面三官殿的欄桿上憑欄眺望,門前有二十餘株古柏樹,青翠欲滴,清香四溢;寺內也有幾株。進入寺廟路口的古柏樹更是奇特,樹幹左彎右曲,形如虬龍盤繞。據當地人說,這些古柏樹每株都有百年以上的樹齡,每年從立春到立冬,都是青鬱郁的,其旺盛的生命力,令人嘆為觀止。

閣前殿為戲台,逢年過節,附近村寨人們眾集於此酬神演戲。整個氣勢宏偉的古建築群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松竹蔽日。

萬松閣的選址是獨具慧眼的。其建築也是獨具特色,道光《松閣清理廟業碑》載:“環閣皆殿宇也。右殿為毓靈,左殿則文昌,三宮殿居其中,中附兩廂焉。”中附兩廂,陪襯獨特,沿閣樓順山勢而下又一廟宇,供奉著神佛,香菸裊繞。八角形的五層閣樓,古色古香,莊重典雅。上下40個角,均裝有魚形銅鈴,微風吹拂,松濤陳陳,銅鈴叮噹,似美妙動聽的仙樂。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1941年,貴州礦產探測團遷至萬松閣後,將大殿右側樓房加以修葺為辦公室,將後院裝修為職工宿舍,將大殿左側作為研究室,陳列地質礦產標本,又在萬松閣旁新建二層樓的辦公室,在閣樓西北角,新建6間平房,圈成一個小院。院內有銀杏、桂花獨盛,寺內外林木幽異,芳菲繚繞。

整個萬松閣周圍都載種了松柏、桂花,每到秋天,銀白色的桂花,芳香四溢,燦若落霞。

因為萬松閣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精美絕倫的建築風格,幾代佛家,都退隱在萬松閣呤詩作賦,享盡天倫之樂。

1957年至1958年間破“四舊”時,萬松閣被全部拆毀。閣宇周圍松竹也相繼被毀伐。今尚存閣宇廢墟與和尚塔一座,字跡斑駁無可辨認。廢墟北側有一墓,墓碑字跡清晰可見,碑刻:“明示開山和尚宗公諱號月映之墓”。廢墟周圍,尚存古柏二十餘株。1982年原閣內僧釋倡儀募捐,在原萬松閣廢墟基石上,用鋼架搭起簡易屋棚,敬奉神靈。於1995年開放。2004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重在原萬松閣後重修了一大雄寶殿和藏經室,三重屋檐鑽尖頂樓閣式的水泥結構建築,構思獨特,造型精美,從任何角度看去,都似只振翅欲飛的鳳凰。遠遠望去,容易讓人想起功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結緣萬松閣

左一 李四光(左一)與友人在萬松閣 左一 李四光(左一)與友人在萬松閣

1944年3月,萬松閣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盛會,由李四光主持的一年一度的中國地質學術年會在此召開,百餘名地質學界的代表濟濟一堂,盛況空前。會議期間,在洛灣至烏當境內,在實地查看了其地形地貌後,李四光大膽地做出了一個決定:貴州高原無疑發生過局部冰川作用,而且可能還不止發生過一次。

同年6月,在日本侵略軍的逼迫下,李四光所在的中央地質研究所不得不遷往貴陽,在貴州礦產探測團的接待下,將中央地質研究所接往萬松閣,一到萬松閣,李四光一行被萬松閣前清澈的南明河、陳陳松濤、樸實的洛灣百姓留下了,在抗戰大後方,在環境優美,具有500餘年歷史的萬松閣無疑成了科研的最佳場所。接下來的日子,在李四光的帶領下,中央地質研究所全體人員,在萬松閣附近進行地質考察。發現了洛灣盆地存在著決定性的冰蝕地貌、冰川漂礫及堆積物。

香火旺盛的萬松閣,不僅記錄著當地民眾的代代生衍,也在經歷風雨的歲月中見證了一段撼動世界地質學界的歷史,使得烏當與中國地質學界的泰斗李四光結下了不解之緣。

20世紀20年代,李四光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有一得意門生(後來成為中國地質科學發展的四大奠基人之一),就是貴州籍學生樂森潯。1937年,學成而歸的樂森潯經多方努力,與貴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於1940年6月1日在貴陽組建了貴州礦產探測團,致力於礦產的探測與地質理論研究。不久,為避免遭到日機空襲,貴州礦產探測團遷至距貴陽15公里處的烏當洛灣萬松閣。這次搬遷,不僅使萬松閣成為當時貴州礦產探測和研究的中心,也為後來李四光的到來及中央地質研究所遷至洛灣創造了條件。

松閣題的詩句

濃陰匝地皆清,雲影飄檻外,時酣鶴夢;空翠奇天無際,濤聲捲起座中,盡作龍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