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納德·布龍菲爾德

萊納德·布龍菲爾德

萊納德·布龍菲爾德,英文名Leonard Bloomfield,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出生於1887年。布龍菲爾德是北美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先導人物之一。他的著作《語言論》明顯地摒棄了過去的語言學傳統,這部著作因其簡潔明了而被視為語言學中的經典之作。與傳統的將語言學與心理學結合起來進行語言研究不同,布龍菲爾德擺脫了語言學中所有內省心理學內容的影響,將語言學獨樹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因而在語言學界引起巨大爭議。以布龍菲爾德為代表的結構注意語言學對語言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1903年,布龍菲爾德進入哈佛大學。

1906年在該校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他在威斯康星大學一面進修一面擔任德語助教,在那裡,他結識了普魯可希(Edward Prokosch),受其影響決心研究語言學。

1907年,他轉到芝加哥大學繼續進修並擔任教學,完成了學位論文《日耳曼語次元音交替的語義變異》,1909年在該校獲得博士學位。

1913--1914年,他到德國萊比錫大學和哥廷根大學進修語言學,同時結識了新語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受到了較深的影響。自取得博士學位後,他先後在辛辛那提大學與伊利諾斯大學任德語講師(1909--1913),在伊利諾斯大學任比較文學與德語副教授(1913--1921),在俄亥俄洲大學任德語與語言學教授(1921--1927),在芝加哥大學任日耳曼語教授(1927--1940),在耶魯大學任語言學教授(1940--1949)。布龍菲爾德還致力於理論的套用,特別是外語教學。20世紀20年代初,他編寫了一套英語教科書和德語初級教科書。二戰期間,編寫了《外語實地調查簡明指南》。

1945年,他為美國國防部編的《俄英詞典》寫了俄語語法簡介。布龍菲爾德是美國語言學會的發起人,曾任主席職位。此外他也是美國其他一些著名學會的會員,還擔任過國際語言學家常設委員會的委員,曾經是國際語音協會和丹麥皇家科學院的會員。

主要作品

2.1《語言研究導論》

萊納德·布龍菲爾德 萊納德·布龍菲爾德

布龍菲爾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於1914年的《語言研究導論》,立足於心理學來闡釋語言。

2.2《語言論》

《語言論》這部著作是布龍菲爾德1914年寫的《語言研究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的修訂本,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奠基性著作,對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形成、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語言論》共二十八章,大致可分為共時語言學(1—16章)和歷時語言學(17—28章)兩部分。共時語言學方面可以粗略地劃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章到第四章論述語言學的一般問題;第五章到第九章主要是語音、音位和意義方面的知識;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論述語法形式和辭彙。而歷時語言學則可以粗略地劃分為這幾個部分:第十七章至第十九章介紹了文字記載及比較法的知識;最後幾章則介紹了方言地理學、語言演變、語義變化和語言借用等知識。《語言論》的主要意義在於提出了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研究語言的基本原則和描寫語言結構的總框架。

語言理論

布龍菲爾德將語言視為一個系統,並且把它按照三個層面進行了描寫:語音層、語義層和語法層。

3.1語音層面

3.2語義層面

3.3語法層面

評價

萊納德·布龍菲爾德 萊納德·布龍菲爾德

在美國語言學史里,有人把1933—1950年稱作“布龍菲爾德世紀”;還有人把布龍菲爾德奉為“美國語言學家之首”。由此可見,布龍菲爾德在美國語言學界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他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研究方法注重在研究中進行客觀事實的描寫,強調語言“刺激- 反應”的習得過程,主張用分類描寫的方法來處理研究語言,而儘量避免意義的研究。布洛克(B ·Bloch) 在悼念布龍菲爾德的文章里高度評價了布氏對於語言學的貢獻:“如果說今天我們在描寫分析方法的套用上,在某些方面比他的方法高明一些,我們對於他首先給我們揭示的語言結構的某些方面比他本人認識得更清楚一些,這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布龍菲爾德這個巨人的肩上。” 布龍菲爾德還對歷史語言學的原理、原則進行了科學的總結。總而言之,布龍菲爾德與其後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家在語言學的發展史上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輝煌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