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山之夜

萊山之夜

本書包括《萊山之夜》(上、下篇)及《萊山之夜·續》(上、下篇)四個篇章構成。作者在幽深的萊山夜色的注視下,一次次打開筆記,將山霧籠罩的動盪奔波、疲憊不堪無法入眠的所見所聞所思,隨著陣陣林濤和一盪一盪的鳥兒鳴叫記錄下來。把這片偏遠的土地的隱秘以及不同的年代和世紀裡曾經有過的悲歡離合、生存和死亡傾心昭示和講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為一個專注嚴謹的作家,張煒的創作因為承擔了記錄和思辨時代的責任,是無法被忽略的。相對小說,散文這種體例,更能反映出作家寫作當下的思索和情緒,對於理解作家的創作有著更好的啟示作用。萊山之夜的作品最初寫於1995年,本部作品由張煒在2012年重新挑選、勘定,是作家在創作成熟期後對自己過往的梳理以及欽點的全新集結。
萊山之夜山霧籠罩有種子在萌發用筆記去講述
這是一場無始無終的奔波……
才情畢露的最新散文精品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
如果你也在夜裡傾聽

作者簡介

為一個專注嚴謹的作家,張煒的創作因為承擔了記錄和思辨時代的責任,是無法被忽略的。相對小說,散文這種體例,更能反映出作家寫作當下的思索和情緒,對於理解作家的創作有著更好的啟示作用。萊山之夜的作品最初寫於1995年,本部作品由張煒在2012年重新挑選、勘定,是作家在創作成熟期後對自己過往的梳理以及欽點的全新集結。
張煒,現任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團成員。主要作品有《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10部)《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等。其中,長篇小說《古船》被評為“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和“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短篇小說《東萊五記》獲第七屆人民文學獎;《醜行或浪漫》獲“中國暢銷書獎”、“中國最美的書獎”。2011年8月,長篇小說《你在高原》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張煒的寫作情意溫柔,氣象宏大,是關於靈魂的執著追問,關於土地與文明的詩篇。這樣的作家現在已經不多了。
——韓少功(著名作家)
這些文字純淨、明媚、溫馨,像潺潺流水一樣。張煒的寫作提供了一種精神的指引,他在和你促膝談心。
——陳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評論家)
張煒是個用“心靈寫作”的詩人作家,是勘探這個民族、這個時代的精神地圖的人。他的創作出於心靈,為了心靈,創造心靈。
——唐曉渡(著名文學批評家、作家出版社編審)
張煒的作品有著令人著迷的、值得珍惜的文字。在這特別而雅致的吟詠中,我們可以體會音樂的節奏、奇異的意境。語言和地域造成的晦澀也不能抵消和影響它的美麗與深刻。
——尚德蘭(法國著名學者、翻譯家)

名人推薦

張煒的散文外柔內剛。柔是他的從容、優雅、感覺化、細膩入微、萬水千山總是情;剛是他對天地的敬畏,對文明的守護,對墮落和叛賣的精鋼怒目嫉惡如仇。他的散文寫作是一種精神方向明確的心靈長旅,一種農夫們不慌不忙而且永不疲倦的漢語耕耘。
——韓少功(著名作家)
我喜歡張煒的作品,他的世界就像一座迷宮無邊浩瀚神奇。我在多年時間的研究中深深被吸引。他的散文精緻,玲瓏剔透別具心裁。
——伊拉莉·辛芳蒂(義大利學者、張煒研究者)
張煒身上最文學的東西,就是詩意,他是一個抒情詩人。他是我認為的正面的作家,有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情感”這個話現在已經被批判得沒什麼價值了,可事實上作品的好和壞一定是這上面來見分曉的。
——王安憶(著名作家、上海作協主席)

圖書目錄

萊山之夜(上篇)
萊山月主祠
留下的是“倔種”
巨大的李子花
身上一片灼熱
改天再談
沒有權力忘記
燒焦的黎明
可是我不想退出
人所不知的交易
紅手
黃土是年輕的土壤
他正是我的昨天
他在哭自己的手
眼巴巴地看著他
哭了,抹眼了
日本刀歌
我們有許多不同
喜歡一些“怪人”
全都“紊亂”了
愛耍一根大棍
尋找那些大心靈
“腎”是生命之本
我們喝得更來勁兒
激動
人類最可怕的頑疾
痛苦地陶醉和消受
那顆必將衰老的心
你將逃往何方
月亮從山凹升起
一個黑色的世界
死亡之霧
忍住,一聲不吭
古遺址調查
怕麻煩不行
驕嬌二氣務去
萊山之夜(下篇)
相守之心
看著我的昨天
歌者
他們沒有心
隱秘的隧道
無法挽起臂膀
行走癖
一串瓷亮的野棗
那匹三歲小馬
粗魯的歇後語
以為然否
我不能沉默
“正義”的誘惑
簡直是糟蹋自己
就像睡刺蝟
一封信
社會渣滓
現場筆錄
市聲緩緩流過
炎熱的八月
非人的早晨
野性藏在烏黑的頭髮下
半語子
露著金牙的傢伙
誰也不能代他做
心會牽引著我
不忍迴避的目光
一次郊遊
中年的悲愴遠行
一根弦繃得太久
這個夜晚
一個流浪漢
山區之夜
中年的田園
旅途上
走啊走啊
紮下帳篷點起篝火
這條路是這么黑
我的心在那兒
血肉相連的小城
萊山之夜·續(上篇)
山地之光
黑白分明的眼睛
我的兄長
褪火
生活在左岸的人
哲學家
俊男
這傢伙
我就是想熬下去
飽受凌辱之地
還是這傢伙
清朗天空的顏色
傾心交談
畫廊是一劑止痛藥
他的最後一站
秦王射鮫
大坑
好沉寂的夜啊
禮數周全
被它縛住的獵物
感應力
怪人
可以愛上
奇怪的幸福感
有好幾個人懂
我成了孤兒
要講母親的話
我們倆哭啊哭啊
路遇
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夏令營紀事
最長的旅行
那雙閃閃的鹿眼
萊山之夜(續·下篇)
蕪雜和蒼涼的中年
往事像流水一樣浸漫
黎明的喧聲一響
村頭
山路
大山深處
山村一夜
老天爺的“掌手雷”
她在紅罌粟中央
品酒師的囈語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
那隻看不見的手
她們
向東方
年輕駝子
投宿
那個春天的夜晚
女園藝師
一個妙窩
霞光落在她的臉上
讓溫柔找到著落
西邊顆粒不收
見了兩樣東西眼紅
地母在疼
我咬緊了牙關
這個人
令人措手不及
它盛滿了黃昏的思念
必須加快腳步
女棋手的約定
無聲的頑石
就此打住
鄉鎮車站
站在岔路口上
晨風一吹
富人區
不經意的一瞥
我的原野

文摘

第一卷《失去的朋友》,1982-1986。本卷輯錄散文70餘篇,分為五輯,有對於創作的初衷和創作本體的思考,也有對其他作品、作者的評論和敘述,還有對作家職業的理想以及文學主題的認知,體現出作家在創作初期的熱情及對文學的摯愛。
第二卷《葡萄園暢談錄》,1987-1992。這是一部文學講稿,為上下兩篇。作者曾在膠東半島生活了八年的時間。在美麗而巨大的葡萄園裡,他與摯友們在斗室在海邊暢談傾訴,將回憶、嚮往、拒絕和期盼撒播在了葡萄園中。而這片盈綠的葡萄園,也在多年後作為一段往昔的痕跡,反哺著疲憊的心靈。
第三卷《去看阿爾卑斯山》,1987-1991。這一卷記錄了作者訪德時期的一些散記,並由此提到了作者的創作中一個重要的組成的部分——大自然。在張煒看來,創作要走出書屋,走進原野,掙脫已有的生活,才能留下沒有遺憾的甜美果實,寫出有力量的作品。
第四卷《心事浩茫》,1992-1993。在這一卷中,張煒寫到:“我一生的最高期望是:成為一個作家。”作者看重精神的成長,認為人需要一個像渺渺星斗般的願為它節衣縮食、收心斂性的目標。這是身為一個作家的自覺,是讓他能於勞作的艱辛和時光的消磨中沉靜和堅定的修行。
第五卷《愛的浪跡》,1993-1994。在這一卷中,作家將目光投注到域外作家的創作之上。他首先追隨諸如里爾克、黑塞、托爾斯泰等人的目光,尋找蒼茫而純粹的世界盡頭的意義。又翻閱古今中外文豪的文字,去探求那些給人帶來真正的痛苦與真正的快樂的源泉。
第六卷《無可隱匿的心史》,1993-1995。本卷共分七輯。既有作者持續的對於創作、創作的氛圍、讀者、文本的分析和評論,也有名為“望海手記”的上下兩篇的散文選,還有一些文學閱讀筆記的輯選。進一步闡釋了作者對於文學創作的執著之心。
第七卷《萊山之夜》,1995。本卷共五輯,包括名為“萊山之夜”和“荒漠之愛”的兩個上下篇。其中“荒漠之愛”是張煒對魯迅先生作品再次閱讀後的札記。
第八卷《梭羅木屋》,1997-1998,共六輯。“八位作家呆過的地方”記錄了張煒對於他入迷喜愛的八位作家故居和生活痕跡的流連。名為“凝望”的一輯,收存了關於47幅圖片的故事。圖片與文字的組合,記錄了一種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流動。
第九卷《昨日裡程》,1997-2000。這一卷的散文大多寫於《九月寓言》出版之後。此時的作家對於散文、對於寫作這件事,以及中國當代的文學開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第十卷《楚辭筆記》,1999。《楚辭》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與《詩經》並稱,是後世詩賦的主要源頭。作者以田園般恬靜的文筆,透過孤身的山林跋涉,追尋二千三百多年前懷悲蒼茫的屈原,將單篇單部的楚辭感受化成了渾然一體的生命理解。
第十一卷《村路今生漫長》,2001-2007,共四輯。傳統和現代刺激了作家不同的表達方式。而那些穿越了時空的大師的藝術,卻總能讓觀者在凝眸的一瞬間被一種神秘的驚詫擊中。在如何面對經典已經成了當代人的一個難題時,張煒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理解大師之作的新方式。
第十二卷《奔跑女神的由來》,2002-2004。這卷集結了張煒在海洋大學、煙臺大學等地的演講稿,主題依舊是面向廣義的文學與創作。同時還包括“冬夜筆記”、“它們”兩個上下篇。
第十三卷《品咂時光的聲音》,2004-2007。“品咂時光的聲音”是張煒品讀日本散文的小記。“作家的不同房間”等幾篇是關於如何走上作家之路的訪談集。“山水情結”一輯是對過去的回憶,此外還收有各種演講。
第十四卷《芳心似火》,2008。全書從生命欲望、男女情事談起,辨析究竟什麼才是“芳心”。進而討論人對物質世界的痴迷、對長生不老的追求,發現人的一生是一次長戀,就在這一次次的長戀中,人類演繹的驚心動魄,原來都源自那顆“芳心”。
第十五卷《縱情言說的野心》,2008-2010。齊魯大地是作家的生源之地。在這一卷中,張煒傾談“齊文化”與“魯文化”的不同,講地域文化的興衰。另有《你在高原》的創作談等訪談文集。
第十六卷《小說坊八講》,2010。2010年3月-6月,張煒受邀香港浸會大學的“小說坊”主持講授小說寫作。這一卷中,收集了張煒在五堂主講及三次班訪中的內容。這是張煒第一次系統地論述自己的寫作理念,不僅是對文學寫作,而且也是對當代寫作教學的一次反思和總結。
第十七卷《小說與動物》,2010。本卷分三輯。在此,作家站在“思索人類在自然界裡生存的倫理坐標”上,開懷探討小說與動物的關係。此外,另有在北京大學、魯迅文學院等地對文學創作和作家社會責任的演講等。
第十八卷《求學今昔談》,2011-2012。本卷輯錄了作者的眾多訪談錄和演講集,內涵豐富。綜合了寫作學、文學賞讀和文學批評,並對現行的寫作概論進行了剖析和論述,文風飽蓄幽默與睿智,令人讀來興味盎然。
第十九卷《安靜的故事》,2011。本卷收錄了張煒2011年期間,在華中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以及湖南毛澤東文學院的演講、座談,以及萊山之夜(續)的兩篇。在這一卷中,張煒繼續談文學、談作品,談他人之作、談自己的創作。在一個需要安靜的時代里,繼續平心講述遙遠的心靈的感悟。
第二十卷《訴說往事》,2012。本書是“張煒散文自編精選系列”的第二十卷。這是一部作家在萬松浦書院春季講壇的授課記錄。作為寫作歷史近四十年、出版著作千萬言的當代最活躍的作家之一,本書可以視為其重要的開拓性新著。書中話題極為廣泛,語鋒犀利且自由活潑,既十分樸素又妙趣橫生,言他人所不能言,囊括並接通了寫作學、藝術批評、文本分析、閱讀欣賞等多個領域,表現出深沉悠遠的個人思悟和強烈的人文情懷,視野特異而開闊,處處別有東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