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洞石窟
全稱:清涼山萬佛寺石窟
英文名:Grottoe in the Temple of Ten Thousand Buddhist Statues of Qinliang Mountain
位置
位於延安城東清涼山半山之間。共有4 個洞窟,由北向南,依次編號。石窟東依山,西臨延河。
詳細介紹
1 號窟
為主窟,即萬佛洞石窟。窟平面略呈不規則四邊形。前部寬16.1 米 ,後部寬17.6 米 ,進深12.9 米 。窟中央鑿石成基壇,基壇高1.43 米 ,面闊11 米 ,進深5 米 。基壇左右兩側各有一石屏壁連線窟頂。兩座屏壁四面均有浮雕佛、菩薩、羅漢、弟子像。左側屏壁外側有佛涅槃圖和十五級浮屠。基壇上主造像原為泥塑三世佛及二弟子,已毀無存。現有的泥塑三世佛及二弟子像,系1985 年重塑。窟四壁浮雕小千佛、釋迦、彌勒、多寶等佛像和淨瓶觀音、文殊、普賢菩薩和千手千眼觀音等。窟內造像題記最早者有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的題記,還有金、元、明等朝代的造像或題記。
2 號窟
前部面闊為5 米 ,後部寬5.7 米 ,進深4.8 米 ,高4.6 米 。窟無前壁,呈敞口狀。窟正壁為三世佛及佛弟子像,下方為8 尊羅漢像。窟北壁上方為騎象的普賢菩薩,南壁上方為騎獅的文殊菩薩。獅、象前側分別有馴獅、牽象的崑崙奴。窟南北兩壁近窟口處,分別站立一尊護法天王像,戴盔,著鎧甲,倚長劍。南壁護法天王像右下側為童子拜觀音造像。
3 號窟
面闊6.7 米 ,高4.8 米 ,進深9 米。窟中央九級仰蓮寶座上為龐大的彌勒坐像。彌勒袒胸露臍,闊鼻薄唇,兩耳垂肩,左腿下垂,右腿上屈,喜形於色。彌勒佛高1.8 米。窟頂藻井別具一格,由內向外,依次為八卦圖案、二龍戲珠、蓮花、寶相花、佛傳故事等圖案。
4 號窟
位於鷲峰岩下。窟平面略呈梯形,窟前部寬4 米 ,後部寬5.9 米 ,深5 米,高3 米 。窟口兩側為浮雕護法天王像。窟四壁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成山崖、岩石、行雲流水、亭台樓閣及童子拜觀音、太子游西門等佛傳故事圖像,布局精妙,錯落有序。但因潮濕,風化漫漶較為嚴重。窟頂中央為一覆斗式蓮花藻井。藻井周圍為平棋格式天井。平棋內雕有寶相花、如意雲紋、飛龍、朱雀、花卉、幾何紋等圖案。尤其是其中的一組4 個飛天造像,雕刻十分精美。飛天繞中心花卉急速旋轉,衣帶飄揚,富有動感。
1956 年8 月6 日 ,由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清涼山位於延安市東北,依山而建的眾多石窟中雕刻有萬尊佛像的萬佛寺精美絕妙。
地方評價
清涼山位於延安市東北延河對岸,隔河與鳳凰山、寶塔山三足鼎立、遙遙相望。清涼山山勢高聳峻峭,山上殿宇磷峋,被譽為延安第一名勝。清涼山,得名於佛教教義,意為從世俗輪迴中解脫出來,到達清涼的涅槃理想境界,有“金仙勝境”的美稱。
其他情況
山上保存有自隋唐至清代的各類石窟,其中借山勢而鑿的萬佛洞是最大的石窟,窟內四周牆壁上雕刻有神態各異的大小佛像萬餘尊。鬼斧神工的石刻藝術不僅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還得到了歷代名人騷客、有識之士的讚賞和愛護。
清涼山面向西南、下臨公路之處有4 個石窟,沿大路登臨遊覽,一上山即一號石窟,也就是著名的萬佛洞,是4個石窟中最大的一個。其石窟寬17米,高6.7米,進深14米。石窟中央有基壇,高1.43米,長11米,寬5米。基壇四角各有屏柱一根,上承窟頂。壇上原立3尊佛像,上方窟頂鑿有藻井3個。周圍四壁及屏柱上雕滿神態各異的大小佛像,號稱萬尊。門洞兩壁及石窟東西兩壁都鑿有大型的佛龕。龕中所雕佛及菩薩像也比較大。東屏柱上面雕有佛祖涅槃的故事,有弟子們圍棺哀啼的場面。屏柱上還雕有十五級浮屠,從題記上看,石窟建造於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以前。但窟中亦有隋唐風格的藝術形象,據此又有人認為此石窟最早開鑿於隋唐時代,興盛於宋,而在金元明幾代都曾重新修復過。
與一號窟相鄰的是二號窟,其寬5.9米,高4.6米,進深4.6米。在正北面北壁雕有釋迦牟尼與迦葉、阿難二弟子立像。左壁是騎著獅子的文殊菩薩像,右壁有騎著白象的普賢菩薩像。兩壁靠近洞口處,由威風凜凜的韋陀、增長天王像。十六尊羅漢更是栩栩如生。從石窟風格看,為宋代作品。
二號窟的左上方為三號窟。三號窟是彌勒佛洞,建於明代。窟寬6.7米,高4.8米,進深9米。正中蓮花台上仰坐著高1.8米、體態肥胖、袒胸露腹、喜形於色的彌勒佛。窟頂上方有藻井一個。在彌勒佛像周圍的石壁上,又雕滿了大小佛像。
四號窟亦在二號窟上方,以浮雕形式在內壁上雕刻了一個佛教的理想境界。在這個境界之中,有山崖、行雲、園林、水浪、亭台樓閣的景致。景致之中又有佛、菩薩、羅漢及供養人的生活雕像。從製作風格上看,應屬於明代前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