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希級巡洋艦

萊希級巡洋艦

萊希級巡洋艦(英語:Leahy Class Cruiser,也譯作李海)是美國海軍曾隸下的一種傳統動力飛彈巡洋艦,本級艦共九艘,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陸續服役,均於1995年前退役。 萊希級巡洋艦原以飛彈護衛艦(DLG)編列,1975年後美國海軍艦艇分類改革升級為巡洋艦(CG);本級艦滿載排水量8200噸,最佳時期裝備兩具MK-10雙臂飛彈發射架,可發射小獵犬防空飛彈和標準防空飛彈(SM-1/2ER型)、一具八聯裝MK-112阿斯洛克反潛飛彈發射器、兩具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飛彈裝置等,在當時算是相當豪華的配置。 萊希級巡洋艦末艦里維斯(也譯作里夫斯)號於1986年11月5日與另外兩艘軍艦組成編隊代表美國海軍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建造中的八號艦哈爾西號 建造中的八號艦哈爾西號

美國海軍為了應對噴氣式戰鬥機與飛彈時代的來臨,從1950年開始建造配備防空飛彈的“飛彈護衛艦”(Frigate,舷號前綴為DLG)來擔任航空母艦戰鬥群的防空護衛任務。第一批飛彈護衛艦是5000噸級的法拉格特級(Farragut class,1975年改編為飛彈驅逐艦DDG),第二批就是萊希級與其核動力的半姊妹艦班布里奇號。當時的“護衛艦”以人名作為命名準則。依照美國海軍在1975年6月30日開始實行的艦艇分類標準,萊希級升格為飛彈巡洋艦(CG)。由於沿用原有號碼,因此首艘萊希級與前一艘巡洋艦之間產生13、14、15三個空號。

建造沿革

八號艦哈爾西號 八號艦哈爾西號

萊希級巡洋艦艦名以美國海軍將領或英雄命名,首艦萊希號以美國五星上將、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威廉·丹尼爾·萊希命名;次艦亞內爾號以美國海軍上將、美國亞洲艦隊司令哈里·歐文·亞內爾命名;三號艦以美國海軍上將、美國南北戰爭英雄約翰·洛里默·沃登命名;四號艦沃登號以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海軍將領理察·戴爾命名;五號艦特納號以二戰太平洋艦隊兩棲部隊司令上將里奇蒙·特納命名;六號艦以美西戰爭中海軍中將查理斯·格里德利命名;七號艦以珍珠港事件英雄少尉約翰·查爾斯·英格蘭命名;八號艦以美國五星上將、二戰太平洋戰場高級指揮官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爾西命名;末艦里維斯號以美國艦隊總司令上將約瑟夫·里維斯命名。

技術特點

武器裝備

七號艦英格蘭號艦首 七號艦英格蘭號艦首

由於當時普遍認為飛彈時代的降臨將使火炮走向終點,因此包括美國萊希級、英國的22型護衛艦等都未配備口徑較大的火炮,萊希級僅有一門76mm艦炮。為了節省空間,萊希級的煙囪與桅桿整合為一複合結構,為美國海軍之先例 。萊希級的蒸汽渦輪使用鉻鉬和鎳合金鋼材製造,不僅重量較輕,而且適合在高溫、高壓的惡劣環境下工作,可靠性較高。萊希級的主武裝為首尾各一的MK-10雙臂飛彈發射架,可發射小獵犬防空飛彈,彈艙裝置於發射器後方突出甲板的艙房中,裝填時MK-10發射架需傾斜15度對齊彈艙出口,飛彈就會推至發射架上,整個作業為自動化。

首艦萊希號艦尾 首艦萊希號艦尾

由於MK-10雙臂飛彈發射架只能使用小獵犬飛彈,因此萊希級再加裝了一具MK-112發射器以發射阿斯洛克(ASROC)火箭助飛魚雷。萊希級艦尾設有直升機甲板,但沒有機庫以及直升機整補設備。萊希級使用SQS-23艦首聲納,二號艦亞內爾號(USS Yarnell CG-17)則使用經過PAIR升級的SQQ-23聲納。萊希級最重要的雷達是一具AN/SPS-39 2D對空搜尋雷達和一具AN/SPS-10平面搜尋雷達,與長灘號巡洋艦的配置相仿,艦橋首尾樓各兩具AN/SPG-55C火控雷達,用於制導RIM-2小獵犬(Terrier)防空飛彈和標準防空飛彈。

改裝延壽

舷側的MK33雙聯76炮,後被拆除 舷側的MK33雙聯76炮,後被拆除
萊希級改裝後艦體線圖 萊希級改裝後艦體線圖

1967至1972年萊希級進行了第一次改良,將電子系統提升至貝爾納普級巡洋艦的水平,包括以SPS-48C 3D對空搜尋雷達取代SPS-39,加裝NTDS海軍戰術數據系統,此外以標準SM-1ER防空飛彈取代小獵犬,MK33雙聯裝76mm艦炮則被魚叉反艦飛彈取代,爾後也陸續將MK-76防空飛彈火控系統升級至Mod6/7的水平,以MK-152數字火控計算機取代原本的MK-119模擬計算機。為了配合新增的諸多裝備,萊希級在此次改良中也進行了艙室、供電與冷卻系統的修改工程。

英格蘭號改裝前後對比 英格蘭號改裝前後對比

1985年起萊希級進行新威脅提升(New Threat Upgrade,NTU)改裝工程,是首批進行NTU工程的艦艇,主要項目包括將NTDS戰鬥系統升級為ACDS(不過本級艦隻有CG-16、17、19三艘 將原來的UYK-7計算機升級為UYK-43),以WDS MK-14武器指揮系統取代原有的MK-11,改良MK-76飛彈火控系統與照明雷達以使用標準SM-2ER防空飛彈,加裝SYS-2(V)1目標數據系統,換裝SPS-48E 3D對空搜尋雷達與SPS-49(V)5 2D長程對空搜尋雷達,電子對抗系統升級為具主動干擾能力的SLQ-32(V)3,此外還加裝兩具密集陣。

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
艦長162.4米
舷寬16.2米
吃水5.9米
標準排水量6070噸
滿載排水量8200噸
動力系統 全蒸推進 四座1200psi高壓鍋爐 兩座兩座蒸汽渦輪/85000 雙軸 雙舵
航速32節
艦員455人
船電系統
雷達1×AN/SPS-39 2D對空搜尋雷達(後被AN/SPS-48C/E 3D對空搜尋雷達取代)
——1×AN/SPS-10/67平面搜尋雷達
——4×AN/SPG-55C火控雷達
聲納1×AN/SQS-23 艦首聲納(CG-17為AN/SQQ-23B型)
對抗2×MK-36 干擾彈發射器
——1×AN/SLQ-25魚雷對抗系統
作戰NTDS海軍戰術數據系統
——WDS MK-7/11 /14武器火控系統
——MK-76飛彈火控系統
—— MK-111反潛火控計算機
——SYS-2(V)1整合自動偵測追蹤系統(IADT)
艦載武裝
艦炮2×MK-33雙聯裝3英寸(76mm)艦炮(後被魚叉反艦飛彈取代)
飛彈 2×MK-10 雙臂發射器 (彈艙備彈量:前後各40枚,最初使用小獵犬防空飛彈,70年代換裝為SM-1ER,1985年NTU工程後再換成SM-2ER防空飛彈)
—— 1×八聯裝MK-112/16 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無備彈)
——2×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80年代加裝)
近防2×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80年代加裝)
魚雷2×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管

本級各艦

番號艦名開工下水服役除役
CG-16 ex-DLG-16 LEAHY 萊希1959-12-031961-07-011962-08-041993-10-01
CG-17 ex-DLG-17 YARNELL 亞內爾1960-05-311961-12-091963-02-021993-10-29
CG-18 ex-DLG-18 WORDEN 沃登1961-09-191962-06-021963-08-031993-10-01
CG-19 ex-DLG-19 DALE 戴爾1960-09-061962-06-281963-11-231994-09-27
CG-20 ex-DLG-20 TURNER 特納1961-01-091963-04-061964-06-131995-03-31
CG-21 ex-DLG-21 GRIDLEY 格里德利1960-07-151961-07-311963-05-251994-01-21
CG-22 ex-DLG-22 ENGLAND 英格蘭1960-10-041962-03-061963-12-071994-01-21
CG-23 ex-DLG-23 HALSEY 哈爾西1960-08-261962-01-151963-07-201994-01-28
CG-24 ex-DLG-24 REEVES 里維斯1960-07-011962-05-121964-05-151993-11-12

服役動態

到訪青島的里夫斯號 到訪青島的里夫斯號

1986年11月5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萊昂斯上將以本級艦末艦里維斯號為旗艦,率領奧爾登多夫號驅逐艦( USSOldendorf DD-972 ,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和倫茲號護衛艦( USS Rentz FFG-46,佩里級護衛艦)。3艘軍艦共有官兵894人。 這是美國軍艦第一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訪問。在碼頭上,中國海軍北海艦隊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萊昂斯上將在北海艦隊司令員馬辛春的陪同下,檢閱了海軍儀仗隊。美國軍艦在青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劉華清會見並宴請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萊昂斯上將及夫人。

英格蘭號與中途島號 英格蘭號與中途島號

1991年1月17日,美國發動沙漠風暴行動,戰前準備中本級艦的里奇蒙·特納號( USS Richmond K. TurnerCG-20)和英格蘭號( USS England cg-22),分別隨以拉薩爾號( USS La Salle AGF-3,原羅利級船塢運輸艦)為指揮艦的美國海軍第六艦隊中東特遣艦隊和以西奧多·羅斯福號航母( 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為首的航母特混編隊,於1990年8月2日部署于波斯灣水域 , 主要擔負艦隊防空任務。這是本級艦繼越南戰爭後最後一次執行大規模軍事任務,兩艦均在此次任務中獲得武裝部隊服役獎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